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由中国执业兽医考试训练网提供并授权《中国动物保健》杂志(微信订阅号“zgdwbj”)独家首发,转载须在开头处标明此信息!
(上接前文)
2.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步态缓慢无力、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有的病猪在耳端、尾尖及四肢皮肤上有紫斑或坏死痂出现。病程一般在20d以上,最后衰弱死亡;耐过猪成为僵猪。
病理变化: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在回盲瓣口、盲肠及结肠黏膜上形成同心轮状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面,颜色黑褐,中央凹陷。全身性淋巴组织
萎缩。
3.迟发型 是先天感染的后遗症。感染猪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数月后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炎、后躯麻痹,但体温正常。病理变化主要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
11.某猪群部分母猪出现流产,部分仔猪出生后不久出现败血症等现象,死亡率达30%,剖检可见病猪喉头出血,肾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脾脏梗死。该病可能是A
A.猪瘟 B.猪伪狂犬
C.猪乙型脑炎 D.猪细小病毒
E.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诊断】
1.病原学诊断
(1)病毒的分离培养 是目前检测猪瘟病毒最确切的方法。病死猪或扑杀猪的扁桃体是分离病毒的首选样品,其次是脾脏、肾脏或淋巴结。常用PK-15细胞来分离猪瘟病毒,接种后24~72h可用荧光抗体法检测。
12.某猪场5月龄猪发病,表现为体温升高,弓背,行走摇晃,病初便秘,后期腹泻,四肢末端皮肤有出血点,发病率约15%;剖检可见脾脏边缘梗死,盲肠纽扣状溃疡。最可能引起本病的病原是A
A.猪瘟病毒 B.猪流感病毒
C.猪细小病毒 D.伪狂犬病毒
E.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13.猪瘟病原分离鉴定常用的细胞是(A)
A.PK-15细胞 B.肺泡巨噬细胞
C.Marc-145细胞 D.Vero细胞
E.BHK-21细胞
(2)荧光抗体试验 该方法快速、特异,可以用来检测扁桃体、脾脏、肾脏和回肠远端冰冻切片中的猪瘟病毒抗原。扁桃体是最适合的样品,因为无论经过何种途径感染,扁桃体都是病毒最先侵袭的部位;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猪瘟免疫球蛋白或FITC标记的二抗,分别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对冷冻切片进行检测,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亚急性或慢性病例中,回肠常呈阳性反应。当荧光抗体试验阴性时,不能完全排除猪瘟病毒的感染,需进一步作病毒分离鉴定。
14.快速确诊猪瘟扁桃体中病毒的方法是E
A.接种细胞 B.血凝试验
C.病料接种家兔 D.病料接种小鼠
E.免疫荧光试验
15.如需活体检测母猪是否带有猪瘟病毒,应采集母猪的样品是(C)
A.关节液 B.皮肤
C.扁桃体 D.口腔分泌物
E.鼻拭子
16.猪瘟病毒最先侵袭和定居的器官是A
A.扁桃体 B.口腔
C.肺脏 D.脾脏
E.肝脏
(3)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通过扩增猪瘟病毒中5′-非编码区(5′-URT)和E2基因而检测。套式RT-PCR可提高敏感性。通过比较扩增的E2基因序列可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此外,根据弱毒株3′-非编码区(3′-URT)存在12个核苷酸的插入以及E2基因特征,设计引物进行RT-PCR,比较扩增产物大小或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从而区分弱毒和强毒株。
17.能区分猪瘟病毒弱毒和强毒株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是E
A.病毒的分离培养 B.荧光抗体试验
C.免疫组化 D.抗原捕获ELISA
E.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4)抗原捕获ELISA 本法适用于活猪近期感染的快速检测。利用单克隆抗体和/或抗各种猪瘟病毒蛋白成分的多抗建立双抗夹心ELISA,对白细胞或抗凝全血进行检测。在成年猪以及临诊表现温和或亚临诊病例中,该方法的敏感性低于病毒分离方法。
18.适用于活猪猪瘟近期感染的快速检测诊断方法是D
A.病毒的分离培养 B.荧光抗体试验
C.免疫组化 D.抗原捕获ELISA
E.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5)免疫组化 将被检的扁桃体或肾脏在干净的玻片上制成触片,用丙酮固定,再经叠氮钠处理。空气干燥后,加工作浓度的猪瘟酶标抗体,在37 ℃作用30 min。将触片洗净后,浸泡在相应的底物溶液中10~15 min,用蒸馏水将触片洗净后即可判定。细胞质被染成棕黄色时判为阳性,反之判为阴性。
(未完待续……)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4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