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芹1,杨霞1,付旭东2,东贤2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70年代以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近年来,养禽者普遍地经常使用抗菌药物饮水防病,或使用穿心莲等中药拌料,有效地控制并大大减少了禽霍乱疾病的发病率。但在有的地方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
1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易被一般消毒药、阳光、干燥环境而杀死。
2 流行特点
各种家禽和多种野鸟都可感染本病,一般16周龄以下的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大雏和成禽多发,特别是禽只营养状况良好、高产禽易发。
病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细菌,能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一般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以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皮肤黏膜等而感染。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常呈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常发生于本病的流行初期,特别是成年产蛋鸡、鸭最易发生,尤其是高产鸡、鸭更易感。病禽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
3.2 急性型
病禽体温升高达43~44℃,少食或不食,羽毛蓬松,打瞌睡,缩颈闭眼,翅下垂,呼吸急促,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黏液,常有剧烈腹泻,病初粪便灰黄而软,后变为灰绿色或红色液体,鸡冠和肉髯发绀呈黑紫色,肉髯常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最后发生昏迷、衰竭而死亡,病程1~3 d。
3.3 慢性型
有的病禽一侧或两侧肉髯显著肿大,有的病禽由于病菌侵入关节,引起足部关节和翼关节肿大和化脓而发生跛行和翼翅下垂,有的病禽见结膜炎或鼻窦肿胀,鼻和口中流出黏液,喉部蓄积分泌物。
鸭巴氏杆菌病,一般表现精神沉郁,尾翅下垂,打瞌睡,食欲废绝,口渴增加,鼻和口中流出黏液,呼吸困难,口张开,病鸭常常摇头,又称为“摇头瘟”。病鸭发生剧烈腹泻,排出绿色或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有恶臭。
4 剖检病变
4.1 最急性型
该型死亡快,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大量出血点(图1),其他病理变化不太明显。
4.2 急性型
消化道出血(图2-4),十二指肠、空肠出血最严重,肠腔内充满了带血的黏液(图5-6)。最特征的变化为肝肿大,色泽变淡,质地稍硬,表面散布针头大小的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点,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冠状沟常见点状或片状出血,肺充血、出血或有实变区。
4.3 慢性型
母鸡的卵巢发生明显的变化,卵泡形状不整齐,质地柔软,有时可见到一种淡绿色的卵,或卵泡表面充血、出血呈红色(图7);或卵泡充血、变形呈菜花样。肝脏稍肿,质地脆弱,特征性的变化为肝表面密布针尖大小的灰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点(图8),有时还有针尖样的出血点;心冠脂肪和心肌内外膜有出血斑点;眼角膜下有出血小点和浅表溃疡,。
5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剖检特征性的病变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验。
6 防制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由外地引进种禽时,应从无本病的禽场选购,并隔离观察1个月。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搞好卫生消毒。
2)在禽霍乱流行的地区应考虑使用禽霍乱菌苗免疫接种,但本病的菌苗免疫效果有时不太理想。
3)一旦发生本病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尸体全部烧毁或深埋,病禽进行隔离治疗,禽舍、场地、水塘、用具必须彻底消毒,大群家禽通过饲料或饮水喂给抗生素药物对本病有较好的效果。
2015年3月15日一个饲养200日龄4500只的种鸭场,连续3天出现个别鸭突然死亡,随带死亡的鸭子前来就诊,经解剖肝脏、心脏、肠道出现禽霍乱的典型病变。
4)治疗措施方法如下:
(1)上午使用盐酸二氟沙星拌料,下午使用氧氟沙星拌料,均配合抗病毒的中药,连续用药4 d控制了死亡,又继续用药巩固2 d。
(2)每2 d使用二氯异氰尿酸粉进行一次池塘杀菌、消毒,防止复发。
用药的第5天全群鸭精神状态恢复正常,采食量上升,发病期间产蛋率九成未出现下降,目前正缓慢上升。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4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