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立岩
(辽宁省锦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辽宁锦州 121004)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细菌,主要能引起人类肠道疾病和动物全身感染,沙门氏菌属包括许多菌株,目前引起鸡发生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株分为三类,即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雏鸡感染沙门氏菌后,多出现败血症和多器官坏死性病变。雏鸡感染毛滴虫后,主要出现消化道病变,引起采食困难,消化和吸收障碍,个别病例出现分泌物压迫呼吸道的情况,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死亡。现阐述一例鸡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毛滴虫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当地蛋鸡饲养户何某,引进1 200只海兰褐蛋雏鸡,到家后发现这批雏鸡与以往进的雏鸡比,不精神,怕冷、聚堆、喜欢趴着,手握雏鸡,感觉雏鸡肚子大,肚皮皮肤薄的地方透出青黑色。肚脐处颜色紫红,手按特别硬。从第3天开始出现死亡现象,到15日龄就诊时共死亡800只,死亡率66.7%。曾用恩诺沙星、黄芪多糖等药物,未见明显效果。
2 临床症状
病雏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闭眼缩脖,采食和饮水欲望下降,甚至完全废绝。病雏鸡畏寒怕冷,多只鸡挤在一起取暖。病鸡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吃食动作异常,饮水有时发生呛水而甩头。口腔和食道黏膜开始时有针尖大小的干酪样坏死灶,病灶上有黄色沉着物,病灶周围有红色充血带。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灶会融合条状、块状及其他不规则形状,黄色附着物脱落,形成溃疡。病鸡排出白色或白绿色黏性糊状粪便,粪便常常沾染到肛门周围,有的鸡因排便困难不时发出尖叫。
3 剖检变化
共剖检10只病雏鸡,主要变化为:口腔、嗉囊、食道及腺胃有不规则的干酪样坏死灶,坏死灶表面有黄色渗出物附着,剥离附着物,黏膜坏死和溃疡。肝脏肿大呈青绿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少数出现白色至黄色圆形病灶,整个肝脏质地坚硬。脾脏和肾脏也肿大,输尿管有黄白色拴塞物。盲肠黏膜充血肿胀,黏膜增厚,盲肠腔内有质地坚实的黄白色栓子。少数病雏鸡泄殖腔有白绿色半凝固的粪便堵塞。
4 实验室诊断
4.1毛滴虫检验
取口腔和嗉囊病变组织少许,加少量生理盐水混合后,置于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呈梨形或椭圆形的毛滴虫[1]。
4.2细菌检验
无菌取适量心血制涂片或肝脏切片,革兰氏染色可见少量阴性细长杆菌。
4.3细菌培养
在营养琼脂上培养24 h,形成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2~3 mm的菌落;SS琼脂上形成中心黑色的菌落。
4.4细菌生化试验
选取培养菌进行生化试验,该菌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山梨醇产生气体;不发酵乳糖、蔗糖、杨苷等;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4.5药敏试验
取典型分离菌株,涂成菌膜后,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头孢噻呋钠和丁胺卡那高度敏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和新霉素中度敏感;磺胺嘧啶、诺氟沙星和土霉素不敏感。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副伤寒和毛滴虫混合感染。
5 治疗
5.1药物治疗
全群注射头孢噻呋钠,每只雏鸡注射1 mg(按头孢噻呋钠计算),1次/d,连用3 d,注射20只鸡更换一个针头;同时,在饮水中投放20%地美硝唑预混剂,用法为1 g/L水,连用5 d。
5.2辅助疗法
按2 g/kg饲料的比例添加浓缩鱼肝油粉,连用7 d。
5.3环境控制
在发病期间,每天更换垫料并对食槽、水槽进行消毒。鸡群死亡后20 d内消毒2 d/次,以后每周消毒2次。
6 预防
6.1药物预防
在发生过本病的鸡场,进雏后就要按预防剂量使用地美硝唑预混剂和沙门氏菌敏感药物,使用5 d。同时,要勤换垫料,注意食槽和水槽消毒,环境的消毒要适当增加频度。
6.2沙门氏菌控制措施
雏鸡感染副伤寒后死亡率很高,损失严重。商品代蛋鸡感染沙门氏菌后一般呈隐性经过,但可以造成种蛋带菌,垂直传播给子代。种蛋在孵化过程中也可能感染沙门氏菌。商品代种鸡场主做好本场的沙门氏菌净化,加强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消毒,可以减少80%左右沙门氏菌的感染风险。
6.3毛滴虫控制措施
毛滴虫病的预防要把好饲料质量关,饲料原料和饲料要储存好,避免污染。定期投放杀虫剂来控制饲料储存环境中的昆虫。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