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禽杆菌引起的一种鸡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鼻腔、眶下窦发炎,流鼻涕、打喷嚏、面部肿胀、结膜发炎等。抗生素很难彻底杀灭副鸡禽杆菌,鸡传染性鼻炎经常反复发生,且容易产生抗药性,给该病的防控带来了极大困难。随着集约化养鸡业的快速发展,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呈上升趋势,并出现新的流行情况,表现为发生过鼻炎的养殖场控制难度加大,进行鼻炎免疫后的鸡群发病比例增加,未发生鼻炎的鸡群开始出现发病等情况,因此,养殖企业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该病的防控。
1 病原学
副鸡禽杆菌为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菌,大小为0.4-0.8×1.0-3.0μm,呈球杆菌或小杆菌形态,两端钝圆,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属于兼性厌氧菌。该菌可分为A、B、C三个血清型,各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性。之前我国流行的菌株主要是A型和C型,近几年来,从国内分离到的B型副鸡禽杆菌增多。该菌在添加血清和还原型NAD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该菌抵抗力弱,在自然环境中数小时即死,在污水中常温下仅能存活4小时,排泄物中37℃时,2h失去感染性,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可在4℃时能存活2周,真空冻干菌种于-20℃以下可长期保存,对各种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均敏感。
2 流行病学
副鸡禽杆菌主要感染鸡,偶尔也可能感染鹤鹑、珠鸡和雉鸡。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病菌主要在鼻腔和眶下窦的黏膜上增殖,随鼻汁及眼泪一起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经消化传播或以飞沫、尘埃等形式经呼吸道传播。鸡传染性鼻炎在世界各地广泛发病和流行,各日龄鸡均感染可发病,4-12月龄鸡的发病最多,当空气不流通,湿度大,气温突然变化时,鸡易发病。该病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在1周左右可传播至整个鸡群,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引起的产蛋下降高达78%,病程大约3-4周,当继发其它感染时死亡率增加。鸡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寒冷、潮湿、营养不良、气候突变可成为该病发生的诱因。近年来在某些地区呈流行趋势,夏季也时有发生,而且临床症状较不典型,如不仔细观察往往不易发现。
3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闭目似睡,常甩头,并不时用爪搔鼻喙部。初期鼻孔流出稀薄水样鼻液,后期转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与饲料粘在一起形成结痴,并发出恶臭味。气管内有分泌物,喉部肿胀,呼吸时发出咕噜咕噜声音,打喷嚏,呼吸困难,消瘦,排黄绿色稀粪。不愿走动,眼眶周围肿胀,眼珠深陷,眼睑肿胀,上下眼睑粘合在一起,不能睁眼,结膜发炎,一侧或两侧肉髯肿胀,严重的整个面部肿大,有时也可表现出神经症状。导致肉鸡生长缓慢、料肉比降低,蛋鸡开产延迟,产蛋下降,一般产蛋高峰前期的鸡群感染后,产蛋量下降不明显,且恢复快,产蛋高峰期鸡感染后,产蛋下降,可高达78%,蛋品质量外观变化不明显。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孵出的雏鸡弱雏增多。一般死亡率低,当继发其它感染时死亡率升高,疾病痊愈后产蛋率缓慢恢复。
4 病理变化
鼻腔黏膜充血、出血、红肿。鼻窦、眶下窦内积有多量的黄色干酪样物。喉头和气管黏膜潮红,上附有黏稠渗出物。肺脏充血、出血、肿胀,切面流出多量泡沫样的液体,胸腹气囊混浊,有干酪样物。母鸡卵巢萎缩,卵泡变性、充血、出血、破裂、液化,出现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内有黄色干酪样分泌物。公鸡睾丸可能萎缩,受精率低。
来源:沈氏绿都
原创文章,作者:柒柒,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5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