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文广
仔猪副伤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又以冬春季节多发,常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多是通过支气管黏液和尿液进行传播。在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污秽、潮湿、营养不良、各种应激、寄生虫和病毒感染等条件下,可导致本病流行。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沙门氏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传染病。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
1 流行特征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又以冬春季节多发,常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多是通过支气管黏液和尿液进行传播。在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污秽、潮湿、营养不良、各种应激、寄生虫和病毒感染等条件下,可导致本病流行。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1.5 ℃之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表现,患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病初便秘,随后则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 d,病猪的鼻端、两耳及四肢内侧皮肤发紫,此时病猪迅速衰竭,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多数不久死亡。
该病以缓慢型最为多见,病猪体温稍有升高,精力不振,挤在一起、浑身发冷,眼角有粘性分泌物,时而便秘时而腹泻,粪便恶臭、呈灰绿色,粪便中混有血液。病猪慢慢消瘦、经常出现收腹上吊,弓背尖叫,好像有腹疼症状[1]。腹部的皮肤上会出现痂样湿疹。有些病猪出现呼吸器官病状,病程15~20 d或更长,没死的猪以后也发育不良变成僵猪。
3 病理变化
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病理变化。淋巴结肿大,紫红色。呈浆液状炎症和出血,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脾脏显著肿大,切面蓝红色。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外膜见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肠黏膜红肿,上附黏液,可见出血点,重者呈弥漫性出血。
缓慢型病例盲肠和结肠前段黏膜出现坏死和溃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灰紫或土灰色,呈髓样变化。肠黏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外表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常可见到针尖大小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以初诊。确诊可通过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和ELISA等方法。急性病例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如已分离到沙门氏菌,必须综合其它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1]。
5 仔猪副伤寒的预防
1)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传染源传入,加强饲养管理,去除引起发病的应激因素,增强仔猪抵抗力。搞好清洁卫生,定期消毒,以防传染。平时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病死猪应深埋。被病菌污染的场地要全面彻底地消毒。
2)免疫接种。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对猪沙门氏菌病冻干弱毒菌苗进行稀释后,肌内注射1 mL;口服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均能吃到足够的菌苗,服前按瓶签说明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 mL,掺入料中喂服;或按每只猪l头份疫苗稀释于5~10 mL冷开水中给猪灌服[2]。
6 治疗方案
1)氯霉素60~100 mg/(kg·bw)/d,分2~3 次口服,连续用药4~6 d,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 d。
2)肌肉注射氟苯尼考10~20 mg/(kg·bw),连注3~5 d,也可内服氟苯尼考20~30 mg/(kg·bw),连服3~5 d。
3)内服环丙沙星粉10~30 mg/(kg·bw),连服3~5 d。
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2016第3期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4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