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雏鸡副伤寒和毛滴虫混合感染的诊治

作者:王立岩

(辽宁省锦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辽宁锦州 121004)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细菌,主要能引起人类肠道疾病和动物全身感染,沙门氏菌属包括许多菌株,目前引起鸡发生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株分为三类,即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雏鸡感染沙门氏菌后,多出现败血症和多器官坏死性病变。雏鸡感染毛滴虫后,主要出现消化道病变,引起采食困难,消化和吸收障碍,个别病例出现分泌物压迫呼吸道的情况,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死亡。现阐述一例鸡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毛滴虫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当地蛋鸡饲养户何某,引进1 200只海兰褐蛋雏鸡,到家后发现这批雏鸡与以往进的雏鸡比,不精神,怕冷、聚堆、喜欢趴着,手握雏鸡,感觉雏鸡肚子大,肚皮皮肤薄的地方透出青黑色。肚脐处颜色紫红,手按特别硬。从第3天开始出现死亡现象,到15日龄就诊时共死亡800只,死亡率66.7%。曾用恩诺沙星、黄芪多糖等药物,未见明显效果。

2 临床症状

病雏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闭眼缩脖,采食和饮水欲望下降,甚至完全废绝。病雏鸡畏寒怕冷,多只鸡挤在一起取暖。病鸡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吃食动作异常,饮水有时发生呛水而甩头。口腔和食道黏膜开始时有针尖大小的干酪样坏死灶,病灶上有黄色沉着物,病灶周围有红色充血带。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灶会融合条状、块状及其他不规则形状,黄色附着物脱落,形成溃疡。病鸡排出白色或白绿色黏性糊状粪便,粪便常常沾染到肛门周围,有的鸡因排便困难不时发出尖叫。

3 剖检变化

共剖检10只病雏鸡,主要变化为:口腔、嗉囊、食道及腺胃有不规则的干酪样坏死灶,坏死灶表面有黄色渗出物附着,剥离附着物,黏膜坏死和溃疡。肝脏肿大呈青绿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少数出现白色至黄色圆形病灶,整个肝脏质地坚硬。脾脏和肾脏也肿大,输尿管有黄白色拴塞物。盲肠黏膜充血肿胀,黏膜增厚,盲肠腔内有质地坚实的黄白色栓子。少数病雏鸡泄殖腔有白绿色半凝固的粪便堵塞。

4 实验室诊断

4.1毛滴虫检验

取口腔和嗉囊病变组织少许,加少量生理盐水混合后,置于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呈梨形或椭圆形的毛滴虫[1]

4.2细菌检验

无菌取适量心血制涂片或肝脏切片,革兰氏染色可见少量阴性细长杆菌。

4.3细菌培养

在营养琼脂上培养24 h,形成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2~3 mm的菌落;SS琼脂上形成中心黑色的菌落。

4.4细菌生化试验

选取培养菌进行生化试验,该菌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山梨醇产生气体;不发酵乳糖、蔗糖、杨苷等;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4.5药敏试验

取典型分离菌株,涂成菌膜后,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头孢噻呋钠和丁胺卡那高度敏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和新霉素中度敏感;磺胺嘧啶、诺氟沙星和土霉素不敏感。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副伤寒和毛滴虫混合感染。

5 治疗

5.1药物治疗

全群注射头孢噻呋钠,每只雏鸡注射1 mg(按头孢噻呋钠计算),1次/d,连用3 d,注射20只鸡更换一个针头;同时,在饮水中投放20%地美硝唑预混剂,用法为1 g/L水,连用5 d。

5.2辅助疗法

按2 g/kg饲料的比例添加浓缩鱼肝油粉,连用7 d。

5.3环境控制

在发病期间,每天更换垫料并对食槽、水槽进行消毒。鸡群死亡后20 d内消毒2 d/次,以后每周消毒2次。

6 预防

6.1药物预防

在发生过本病的鸡场,进雏后就要按预防剂量使用地美硝唑预混剂和沙门氏菌敏感药物,使用5 d。同时,要勤换垫料,注意食槽和水槽消毒,环境的消毒要适当增加频度。

6.2沙门氏菌控制措施

雏鸡感染副伤寒后死亡率很高,损失严重。商品代蛋鸡感染沙门氏菌后一般呈隐性经过,但可以造成种蛋带菌,垂直传播给子代。种蛋在孵化过程中也可能感染沙门氏菌。商品代种鸡场主做好本场的沙门氏菌净化,加强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消毒,可以减少80%左右沙门氏菌的感染风险。

6.3毛滴虫控制措施

毛滴虫病的预防要把好饲料质量关,饲料原料和饲料要储存好,避免污染。定期投放杀虫剂来控制饲料储存环境中的昆虫。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5163

(0)
双鱼女女订阅者
上一篇 2016年6月12日
下一篇 2016年6月7日

相关推荐

  • 实施“处方化”免疫程序

    降低免疫成本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我国养殖行业整体来讲,饲养是行业链的起始端,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基本特征是利润微薄,并且缺少完整的保护机制,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是需要国家支持的弱势群体。由于政府宏观管理反馈缓慢,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基层很难真正或全部落实到位,导致养殖行业价位低迷时无人过问,价格上扬时又通过简单的限价进行调控,风险全部转嫁到饲养企业和农…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2日
  • 奶牛养殖要重视环境保护

    改善和治理养殖环境是为了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只有健康的奶牛才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牛奶。环境治理虽然不像扫地那样简单,但是确实要有“地是要天天扫的”这种精神长期坚持下去。养奶牛企业(户)要确立的理念应是,改善和保护环境,养健康奶牛,增产牛奶,农民增收。专家指出,养牛农户绝不能只想多产奶,多挣钱,与此同时要重视养殖环境的治理,把牛场看成是牛的居住环境,就象人的居住…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健康养殖不可缺失的“支点”

    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动物行为研究的科学,在国外已经作为动物学和兽医学领域的一门专业学科,在国内这项研究还是很少的。动物行为学以动物行为训练为根基,帮助兽医了解动物的行为语言,指导主人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之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训练,让人和动物相处更加自然和谐,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伴侣动物的乐趣。随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与之有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大部分研究处于发展阶段…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关注猪结核病新动向

    近几年,猪场和屠宰场发生的结核病例有上升的趋势,提醒我们必须注视这种人畜共患病在猪群中传播的情况。笔者指出,目前,全球还没有直接措施能消灭猪的结核病。在美国曾一度认为,1917年开始采取的消灭结核病的措施已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但是有结核病变的猪的百分比多年来一直不断增加,猪结核病胴体的加工处理费用也较高,因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已是迫在眉睫,生物安全体…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鸡大肠杆菌病分析与控制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自然界中,在人类公共卫生中是重点防御的一类病原,而在畜牧业生产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却往往被忽视。鸡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极易污染饲料、饮水和器具,带菌鸡通过呼吸道和粪便排出病菌形成鸡舍内大肠杆菌强大的污染源。某规模化种鸡场曾进行过实验,在进行严格消毒后在饮水中和地面上没分离到细菌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却分离到大量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其中致病…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绝不容放松警惕的“杀手”

    本病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病,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报道,目前临床上常发生的链球菌病大多为溶血型。病菌可存在于人和猪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可引起皮肤、呼吸道及软组织感染,导致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泌尿生殖道炎症及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对本病应保持高度警提,且不可麻痹大意。专家指出,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败血…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提高肉质,收获高利的“路标”

    研制无公害猪用饲料添加剂是生产无公害猪肉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安全、高效和优质绿色养猪业及全面提高我国猪肉产品的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草药添加剂具有天然性、多功能性,无毒副作用和无抗药性的特点兼优点,是替代抗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不仅可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且能显著改善其产品的品质。中草药添加剂作…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有毒有害残留来自何方?

    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户)在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很少按规定落实停药期,使通常规定的7天停药期形同虚设。而且,大多数饲料厂不生产可供屠宰前用的不含药物添加剂的产品,屠宰场也没有养几天再宰杀的习惯。更有甚者,在饲料添加剂或饲料中超剂量或滥加兽药,甚至不在标签上标示所含药品名称和休药期;有的养猪企业或养猪户缺乏合理使用兽药和饲料的知识,盲目用药,不按停药期的要求…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