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病原混合感染越来越普遍”的提法既不科学也是误导
陈伯伦,张泽纪
摘要:目前猪病多发,疫情严重又复杂,往往从患猪体内分离出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个别专家将其称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越来越普遍” ,或提出有“200多种组合的混合感染模式”。 本文从混合感染及其他感染模式的基本概念等方面,论明以上“提法”既不科学,而且对猪病确诊、防治工作起到误导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不科学;误导;负面效应
当前猪病的形势严峻,病情复杂,病因更是扑朔迷离,疫病的确诊向现代兽医们提出挑战。不少专家、教授、以及兽医工作者,深入猪场调查研究,协助养殖户,从病料检验出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中,找出了引发猪病的“元凶”, 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控制了疫情,减少了养户的经济损失,对养猪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当下从发病或从疑似病猪的病料样品中,常常检出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而个别专家将这种现象统称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越来越普遍”。也许由于“专家效应”的影响,使“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一词,铺天盖地扩散,广泛流传,成为当今猪病的流行语。笔者认为这一提法不科学,会对病原微生物感染模式的概念造成混乱,而且容易误导兽医和养猪人员对猪病的防治工作。
1 目前对猪病的确诊常出现不确切报告的实例
养殖户采取患猪的病料和血清样品送设备完善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有些单位往往只根据检出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阳性率,尚未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就作出不确切的诊断报告。
若同时检出有猪瘟、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圆环病毒病等病原微生物,则称为“多种病毒混合感染”;若检出两种以上猪的病毒和其他细菌则称为“多种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如有篇文章报道猪群发生猪流感,除检出猪流感病毒外,同时又检出猪蓝耳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病病毒、猪瘟病毒、又分离出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菌等,则称为“猪流感和其他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若检出病毒与寄生虫(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和细菌,则称为“病毒、寄生虫和细菌“混合感染”。
有些单位将在一段时间内(长则2~3年,短则几个月)通过从若干养殖场收集的若干份病料或样品,将所检出的各种病原微生物进行统计后,提出“经调查发现有263种组合的‘混合感染’模式,因此得出目前猪病‘多种病原混合感染越来越严重’”。
2 “混合感染”一词被高频率地使用
由于“专家效应”,在网上随时可查出大量有关猪病“混合感染”的文章。“混合感染”已成为当前猪病主要或唯一的感染模式。因此,对猪病防治工作形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3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越来越普遍”的提法(以下称“提法”)为什么不科学
3.1 “提法”混淆了“混合感染”的基本概念
根据我国普通髙等教育“十一五”“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陈溥言主编、王川庆、陈煥春等十四位教授编审的中国农业高等院校动物医学统一教材《兽医传染病学》(第五版)中关于感染的类型所述“混合感染”的概念是‘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这一概念特别强调“同时参与的感染”。因此,倘若检验者只要从患猪的病料和样品中分离或检出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时,都统称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这就混淆了“混合感染”的基本慨念。
3.2 猪只体内存在两种以上的病原,认为都是“混合感染”的提法不科学
某单位根据对3 237家规模化猪场近7 972份临床样品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单病原感染的猪病只占9%、而91%的疾病都是两个病原以上的混合感染,而最多的是3~4个病原混合感染。其中两病原混合感染的占26%、三病原混合感染的占36%、四病原混合感染的占23%、五病原混合感染的占5%、六病原及以上的混合感染占1%”。目前从临床样品所检出两种以上的病原确实很常见,但现在无论通过何种实验方法尚未能证明这些病原都是同时参与的“混合感染”,从而排除了存在其他感染模式的可能。所以,这种结论和提法缺乏科学性。
3.3 猪体内存在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不可能都是同时参与感染而构成“混合感染”
动物体内所存在的若干病原体,往往有先来后到、主次之分,每一种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的数量有多、少之差,毒力也有强、弱之别,未能证明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侵入机体的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都是同时扮演主角参与造成“混合感染”。因此,从病料中无论检出多少种病原微生物,只能说猪体内存在着多种病原体,即使有些猪得了几种病,我们虽然不能排除有“混合感染”的可能性,但绝不可能全是同时参与的“混合感染”。因为“混合感染”是一种专有概念的感染模式。 不能把动物体内“存在”两种以上病原体与“同时参与感染”混为一谈。因此,“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提法,不但主次不分,而且会掩盖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影响到疾病的确诊和治疗。
3.4 “提法”忽视了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呈现的其他感染模式
动物体内存在的病原体不是都会引起动物发病 ,动物机体与病原微生物在漫长的岁月中进行着不懈的抗争,并在抗争中决定胜负。病原微生物为了延续其物种的进化,需寻找某些动物机体作为生长繁殖继代的场所,过寄生生活,这就必须具有各种“武器”(即侵袭力) 突破动物机体的种种防御障碍,侵入动物机体内,接着又能与体内的各种“军队”进行激烈的“战斗”,还得具备在体内繁殖并不断传播的特性和能力,不断侵入新的宿主。这样才不至于被消灭,保证其物种能延续下去。
然而,动物机体为了自卫而形成了各种先天性的免疫防御机制(即非特异性免疫力),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机体内具有阵容强大的“军队”,当“敌人”入侵时,免疫系统立即启动“战斗预案”,经过淋巴细胞的识别,巨噬细胞立即抓住“敌人”,给予“致命的拥抱”和“死亡之吻”,与此同时,呼叫其他免疫细胞前耒支援,T淋巴细胞召之即来,与巨噬细胞连成一体,释放出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等免疫因子参予战斗,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对准“敌人”进行射击……。
在感染过程中,动物机体与病原体之间抗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的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感染模式:
3.4.1 显性感染 当入侵机体的某种病原微生物数量多、毒力强,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时,致使动物体受到严重损伤,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显性传染)。倘若此时检出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也无法证明是同时参与感染的“混合感染”。也不能排除其中一种是早已存在于体内而不引起动物发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3.4.2 隐性感染 当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少、毒力弱,动物体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与病原体之间的力量相当时、双方处于暂时的、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状态,在多数情况下,动物体的条件不利于(或不适合)入侵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或动物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功能将其消灭或削弱其致病力时,处于这种状态的动物既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又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对机体危害轻微,而呈隐敝经过,这称为隐性感染,也称为亚临诊型感染。目前猪群中普遍存在这种状态,虽然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检出病原体,但动物不发病,处于“亚健康”状态,隐性感染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转化为显性感染。目前可以认为没有绝对健康的猪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动物体内检测到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也不能称为“混合感染”。
3.4.3 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 动物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动物致病之后,在疫病传染过程中,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有新入侵的或在动物体内原耒存在的、暂时呈隐性感染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条件性病原体)趁机参与引起动物致病,前一种病原的感染称为“原发性感染”,即“主犯”, 后一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的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即“从犯”。如猪常发生猪瘟,其病原体主要是猪瘟病毒(原发),但慢性猪瘟常出现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的继发感染。又如猪发生园环病毒病引起免疫抑制,新侵入或原来已存在体内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菌和大肠杆菌等则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在目前所发生的猪病中,即使实验室同时检测出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有些可能是隐性感染,更多是继发感染,如果将其统称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则缺乏理论和实际依据。
3.4.4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由于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不能战胜和杀死宿主细胞,反之亦然,两者形成共生平衡,猪体不但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毒,动物长期处于持续的感染状态,但不引起动物发生病理反应有关的临诊症状,这就称持续性感染。这种状态的猪群血液和脏器对易感动物可成功人工发病。患了某些传染病痊愈或注射疫苗后,即使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合格率甚至达到90%~100%,仍有部分猪只存在该病的病毒,从文献获悉,猪口蹄疫就存在这种持续性感染,当机体扺抗力下降时,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病原体就可引发动物发生新一轮疫情。
因此,虽然从病料中检出两种以上病原体,既然难以证明在体内同时参与感染并引起动物发生“混合感染”,若只凭检出的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就不能统称为“混合感染”。
4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混淆了各种感染类型或模式的基本概念
目前这种“提法”,已经成为当前猪病主要的感染类型,既混淆了各种感染类型的基本概念,又忽略了其他感染模式的存在。这种观点,使不少养殖行业和兽医从业人员无所适从,使专业学生所学到的感染形式或类型基本概念的科学性,与专家的观点“脱轨”, 对他们在生产实践中会起着误导的作用。
4.1 “混合感染”已成为猪病难以确诊的借口和台阶
有些检验单位收到病料及样品之后,只能按常规检验手段检查,然后把检出病原体的阳性率列表发报告,他们很难都到现场跟踪,缺乏实地调查研究,往往难以下确诊意见,由于无法证明“元凶”,“混合感染”就成为借口和台阶。有些检验单位也模仿这种做法,靠着借口顺着台阶下。这就难为了防治工作的一线实施者。
4.2 误导了疾病的防治工作
不少养户根据“混合感染”的诊断结果,抓不到疾病发生的“元凶”,“胡子眉毛一起抓”,无的放矢地对各种病原菌采用覆盖式投药和过份依赖疫苗,结果不但沒有控制疫情,而且花了钱财,损失惨重。其实当一个猪场的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条件较差时,即使从实验室检出众多病原,只针对那些病原体采取治疗措施,其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5 理清思路,明确概念
1)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①目前猪病之所以多发,是由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动物体内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或长期带毒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并在临床发病呈多种模式感染。②在患猪的检测样品中,常常可检出两种以上的病原体,但不能证明都是同时引起动物发病。甚至在一只猪体内可表现出两种以上疾病的病变特征时,也难以证明是由两种以上病原同时参与的“混合感染”。③猪群常存在隐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的现象,当猪只抗病力下降时, 在原发性感染的基础上,有可能引发继发性感染等各种感染模式,但绝对不可能都是同时参与的“混合感染”。④现实告诉我们:当猪只死亡之后,检验人员才采到病料,怎么能证实动物死前体内存在的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是同时参与感染?⑤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存在于猪只体内,不等于多种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就构成“混合感染”。
2) “目前猪病呈多种病原混合感染越来越普遍”这种概念极其模糊、缺乏科学性提法应纠正。更不应该有 “两病原、三病原、四病原、五病原、六病原混合感染”及200多种组合的“混合感染”模式这种提法。
3) 当疫病发生时,养户及奋斗在防疫第一线的兽医们奢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动物疾病防控部门的专家们共同给力研究,通过流行病学、病理学、病原学及生产管理学等途径,找出疾病发生的“元凶”,及“协从”,作出确诊。 ■(编辑:赵晓松)
作者简介:陈伯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退休),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8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兽医专业(现华南农业大学)。1992年与张泽纪一同分离到我国第一株有致病性的禽流感毒株,首次发表论文证实中国有禽流感流行。长期从事畜禽疾病的教学、科研及临床诊疗工作。
张泽纪,原广东省兽医防疫检疫站副站长(退休),高级兽医师。1956 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兽医专业。长期从事畜禽疫病实验诊断及临床诊疗工作。
原创文章,作者:duany1,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4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