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桂琴 曹晓震
禽类的常见消化道寄生虫有绦虫、蛔虫等,严重影响了家禽的生长发育和产蛋,严重者极度消瘦、死亡。无论是笼养鸡和散养鸡均易感染,特别是散养的家禽感染更加严重。
1 禽绦虫病
1.1 病原及生活史
绦虫病是由绦虫寄生在禽的小肠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绦虫是雌雄同体,绦虫呈乳白色、扁平、带状、分节、前部节片细小,后部节片较宽。绦虫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节片戴文绦虫、有轮赖利绦虫、四角赖利绦虫、棘沟赖利绦虫等,体长在0.5~34 cm不等。
禽绦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常需要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蚂蚁、甲壳虫、家蝇及一些软体动物)的参与。成虫寄生在禽的消化道内,经2~3周成熟,并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卵在中间宿主的肠道孵化出六钩蚴,随后发育成似囊尾蚴;禽类吞食含有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经2~3周,由囊尾蚴发育为成熟的绦虫。
1.2 流行特点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家禽的各年龄段,特别是环境不卫生以及地面散养家禽、孔雀易感。
1.3 临床症状
①病鸡排出的粪便中可见多少不等的白色、大米粒大、长方形的绦虫节片,成熟的孕节片中含有许多虫卵。②病禽生长发育不良、消瘦、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不愿活动、呆立、羽毛松乱。③病程长的可出现贫血,颜面、鸡冠、肉垂及眼结膜苍白或轻度黄染。④白色水样下痢,有时混有血痢。⑤当绦虫代谢产物引起禽体中毒时,则病禽精神萎靡不振、衰弱、最后常因机体衰竭或并发其他感染而死亡。
1.4 剖检病变
①十二指肠降部向下进入空肠10 cm左右处可发现虫体,数量多时,堵塞肠管,形成肠梗阻。病死鸡的绦虫则进入到回肠和直肠,体态紧缩呈扁平的挂面条样(图1,图2)。②小肠黏膜肥厚、肠腔有大量恶臭的黏液,肠黏膜出血、坏死、溃疡。③病程长的病鸡,当绦虫头节深入到肠黏膜内时,可见到肠壁凸起,呈芝麻粒大的灰黄色结节。结节中央凹陷,凹陷内含有黄褐色凝乳状物。
1.5 防制措施
①吡喹酮:10~20 mg/(kg·bw),一次拌料内服。②槟榔:1~1.5g/(kg·bw),一次拌料内服。或加水煎汤,混入饮水中内服。③灭绦灵(硫硝柳胺):按50~60 mg/(kg·bw),一次混料投服。
2 蛔虫病
2.2 病原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在禽的小肠内引起而发病。鸡蛔虫呈淡黄色,形如豆芽柄状,故称线虫,体长2.6~11 cm。虫卵呈椭圆形,随粪便排出体外,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当鸡食入消化道后即感染。
2.2 临床症状
①病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进行性消瘦,冠、眼结膜苍白,羽毛松乱,啄食羽毛或异物,生长迟缓或停滞,下痢及便秘交替。稀粪中常混有血液,最后衰竭死亡。②成鸡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少数严重感染鸡,消瘦、贫血、白色下痢,产蛋量下降,死亡率增高。
2.3 剖检病变
①严重感染时,成虫大量聚集,相互缠结阻塞肠腔(图3),甚至引起肠破裂和腹膜炎,腹腔积有较多量混浊的液体。肠腔内的蛔虫数量过多时可以进入到胃(图4)和口腔(图5、图6)。②幼虫进入肠黏膜时,破坏肠黏膜及肠绒毛,造成出血和发炎,并易招致病菌继发感染,在肠壁上常见有颗粒状化脓灶和结节形成,肠壁粗糙,有出血点。③成年鸡一般不表现病状,但感染较严重的有下痢,产蛋量下降和贫血等。
2.4 防制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成禽与雏禽分开饲养,能采用笼养或网上平养的禽类,不要散养。散养家禽要保持场地干燥清洁,减少与粪便接触,而且粪便要集中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②定期驱虫:雏鸡于60日龄、120日龄各用药驱虫一次。在有蛔虫病史的禽场,每年进行2次驱虫,分别于2月龄和冬初进行;成年禽分别于每年秋季驱虫一次,散养鸡每月驱虫一次。③药物治疗:使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可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用量按说明使用,一般不减蛋。散养家禽驱虫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一次拌料,第二天早上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
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第2期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4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