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在台湾地区和欧美等国家学习中兽医都会学习中医和中兽医古文典籍,目前国内高校兽医教学相对来说很少有这类课程,现代中兽医学习的资料多为作者根据典籍原文或译文添加自己的理解后编写,经过不同人的理解和编写难免与原意有所出入或不够精确,因此本文虽然对有些读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小编仍将其推荐给大家。中医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本文作者引经据典地讲解了五行学说的来历、发展和具体内容,详细说明了五行学说在传统兽医临床中各方面的运用,值得兽医工作者学习参考。
生克制化——五行
向春涛
(四川省屏山县畜牧兽医局 四川宜宾 645350)
《元亨疗马集·论马阴阳运气者何也》指出:“五行生克,医工仔细参详。人之与兽,二五相同”;《活兽慈舟·论脏腑部》也说:“凡业畜科,或有牧养,当知(五行)生克之理,务明补泻之功”。“五行”两字,始出《尚书·洪范》,它和阴阳(学说)一样,也是贯穿于中医、中兽医学整个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学说)的发展和补充,是一种相互的普遍系统论。“生克制化”是五行(学说)主要内容之一。
1五行学说的起源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人用来分析世间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模式,也是我国古人的一种说理工具。据考,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周时期,原本于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通称为“五材”。《尚书大传·洪范》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此即明确指出了金、木、水、火、土乃人类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五种生产生活资料,即“五材”。《左传·襄公》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8年(公元前774年)史伯对郑恒公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即有了五行学说的雏形。《尚书·洪范》记载五行顺序及其特性:“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材是实相的物,是死的东西,是形而下的具体。五材不能化育万物;五材是五行的前体,在实相具体的五材的基础上,人们将五材的属性通过分析、比类、归纳、抽象,逐步形成了五行的概念,即凡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属性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气一元论角度看,五行学说是关于气的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五行的生克制化造就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五行是气的五种运动方式,自然界气的运行状态有展放、上升、平稳、内收、下降,气的这五态交替运动,化育了繁茂纷呈的精彩的生命世界。
2 五行学说的发展及其存废之争
五行学说是由具体事物的五材经过人们思维的不断抽象概括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五行的抽象特性包括:木,曲直,即弯曲与伸直,为树木的性质,具有向上、向外伸(舒)展,易动、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火,炎上,温热、升腾、化物、红亮,具有炎烈向上的特性;土,稼穑,种植、生长、收获农作物,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具有善长养万物的特性;金,从革,变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杀)、收敛、发声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为“金”,具有坚韧,从火化,可变革的特性。水,润下、滋润、向下之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闭藏等属性的事物均归属为“水”。
晚清民国时期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考证认为:五行之说,原本无定例,有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者;也有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之说(《古尚书》),《月令》也有相似配对,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认为五脏附属五行,并无定例。章氏对五行学说是“抱持坚决否定的态度”(见《章太炎医论》“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1915年江苏镇江名医、神州医药总会评议员袁桂生首先将“废五行说”作为一项提案交神州医药总会讨论(《神州医药学报》第26期),袁氏主张废五行,存阴阳,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全书皆言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方药及救误之法,与五行生克无丝毫关系”。“阴阳虚实为古人精神上之文明,亦与今日之博物学相当,与五行生克风马牛不相及”。袁氏此论当时即遭到束子嘉、黎北海等多位医家的驳议,在中医界掀起了一场延续7年之久的论辩,直到1922年论辩方才余波渐息。
著名中医临床大家章次公先生认为:五行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约近三千年,由于章次公系章太炎近亲晚辈且跟从太炎先生学习国学,因而也持废除五行学说之观点。1956年章次公撰文《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例举了章太炎、杨宽、刘师培、吕思勉等近代国学大师以及国内南北两位著名中医富雪厂、叶古红关于否定五行的观点,章次公认为:“原始的五行学说通过了方士的利用而一变再变,早已不是朴素的唯物论,而是成为抽象的代名词。医家因它是每朝的显学,而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自然要很快地参入医经,于是五行学说就成了医学理论的主要骨干。……中医的好处决不在于五行生克的理论方面,五行生克也指导不了中医的临床实践(《新中医药》1956年10期)。”章氏此论,又掀起了中医界一场不小的论争风波,最后以章氏撰文承认自己持论偏颇而结束这场论争。2010年6月,广东科技出版社发行了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专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编著的《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邓氏指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最重要的意义是五脏相关思想,而其原有的一些机械思维脱离中医临床实际,应加以扬弃,提出以中医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学说的观点。
3 五行学说的具体内容
五行学说就是关于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生克制化规律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古人对于世间万事万物(包括自然和社会)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认识。这门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克乘侮、制化胜复。
3.1 相生
有滋生、促进的意义。即二者之间的关系犹如母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具有滋生、促进子方的作用。如木与火,木燃烧生火,木是生火一方,为火之母;火是木之所生,为木之子。火燃尽则成灰土,故火生土。土孕育生成各类金属矿物,即土生金;金属固体经高温变成液体,具有水的特性,故金生水。水滋润树木生长,故水生木。在五行的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生和生我的母子相生关系。《元亨疗马集·马师皇问对脉色论》“帝曰:二五生者,始于何也?师皇对曰:二五始混,生者,根也;根者,肾也;肾者,水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也”。
3.2 相克
有克伐、抑制的意义。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木破土而出,故木克土;土可磊而阻挡水的泛滥,故土克水;水可灭火,故水克火;火能烁金,使其熔化成液态,故火克金;金属制成刀斧之类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故金克木。在五行的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的关系。《元亨疗马集·马师皇问对脉色论》“帝曰:五行生克者何如?对曰:木逢金而伐,火逢水而灭,土逢木而达,金遇火而缺,水遇土而绝,万物皆然,无所异也”。
3.3 相乘
乘虚侵袭,相克太过,乘彼之不足而袭之。超过正常制约程度,使原本协调平衡的系统失去平衡。在五行相克中,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过度制约称为五行相乘。相克一方势力太大,被克一方力量太弱小,以致相克方对被克方克伐抑制太过,而造成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如正常情况木克土,若土气太弱,则木气相对太盛,木气乘土之虚而侵袭之,此即木乘土;另一种情况就是木气太盛,克土太甚,也属木乘土。
3.4相侮
被克反侮,欺侮,恃强凌弱,恃己之强,侮彼之弱。五行中任一行势力过强,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五行相侮的顺序与五行相克反向,即木侮金,火侮水,土侮木,金侮火,水侮土。相侮的情况有二:金克木,若木气太盛,则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反侮。当木过度衰弱,不仅金要乘木,而且土也要反侮木,即“木郁土壅”。
总之,凡是相生、相克、相侮都需要在自身之气充实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也即只有自身健旺才能生子,自身之气有余才能克其所胜和侮所不胜,若自身之气虚弱不及,则不但不能克所胜而反为所不胜乘侮。
3.5 制化
制,节制、压抑,即相互制约,运动变化。五行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砥砺、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协调状态。《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即指五行之一因过度亢盛而为害机体产生疾病,须相克之一行起而抵御以节制其过度之亢盛。其承制之机理为:火之下,水承之;水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按:此处风气即木之气;火分君、相,君火阴精承制,阴精即真阴之水;相火寒水承制)。
3.6 胜复
胜复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五行胜复即五行相胜相制中的克制与反克制关系。五行学说把由于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称为“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然招致另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制下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气”。“胜复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中对于五运之间太过、不及所产生的不平衡的自身调节机制(内稳定机制)。例如:若火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度克金,而使金气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则木气偏胜而加剧克土,土气受制而减弱克水之力,于是水气旺盛起来把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又重新恢复五行平衡,这里火气为胜气,水气就称为“复气”。
4 五行学说在传统兽医临床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传统医学理论的生理、病理、诊法等方面都有渗透和运用,早在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比较系统深入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系统论述了五行与五方、五脏、五味、五体、五窍之关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五行学说也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在唐代以前五行学说就已经与传统兽医学紧密结合。唐代·李石编著的兽医名著《司牧安骥集·看马五脏变动形相七十二大病》云:“昔神农黄帝创置药草八百余种,救疗病马……又能知五脏六腑之病源,察五行衰旺之气候,有病,针药随疗即瘳”。此后,历代兽医典籍都援引五行学说,并灵活运用到了兽医学的基本生命理论、五脏理论、病机理论、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理论中,并作为一种阐述医理、分析病机、确定证候,探讨治法的方法和说理模式被广泛地得到应用。
4.1五脏生理方面
中兽医理论将五行学说用于说明家畜机体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将五脏比类对应于五行,用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推论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衡情况。兽医鼻祖马师皇说:“马者,兽也。禀二气五行,长于灰台之下,与人并生于天地之间,有任重致远之功,代人之劳,而也待人之养(《元亨疗马集·马师皇问对脉色论》)。《元亨疗马集·论马口色者何也》谓:“夫肝者,东方木也,甲乙为主,壬癸相生,庚辛相克。色应左部卧蚕,合于周围排齿,旺于春季,寅卯辰月当权。……心者,南方火也,丙丁为主,甲乙相生,壬癸相克。……旺于夏季,巳午当权。……夫脾者,中央土也,戊己为主,火部相生,木星为难,应之于唇,合之于舌,旺于四季月末,辰戌丑未当权。……夫肺者,西方金也,庚辛为主,戊己相生,丙丁为难,色应右关,合于唇色,旺于秋季,申酉戌月当权。……夫肾者,壬癸水也,水星为主,金部相生,土星为难,应于排齿,合于玉户,旺在三冬,亥子丑月当权。”
五行与家畜体、自然界配对表
(参考《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家 畜 体 | 家畜 | 鸡 | 羊 | 牛 | 马 | 猪 |
五脏 | 肝 | 心、心包 | 脾 | 肺 | 肾 | |
六腑 | 胆 | 小肠、三焦 | 胃 | 大肠 | 膀胱 | |
五官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
五体 | 筋 | 脉 | 肉 | 皮毛 | 骨 | |
五神 | 魂 | 神 | 意 | 魄 | 志 | |
七情 | 怒 | 喜 | 忧思 | 悲 | 惊恐 | |
自 然 界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
五化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
五气 | 风 | 热 | 湿 | 燥 | 寒 | |
五方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
五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
五变 | 握 | 忧 | 哕 | 咳 | 栗 | |
五声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
五音 | 角 | 征 | 宫 | 商 | 羽 |
4.2诊断方面
中兽医常常运用五行学说以判断家畜疾病预后和治疗难易。《元亨疗马集·论马口色者何也》谓“察色者,先令观其金关左窍,次验两轮排齿。金关光润,根本正也,排齿鲜明,水生木也,其疾可治。金关暗昧,……其症难医,变黄者可治,变红者可治,变黑者难治,变白如枯骨者,金克木,亦难治也”。《元亨疗马集·相四季口色形候》说:“春季,口中色青者,病在肝,难治也。若变黑者,可治,谓水生木也;变白者,不可治,谓金克木也。夏季,口中赤者,并在心,难治也。若变青者,即可治,谓木生火也;变黑者,不可治,谓水克火也。秋季,口中白者,病在肺,难治也。若变黄者,即可治,谓土生金也;变赤者,不可治,谓火克金也。冬季,口中黑者,病在肾,难治也。若变白者,即可治,谓金生水也;变黄者,不可治,谓土克水也。”
4.3 病机分析方面
中兽医理论主要是运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说明脏腑病变后相互间的影响或传变。不过病邪传变与否,关系到某一脏的虚实,即所谓“虚则受邪,实则不受邪”。其次也关系到病邪的性质和治疗的措施,故不能将五脏病邪传变与五行生克机械死板地硬套。《马师皇问对脉色论》在论及不同季节诊察口色,以判断家畜机体平、病、和、生、危、死,就是运用五行生克理论进行判断的。如:春者,肝旺也,甲乙当令,壬癸相生。凡口中之色鲜明光润如桃色者,平;白者,病;红者,和;黄者,生;黑者,危;青者,死。何谓平?春色如桃,百病俱消。白色者,肺金之色也,春现者,病,盖木逢金也。黄色者,脾土之色,春见者,生,盖肝病传脾,木赖土滋也。黑色者,肾水之色,春见者,危,盖三春黑色,五脏灭绝。青色者,肝木之色,春见者,死,盖春间青紫,木亏肝死。下表为四季口色与机体状况之关系表。
春 | 夏 | 秋 | 冬 | |
平 | 鲜明光润如桃色 | 鲜明光润如莲色 | 鲜明光润如桃色 | 鲜明光润如桃色 |
病 | 白 | 黑 | 青 | 白 |
和 | 红 | 黄 | 黄 | 红 |
生 | 黄 | 白 | 红 | 黄 |
危 | 黑 | 赤 | 白 | 青 |
死 | 青 | 紫 | 黑 | 黑 |
注:不同季节家畜处于不同状态时所表现的口色对照表,编者略有调整。
4.4治疗和疾病预后方面
中兽医理论认为,家畜疾病系脏腑机能太过(亢进)、不及(衰退)以及脏腑之间的机能失去平衡协调所致,也即五行生克关系失常所致。某一脏(腑)的机能失常(发生病变),均可以通过生克关系相互传变至其他脏(腑),引起其他脏(腑)的机能发生改变(病变),如肾阴虚可致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肝气横达,导致胃脘疼痛不适,吞酸呕吐等,称为“肝胃不和”。治疗上,除调整原发病变脏腑本身外,还须考虑到与其相关的其他脏腑,调整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脏腑之间的机能平衡协调,也就是要按照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来确定治疗法则。《难经》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肺金亏损,可以直接治其本脏,用补肺、化痰,降气、平喘治法,也可培土以生金,通过补益脾土达到治疗肺病的目的。五行乘侮关系,不仅可用于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用来预测疾病的传变路径,确定预防传变的原则和方法。东汉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利用五行生克关系来预测疾病的传变并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叶天士《温热论》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属金,心包为心之宫墙,属火,火克金,金受邪重则顺传阳明胃土,即所谓子病犯母;逆传则上犯心包,所谓反侮者是也,这也是利用五行生克关系预测疾病传变的一个范例。此外,运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还有:滋水涵木、泻火平木、佐金平木(清金制木、清肺泻肝)、扶土抑木、培土制水、补火生土、壮水制火、金水相生(补肾润肺、补肾平喘)、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执中央以运四旁等等。
总之,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人日常生活对自然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将五行生克理论引入解释社会变迁,使五行学说为阴阳家所发展运用。五行学说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着重于分析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用取象比类、抽象归纳等思维方法以及生克乘侮的工具来说明自然社会万事万物之间复杂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规律。五行学说引入中兽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与中兽医学理论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传统中兽医学在运用五行学说时,常常容易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潭,作为中国传统兽医学的主要诊疗对象马牛羊鸡犬猪等家畜禽机体,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个巨系统无时无刻不与它周围的世界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交换,也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我们在兽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在运用五行学说分析病情、病机以及确定治疗法则,判断预后吉凶顺逆时,一定不要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潭,不要犯死板教条、机械推论的错误,要遵循和牢牢掌握医圣张仲景教导我们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以及《素问》的“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谨察阴阳而调之”的原则,这些才是传统兽医学理论活的精髓与灵魂。(编辑:狄慧)
【复习思考题】
- 何谓五材与五行?
- 试述五行之间的基本关系。
- 传统兽医学中哪些方面可以运用五行学说?
- 中兽医临床中运用五行学说分析病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期主讲:向春涛,高级兽医师、国家执业药师,兼任西南地区中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屏山县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公开发表了《唯象兽医学概论》、出版了《猪经大全新解》和《牛经大全新解》。
下期内容:孙健主讲《以和为贵——五脏》。
本文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2014年8月刊,更多内容可关注本刊微信订阅号zgdwbj
可发送“目次”获得最新期目次页,或其他关键词获得相关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37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