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痘的诊断与防治

1 病原  

 

本病是由禽痘病毒(FPV)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禽痘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禽的皮肤和黏膜病灶中。干燥的病毒表现出明显的抵抗力,在上皮细胞屑片和干燥的痘痂皮中可存活数月或数年之久,阳光照射数周仍可保持活力。  

 

2 流行特点  

 

禽痘的传染常因健康易感禽与病禽接触引起。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播的主要方式。一般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蚊子及体表寄生虫亦可传播本病。家禽中以鸡的易感性最高,飞鸟中鸽最严重,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两季特别是秋末、冬初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流行。发病时以雏鸡、雏鸽和青年鸡最为严重,雏鸡往往造成大批死亡。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  

 

3 症状和与病变  

 

根据侵犯的部位不同,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三种。  

 

3.1 皮肤型  

 

以头部皮肤及全身裸露的地方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为特征。病初皮肤出现细薄的灰白色麸皮样覆盖物(见图1),并迅速长出结节,初灰白色,后呈黄色,逐渐增大如碗豆,表面凹凸不平,呈干而硬的结节,内含有黄脂状块(见图2);后期,冠、肉髯有黑色痘疹结痂((见图3)有时结节数目多,互相连接融合,产生大块的结痂,出现于眼部可使眼睛完全闭合,称为“眼型鸡痘”(见图4)。病重的造成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少,体重减轻,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止。  

 

鸽子的皮肤型禽痘也是非常严重的。病鸽,喙上部及喙边缘有痘疹(见图5),患病幼鸽,腹部无羽毛处有成片的痘疹(见图6)。成年病鸽的爪长痘如豌豆大,表面凹凸不平,呈干而硬的结节(见图7  

 

3.2 黏膜型  

 

此型禽痘的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眼等黏膜表面以及喉气管黏膜出现痘斑,又叫“白喉型”。起初为黄色斑点,逐渐扩散成为大片的沉着物(假膜)(见图8、图9),随后变厚而成棕色痂块,凹凸不平,且有裂缝,痂块不易剥离,强行撕脱常造成出血和溃烂。上述假膜出现于喉部,剖检可见喉头和气管粘膜有隆起的单个或融合在一起的灰白色痘斑(见图10),引起呼吸困难(似传喉样伸颈张口呼吸)和吞咽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3.2 混合型  

 

即皮肤型、黏膜型集一身。  

 

   

 

4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5 防制措施  

 

发现本病应隔离病禽,病重的要淘汰,死者深埋或焚烧。禽舍运动场和一切用具要严格消毒,剥下的痘痂集中烧毁,并要消灭禽舍蚊子。以下是总结的免疫和治疗方案,仅供读者参考。病的初期用23倍干扰素注射或点眼,几天后痘疹即结痂。鸡长痘后用鸡痘苗紧急接种,3天后即可控制疫情发展。  

 

   

 

5.1免疫接种  

 

首免1020日龄用鸡痘苗翼膜刺种,3周龄以内做鸡痘免疫的免疫期为2个月。  

 

二免在开产前进行,用鸡痘苗翼膜刺种,3周龄以上做鸡痘免疫的免疫期为46个月。为了有效预防鸡痘的发生,应在6月份再做一次鸡痘免疫,以提高鸡体抗体水平,增加免疫力。  

 

 接种方法:一般采用翼膜刺种法,在鸡的一侧翅膀内侧无羽毛无血管处的皮下刺种。接种后45天检查,如刺种部位有绿豆大小的肿胀或结痂反应为好,否则为免疫失败,须重新接种。一般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  

 

5.2 治疗  

 

1)冠、鼻孔、眼睑长的痘可用摄子试探性的轻轻剥离痘痂,然后用碘酒或紫药水涂擦,但要注意药液不进入眼内。  

 

2)对眼上长痘,上下眼睑粘在一起的要小心扒开眼睑,用棉棒沾上清洁的水慢慢将豆腐渣样物清除,然后用2%硼酸水冲洗眼部或用氯霉素眼药水点眼。  

 

3)对呼吸困难的鸡要用摄子将喉部伪膜小心剥离取出,涂抹碘甘油。  

4)饲料中添加治疗鸡痘的中草药等,连用57天,效果较好。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29

(1)
上一篇 2012年12月14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2年12月14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实施“处方化”免疫程序

    降低免疫成本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我国养殖行业整体来讲,饲养是行业链的起始端,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基本特征是利润微薄,并且缺少完整的保护机制,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是需要国家支持的弱势群体。由于政府宏观管理反馈缓慢,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基层很难真正或全部落实到位,导致养殖行业价位低迷时无人过问,价格上扬时又通过简单的限价进行调控,风险全部转嫁到饲养企业和农…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2日
  • 奶牛养殖要重视环境保护

    改善和治理养殖环境是为了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只有健康的奶牛才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牛奶。环境治理虽然不像扫地那样简单,但是确实要有“地是要天天扫的”这种精神长期坚持下去。养奶牛企业(户)要确立的理念应是,改善和保护环境,养健康奶牛,增产牛奶,农民增收。专家指出,养牛农户绝不能只想多产奶,多挣钱,与此同时要重视养殖环境的治理,把牛场看成是牛的居住环境,就象人的居住…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健康养殖不可缺失的“支点”

    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动物行为研究的科学,在国外已经作为动物学和兽医学领域的一门专业学科,在国内这项研究还是很少的。动物行为学以动物行为训练为根基,帮助兽医了解动物的行为语言,指导主人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之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训练,让人和动物相处更加自然和谐,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伴侣动物的乐趣。随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与之有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大部分研究处于发展阶段…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关注猪结核病新动向

    近几年,猪场和屠宰场发生的结核病例有上升的趋势,提醒我们必须注视这种人畜共患病在猪群中传播的情况。笔者指出,目前,全球还没有直接措施能消灭猪的结核病。在美国曾一度认为,1917年开始采取的消灭结核病的措施已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但是有结核病变的猪的百分比多年来一直不断增加,猪结核病胴体的加工处理费用也较高,因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已是迫在眉睫,生物安全体…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鸡大肠杆菌病分析与控制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自然界中,在人类公共卫生中是重点防御的一类病原,而在畜牧业生产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却往往被忽视。鸡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极易污染饲料、饮水和器具,带菌鸡通过呼吸道和粪便排出病菌形成鸡舍内大肠杆菌强大的污染源。某规模化种鸡场曾进行过实验,在进行严格消毒后在饮水中和地面上没分离到细菌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却分离到大量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其中致病…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绝不容放松警惕的“杀手”

    本病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病,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报道,目前临床上常发生的链球菌病大多为溶血型。病菌可存在于人和猪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可引起皮肤、呼吸道及软组织感染,导致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泌尿生殖道炎症及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对本病应保持高度警提,且不可麻痹大意。专家指出,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败血…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提高肉质,收获高利的“路标”

    研制无公害猪用饲料添加剂是生产无公害猪肉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安全、高效和优质绿色养猪业及全面提高我国猪肉产品的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草药添加剂具有天然性、多功能性,无毒副作用和无抗药性的特点兼优点,是替代抗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不仅可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且能显著改善其产品的品质。中草药添加剂作…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有毒有害残留来自何方?

    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户)在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很少按规定落实停药期,使通常规定的7天停药期形同虚设。而且,大多数饲料厂不生产可供屠宰前用的不含药物添加剂的产品,屠宰场也没有养几天再宰杀的习惯。更有甚者,在饲料添加剂或饲料中超剂量或滥加兽药,甚至不在标签上标示所含药品名称和休药期;有的养猪企业或养猪户缺乏合理使用兽药和饲料的知识,盲目用药,不按停药期的要求…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