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亨进1,2,方英3*,贾惠珺2,浦同灿2,胡尚2,周莉2
(1.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2.贵阳市花溪区农业局 贵州贵阳 550025;
3.贵阳市农业委员会 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本文探讨了农村散养生猪猪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HP-PRRS)的程序化免疫模式。通过对被免疫猪群小组试验、农户调查等试验研究,以及ELISA方法定期对各阶段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生猪FMD、CSF和HPPRRS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03%、86.58%、86.24%,而对照组则仅分别为76.63%、75.38%、71.25%,程序化免疫模式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春秋两防”免疫效果。
关键词:猪;程序化;免疫模式;农村
Study on the Scatter-feed Pig’s Programmed Immune Modle and Effection of Preventive and Control Effect in the Rural Area
Wu Hengjin1,2,Fang Ying3*,Jia Huijun2,Pu Tongchan2,Hu Shang2, Zhou Li2
(1.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70;
2. Huaxi area Agricultural Bureau of Guiyang c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3. Guiyang city Agriculture Committee, Guiyang Guizhou,550001)
Abstract: The procedures immunization mode was studied, which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 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 and highly pathogenic PRRS (HP-PRRS) in the rural area, by the group test of the inoculated pig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f farmers, and the serological detection using indirect ELISA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body positive rates of FMD、CSF and HPRRS were 88.03%、86.58% and 86.24% in experimental group pigs and the antibody positive rates of FMD、CSF and HPRRS were 76.63%、75.38% and 71.25% in control group pig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munity effects of the procedures immunization mode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epidemic prevention, which onl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to prevention .
Keywords: pig; procedures;immunization mode; rural area
尽管规模化比重不断地提高,畜禽养殖尤其在贵州仍然以“分散饲养”为主,千家万户养殖畜禽的生产习惯依然存在。散养户饲养条件差、生物安全水平低,容易造成疫情扩散,难以及时监测和报告,严重限制了防疫措施的落实,给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任务增加了难度。特别是2014年以来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相继暴发,给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又再次敲响了警钟。
为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保护畜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国务院2012年5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控规划(2012-2020年)》将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列入疫病防治的重点任务[1]。长期以来, 我市猪病免疫一直坚持对上述疫病实施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的“春秋两防”措施。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市规模化养猪场的不断增多和猪病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的春秋两防已不适应当前猪病免疫要求,存在诸如免疫效果不理想、免疫反应大、对防疫期外上栏的猪只存在漏免现象、因工作量大技术操作难以规范等诸多弊端[2]。因此,对于仍以“分散饲养”为主的农村生猪养殖模式,其疫病免疫防控,仍应借鉴并实施规模化猪场的“程序化免疫”,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使农村生猪免疫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确保生猪免疫率、有效保护率达到100%。
本文通过对农村散养生猪采用FMD、 CSF和 HP-PRRS采用程序化免疫模式[3],对农村散养猪群开展小组试验,应用ELISA方法定期对各阶段散养猪群免疫效果进行检测,以期探索出一套适合于现阶段农村散养猪群重大动物疫病的程序化免疫模式,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疫苗、试验动物及试剂
猪瘟活疫苗、猪O型口蹄疫灭活苗、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活疫苗购自中牧股份保山生物药厂。分组试验选择在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黔陶乡、燕楼乡3个乡镇村250户生猪养户开展。血清由花溪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保存,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批号140506,猪0型口蹄疫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批号141010,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批号141015。
1.2 农村散养生猪程序化免疫模式的建立[3]针对农村散养生猪主要动物疫病免疫防控,将传统的“春秋两防”集中免疫模式,改为“程序化免疫”模式,即村级防疫员通过对责任区内生猪饲养户、生猪存栏情况的掌握,根据生猪的日龄、健康及免疫抗体水平等相关信息,合理安排每户的免疫时间,对猪的FMD、 CSF和 HP-PRRS开展常年适时免疫。
1.3试验方法
以花溪区青岩镇、黔陶乡、燕楼乡作试验单位(试验组),所有的防疫人员作为一线操作人员。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程序化免疫工作方案,实施程序化免疫。以花溪区孟关乡、马钤乡、麦坪乡作对照组,对照组按照“春秋两防”集中免疫模式,开展农村散养生猪的FMD、 CSF和 HP-PRRS免疫工作。
1.4问卷调查
2014年10-12月,利用对全区动物防疫工作检查的机会,通过发放调查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对全区6个乡399户农村养殖户就开展农村散养生猪主要动物疫病防控所采取的不同模式进行调查,进而收集整理村级防疫员对不同模式下的入户率、免疫密度等情况资料。
1.5样品采集
以每个月定期检测数据作为其免疫效果评估的依据,故样品的采集将通过每月定期随机采样,对试验区存栏猪只通过前腔静脉或者耳静脉采样送检,每月每个乡镇各随机抽检5个村,每个村20份血样,全年共检测血样1 500份左右。
1.6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
CSF、FMD和 HP-PRRS免疫抗体均用相应的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按照说明书操作及判定结果,并记录样品OD值。其中,CSF免疫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对照孔平均值OD630≥0.6,阴性对照孔平均值OD630 < 0.3,以样品OD630大于或者等于0.35判定为阳性样品,小于0.35判定为阴性样品;FMD阳性对照孔平均值OD630≥0.8,阴性对照孔平均值OD630 < 0.3,以样品OD630大于或者等于0.4判定为阳性样品,小于0.4 判定为阴性样品;HP-PRRS阳性对照孔平均值OD630≥0.7,阴性对照孔平均值OD630 < 0.3,结果用 KQ值表示[KQ=(样品OD630 /阳性对照平均值OD630)×10],以KQ值大于或者等于20.0判定为阳性样品,小于20.0判定为阴性样品。
2 结果
通过对花溪区6个乡镇399户生猪养殖户的调查问卷结果归纳整理后显示,花溪区6个乡镇的村级防疫员就猪FMD、CSF和HP-PRRS三种重大疫病的“春秋两防”和“程序化免疫”两种模式的入户率、免疫密度等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对防疫入户率调查结果
6个乡镇399户生猪养殖户中,其中试验组192户,对照组207户。在回答“是否有防疫员来你家对所饲养生猪开展防疫工作”这一问题时,回答“有”的试验组187户,占调查对象97.40%,对照组182户,占调查对象87.92%;回答“好像有”试验组2户,占调查对象1.04%,对照组10户,占调查对象4.83%;回答“没有”的试验组3户,占调查对象1.56%,对照组15户,占调查对象7.25%,详见表1。
2.2对免疫密度的调查结果
6个乡镇399户生猪养殖户共饲养生猪1248头,其中试验组存栏生猪607头,免疫604头,免疫密度为99.50%;对照组存栏生猪641头,免疫550头,免疫密度达85.80%,详见表2。
2.3对血清学检测结果
对6年乡镇随机采血清进行血清学抗体水平检测,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生猪FMD、CSF和HPPRRS三种重大疫病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88.03%:76.63%、86.58%:75.38%、86.24%:71.25%),详见表3。
3讨论
3.1对免疫工作入户率的影响
通过对6个乡镇399户生猪养殖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散养生猪各程序化免疫其村级防疫员免疫工作入户率明显高于传统“春秋两防”模式(分别为97.40%、87.92%)。就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春秋两防开展的时间和春耕秋收的时间相冲突[4],防疫员都属于兼职的农民,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以务农为主,对他们来说防疫工作显得尤为次要,防疫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就防疫服务对象而言,传统的春秋两防期间也正是农忙时节,白天几乎无人在家,防疫入户难。对农村散养生猪开展常年程序化免疫,对村级防疫员开展防疫工作时间不作硬性规定,他们可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开展防疫工作,从而有利于农户的配合。
3.2对免疫密度的影响
常年程序化免疫模式对猪FMD、CSF和HPPRRS三种重大疫病的免疫密度明显高于传统的“春秋两防”模式(分别为99.50%、85.80%)。一方面由于传统“春秋两防”入户率低,自然其免疫密度也低;另一方面,由于贵州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区,地形崎岖,山高路陡,交通不便,生猪养殖户较为分散,每个防疫员负责2~3个村寨的防疫工作,在现有条件下,防疫员走村串户开展防疫工作还是以步行为主,按照传统防疫模式,防疫员需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口蹄疫三针免疫工作,工作难度很大,也是造成免疫密度低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实施程序化免疫,村级防疫员有很大的时间自由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这也成为提高免疫密度的一大主要因素。
3.3对免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试验研究表明,农村散养生猪程序化免疫模式其生猪免疫抗体水平明显优于传统“春秋两防”模式,由于实施常年程序化免疫,不受时间限制,程序化开展,应免尽免,不存在免疫空白和漏免现象,使得其责任区内所有生猪均处于免疫保护期内。
4小结
通过对农村散养生猪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模式(传统的春秋两防与程序化免疫模式)免疫效果的比较研究,初步证实了在农村散养生猪中推广“程序化免疫”防控模式对提高相关疫病免疫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与岳宗宇[2]、曾存芳[5]、朱安民[6]等人的研究报道相一致。通过前期试验效果来看,这一模式的实行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有所放松、防疫力量相对不足、养殖场户防疫意识相对淡薄、免疫抗体检测水平相对偏低、流通环节监管隐患相对较多等问题,提高了养殖业主防疫意识和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较高的有效保护率。但就如何进行大面积推广,还需从兽医行业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编辑:狄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Z].国办发[2012]131号,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2-5-20.
[2] 岳宗宇,吴旭.正安县实施生猪程序化免疫效果好[J].贵州畜牧兽医,2009,(01):40.
[3] 刘艳花,苗刚,张其星,等.畜禽规模场程序化免疫实施方案探讨[J].山东畜牧兽医,2011,(06):52-53.
[4] 杜学振,王丽红,白人朴.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6):103-108
[5] 曾存芳,张晖,兀文.农村饲养条件下生猪程序化免疫试验报告[J].畜牧兽医杂志,2007,(04):10-11.
[6] 朱安民,黄俊杰.农村散养能繁母猪程序化免疫技术推广[J].畜禽业,2008,(11):48-49.
本文刊于2015年第3期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