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帆,张凤强,秦立鑫
(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规模化猪场通过环境控制、疫苗接种、药物添加来预防疾病的侵袭。疫苗在预防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疫苗种类的选择、运输及存储条件、接种剂量和部位、多疫苗接种间隔时间等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轻则免疫失败、重则引起免疫应激甚至死亡。因此,本文探讨规模化猪场在疫苗免疫中的注意事项,供广大养殖户借鉴参考。
1 疫苗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疫苗分为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单价疫苗和多联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合成多肽疫苗等品种。制定免疫计划前要充分分析猪场疾病的流行情况及周边猪场的疫情发展,合理制定适宜自己猪场的免疫计划和方案。例如大肠杆菌有多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疫苗之间缺乏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要选择适合自己猪场的血清型,做到有的放矢。另外,从国家规定的正规定点部门购买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疫苗,认真检查核对产品名称、效期内、物理性状,避免疫苗质量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 接种前疫苗检查
按照既定的免疫程序,应在接种日之前检查预接种疫苗情况。确定疫苗储备充足、疫苗密封完整、内容物性状与说明书一致、液体剂型疫苗是否混浊有沉淀物等。接种前确定疫苗的名称、批号、有效期是否相符合。疫苗从出厂到接种前要经过复杂的流通过程,经销商、定点销售机构、养殖户等,运输过程当中保存不当或库房贮存不当都会引起疫苗失效。疫苗从冰箱拿出来后要平衡到室温再注射,否则易引起猪只的应激。
3 免疫器具检查
不同大小猪只选择不同型号的针头、不同剂型疫苗也要选择合适的针头。注射器要反复消毒,高压或者煮沸15 min以上,最好能做到一畜一针、一针一棉球。这样做可避免疫苗被污染或注射器带毒接种,从而导致疫病扩散或传播。注射佐剂为油性物质的疫苗时,由于疫苗比较黏稠光滑、易引起注射器刻度定位失灵,造成注射剂量不准。因此在注射油佐剂疫苗时,剂量可略微放宽,如要求1 mL注射剂量时可将注射器刻度放宽至1.1 mL。
4 疫苗稀释接种
疫苗稀释液应用很重要,有些疫苗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有些疫苗则必须使用自带的稀释液进行稀释,用错则会造成疫苗失效。有些猪场配药室管理混乱,各种疫苗、药品混放、注射器混用,当减毒活疫苗中混入抗菌素药物时则会造成疫苗失效。也有报道用自来水复溶冻干疫苗或对疫苗进行稀释,这不仅会破坏疫苗的效价及保护性造成免疫失败,也可能造成接种部位感染。
5 免疫接种方法
根据养殖场规模、疾病种类、不同畜禽适用性等灵活选择疫苗接种方法。如鸡群的饮水免疫、缓释疫苗的皮下注射和常规疫苗肌肉注射等。猪只肌肉接种部位多选择颈部,该部位肌肉发达、皮肤比较薄,颈部接种不容易断针、容易找准部位,另外猪颈部的肉质量差,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猪肉品质。
6 免疫失败原因
6.1 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源抗体指仔猪通过胎盘由母猪体内传输过来的各种保护性抗体,可使小猪在一段时间内增强疾病的抵抗力,一般持续20 d左右。如果过早给新生仔猪注射疫苗可影响母源抗体的保护性、造成抗体间的相互干扰、影响免疫应答,免疫效果不佳。所以新生仔猪首次免疫时间一般在20 d以后为宜。
6.2 抗原竞争
现在猪场流行的传染病多达几十种,需要接种不同疫苗。有些养殖户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一次接种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疫苗,殊不知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免疫接种时,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因此,两种不同的疫苗接种间隔10 d以上;并且由于机体对于同一类抗原有识别功能,同一种疫苗加强免疫的接种量不得低于前次免疫时的量。
6.3 身体状况
疫苗接种也相当于感染一次疾病的过程,猪接种后会出现发热、精神不振等亚健康状况。因此当猪处于某些疾病的潜伏期或者正在处于感染的阶段,身体状况不好时,接种疫苗后会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副反应发生。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等主要侵害猪的免疫系统,感染上述疾病时接种疫苗可使免疫应答降低、免疫失败。怀孕母猪接种疫苗也要慎重,稍有不慎会引起母猪流产、早产或死胎。
6.4 药物与毒物因素
注射弱毒活疫苗时,因为是活菌制剂,遇到抗生素会被抑制而导致免疫失败,因此要保证猪只10 d内没有使用抗生素,灭活疫苗不必担心抗菌素的影响。有些猪场习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少量抗生素来预防疾病,在疫苗接种期间一定要注意停药一段时间,包括猪舍的消毒也要控制。有些药物地塞米松、泼尼松、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及某些磺胺类药物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猪的免疫应答。
疫苗接种对动物机体是一种非常大的刺激,会给猪只造成短时期的应激反应,这就需要我们提前预防、加强饲养管理细节。接种前保持猪舍环境舒适、可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保证充足的饮水;接种时捕捉猪只要迅速、接种手法要熟练、杜绝粗暴;接种后注意观察猪只的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有条件的猪场可在接种后一段时间检测抗体产生水平来评估接种效果。
本文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2015年7月刊,更多内容可关注本刊微信订阅号zgdwbj,可发送“目次”获得最新期目次页,或其他关键词获得相关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artibunny61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4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