浅析林地散养生态鸡的技术措施

传统农村养鸡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大片闲置地进行的小规模、粗放原始的生态养殖,这种放养的土鸡肉质优质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为满足市场需求,优化养殖结构,林下生态养鸡技术快速发展。林下散养为生态鸡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食物如林地内的果实、植物种子及大量昆虫,这种养殖方式使鸡肉的风味独特、鲜嫩且营养丰富,具有巨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林下生态养鸡技术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节省了饲料,加快了优质肉鸡的生产,保证了鸡肉鲜嫩、营养价值高,实现了绿色零污染,并促进了农户增收致富。林下生态养鸡模式主要经历育雏和放养两个阶段。林下生态养鸡符合现代环保理念,是传统草养鸡的延伸,鸡能够有效防治林地虫害,且鸡粪能够肥林肥草,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养鸡模式。林下生态养鸡具有养殖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饲养技术简单等优点,大力推广林下生态养鸡,对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农业增收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林下生态养鸡的饲养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  饲养场地及品种的选择

1.1  场地选择及鸡舍的建设

饲养生态鸡的林地,应远离其他畜禽养殖场、畜禽交易及屠宰场等大的污染源场所,距离公路干线及村镇应保持l公里以上,且易选具有地势开阔、通风及透光性好、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相对安静等优点的林地作为饲养生态鸡的场所,一般要求林地隐蔽度低于70%。鸡舍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便于排水供电的场地,场地坡度低于25度为宜,建设的鸡舍应便于舍内温湿度及通风换气的调控,还应起到遮阳防雨、避风保暖的作用;生态鸡场内应设有生产区、无害化处理区及生活管理区,且各区域应有显著的界限隔离标识[1-2]。

1.2品种选择

林下放养生态鸡的本质是放牧,所以应选择适宜放牧、生长快、抗病力强且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品种。适合林下放养生态鸡品种主要有蛋鸡、肉鸡、肉蛋兼用型鸡及当地的土鸡或土杂鸡,其中具有适应性强、抵抗力强等优良特性的肉蛋兼用型鸡通常是最好的品种选择,而且生态鸡以黑色、黄色为最佳羽毛颜色选择[3]。生态鸡养殖场可根据林下养殖场地的具体情况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饲养品种。

2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林地生态鸡的养殖应配置各类养殖设备,如保温取暖设备、饮水喂料设备及定期消毒设备等。

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2016年第5期

2.1  雏鸡的引进及规模

雏鸡应从无疫情、防疫好的孵化场集中引进,选择发育整齐、活泼健壮、叫声响亮的雏鸡。根据林地面积的大小,充分考虑其载禽容量,引进适宜数量的雏鸡,一般按每批200只/每亩林地为宜。通常在每年春季或夏初季节引进雏鸡,放养期3~4个月[4]。

2.2  雏鸡的饲养管理

雏鸡对温度十分敏感,饲养温度的控制对雏鸡存活尤为重要,1月龄的雏鸡应进行室内育雏,待脱温后开始林地放养。1~3日龄雏鸡需34~35 ℃室温,4~7日龄雏鸡温度应控制在32~33 ℃,7日龄以后每周降低2~3 ℃,直至降至25 ℃左右,4~6周龄雏鸡脱温[5]。在保证温度适宜的同时,还应做到防止潮湿,鸡舍最适宜湿度为55~70%,室内湿度过高,易使鸡群感染寄生虫病、细菌性等疾病。日常饲养还应注意保温舍内的通风换气,应经常开窗或者通过风机进行通风,保证鸡舍里的空气质量和鸡群的健康。育雏脱温结束后应进行雏鸡适应户外温度的训练,可采用最初每天10:00~15:00打开鸡舍窗户,后逐渐全天开窗,让鸡逐渐适应户外温度,逐步发将雏鸡放人林地中,训练其自由采食草籽、青草、昆虫等天然食物,随着雏鸡成长,放大放养区域,逐渐适应林地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强化训练,进行定时补饲。饲养时要及时清理粪便污水,雏鸡定期进行疫苗免疫,适时饲喂抗菌药物及抗寄生虫药物,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死鸡。每周可用消毒剂如0.1~0.5%过氧乙酸喷雾消毒鸡体表、环境及用具,闲杂人员禁止进出鸡舍[6]。1日龄雏鸡可以饮用糖水以降低最初育雏的死亡率,一般糖水浓度以8%左右为宜,雏鸡在饮水后3~6 h方可开食,饲喂量按400~500 g/ 100只雏鸡为宜[7]。

3  放养鸡的饲养管理

林下生态鸡养殖周期约为5个月,放养鸡应通过调教训练,使其放牧、饲喂、饮水、归巢及紧急避险等各个方面均形成条件反射。生态放养鸡的喂养包括人工饲料和天然饲草两部分,采取放养和人工舍饲互补法进行饲喂,每天需人工喂养2~3次,使放养鸡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其健康快速成长[8]。最初放养时间和路程均不宜过长,以后逐渐延长。鸡群放养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尤其恶劣天气不宜进行鸡群林地放养;防止鸡群应激如断喙、高温等情况下的应激,通常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或中草药复合添加剂可有效防止鸡的应激反应。

不同日龄雏鸡及公母鸡实行分群饲养,一般情况下,每个放养鸡群数量以50~100只为宜。建议采用分区轮牧放养法,可有效地控制疫病,且能快速恢复地表植被。放养鸡产蛋前应做好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放养鸡进入产蛋期后,应设置固定的产蛋箱,并通过强化训练,使母鸡到指定产蛋箱产蛋,降低鸡蛋的损坏率和减少管理人员的劳动量。寒冷季节应积极创造适合母鸡产蛋的环境,搭建合理的产蛋舍,确保母鸡正常下蛋。

在生态鸡放养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林地如施用农药时应严禁放养鸡,根据农药安全期制定适宜的停放时间,避免鸡农药中毒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加强有害动物如蛇、鼠、鸟等对鸡的侵害。

4  小结

目前林下生态养鸡模式已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推广采用,该养殖方式符合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自然生态环境下养殖生态鸡品质好,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发展林下生态养殖鸡是一条可靠的发家致富道路。纯生态养殖生产优质生态鸡,符合现代人无公害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且生态养鸡投入少、效益高,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各地应切实的利用好当地的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林地放养生态鸡获得了高品质的生态鸡的同时,还可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的能力,使林木更加茂盛,林木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实现了林护牧、牧促林的良性生态循环。在发展林地放养生态鸡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强化生物安全意识,禁止随意引进鸡,必须定期消毒和及时清除粪便,死亡鸡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轮换养殖制度,使饲养场地适时休养。虽然林下生态鸡饲养相对简单,经济效益好,但要想养好也非易事,每个细节都应做到最好,无论是最初的场地选择、选择适宜的饲养品种,还是在养殖过程中的定时定量补饲、防疫等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做好,而且还应做好防鼠防虫害防盗等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出栏,也是养殖的关键,只有做好每一步,才能养好林下生态鸡,取得最可观的经济效益。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5072

(1)
上一篇 2016年5月25日 上午11:15
下一篇 2016年5月24日 下午2:20

相关推荐

  •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危害与对策

    导读: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影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其危害。针对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了健全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与标准,完善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改变质量监管技术落后局面、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加速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水平等相应对策,以控制和减少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文章节选 2009年2月4日
  • 鸡恶癖防治之我见

    导读:恶癖鸡一旦出现,很快会蔓延整个鸡群,严重时发病率达80%以上,死亡率达50%。即使激发因素消失,恶癖在鸡群中往往也将持续,导致鸡受伤、残废、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从现代兽医学的观点看,鸡恶癖是不完善的人为条件诱发鸡先天性遗传因素而发生的一种应激综合征。本文针对不同人为条件给出相应预防措施。

    文章节选 2009年2月4日
  • 美国宠物医院经营的七大特点——2015全球宠物医生交换计划心得

    今年1月,北京芭比堂动物医院院长董轶博士有幸参加了一次由默沙东赞助的全球宠物医生交换计划。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小编特此将董轶博士的美国之行日记整理如下,以飨同行。

    文章节选 2015年2月9日
  • 硫酸黄连素与硫酸粘菌素的体外联合抑菌研究

    导读:为了考察硫酸黄连素与硫酸粘菌素的联合抑菌作用,对硫酸黄连素和硫酸粘菌素单一和联合应用分别对仔猪大肠杆菌(C83901),猪多杀性巴氏杆菌(C44-1),鸡白痢沙门氏菌(C79-6),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硫酸黄连素对以上4株菌的MIC值分别为:32,128,64,128μg/mL;硫酸粘菌素对以上4株菌的MIC值分别为…

    文章节选 2009年5月31日
  • 激活原有兽药信息数据库“资源”

    在完成兽药生产企业GMP改建后,我国兽药产品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但全国兽药产品的总体抽检合格率还仅徘徊在70%多。对此,文章从生产、销售、使用三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兽药工作的具体措施:从加强基层兽药执法队伍建设抓起,配备专职的兽药监管人员,明确监管职责,强化兽药企业的源头管理,积极推荐兽药GSP;建立动物饲养档案及兽药使用记录。文章特别提出加强兽药的监…

    文章节选 2008年1月14日
  • 养猪专家(3)——发展标准化养猪 促进猪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标准化养猪 促进猪产业健康发展 吕国邦1,任小军2,李吉元1,张新刚1,张建民3,康世平4  (1.广东海纳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总代理处 陕西渭南 714000;            2.陕西省蒲城县原任畜牧兽医站 陕西蒲城 715500;            3.陕西省蒲城县畜牧兽医局 陕西蒲城 715500; 4.陕西省合阳县乐恩贝饲料服务中心…

    文章节选 2015年1月8日
  • 应用蛋白芯片检测兽药残留

    目前全社会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包括抗生素、动物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其种类及形态变化频繁,因此,为了实时或动态跟踪市场兽药种类及国家对兽药监控形势的变化,有必要提高常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笔者指出,兽药残留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具有并行化、微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大量样本多指标污染物的筛查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而且所用提取试剂均为该公司试剂盒…

    文章节选 2007年12月14日
  • 目前我国饲料安全存在的隐患及控制(上)

    导读:饲料的安全性是指饲料中不应存在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因子。评价一种饲料或成分是否安全,应看其是否对饲养动物的健康,生产性能造成损害;是否会在动物产品中残留,蓄积或转移而危害人体健康;是否会通过动物的排泄物而污染环境。饲料的安全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监督抽查结果反映出许多问题。少数生产厂家,商贩和养殖户违反饲料法规,在饲料…

    文章节选 2009年2月20日
  • 夏季普遍高温,如何保证奶牛生产性能?

    饲养实践证明,普通奶牛产乳的适宜温度为10℃~15℃,黑白花奶牛产乳的最适温度为0℃~20℃,此时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奶牛产乳量高,饲料利用经济。超过适宜温度范围,奶牛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开始升高,容易引起热应激反应。此时奶牛除了加强呼吸等途径增加散热外,还通过降低采食量以减少体内产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由于采食量降低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是造成奶牛生产性…

    文章节选 2008年6月17日
  • 银杏叶提取物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血清酶含量的影响

    导读:传统的抗生素和各种化学合成药物能显著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但长期使用不仅会使动物的药物敏感性降低,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问题带来很多麻烦,如对某些药物的残留问题、心脑血管病、儿童发育不正常等。因此,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的呼声日益高涨。银杏是中国传统名贵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银杏叶提取物(EGB)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种…

    文章节选 2008年12月19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