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巴氏杆菌病常呈地方性流行,给毛皮动物的养殖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流行于世界各国毛皮动物饲养场[1] 。我国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市的毛皮动物养殖场也均有多次的巴氏杆菌病流行,是危害毛皮动物饲养业较大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 病原体
毛皮动物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和家畜、家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在形态、培养、生化性状和血清学特征等方面没有显著地差别。不形成芽胞、无运动性,具有两端浓染特性的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可看到清晰的荚膜。用培养物所作的涂片两极浓染不明显,其荚膜也变得狭窄而且不完全[2] 。 本病为健康动物的常在菌,即健康带菌。在病兽体内,巴氏杆菌存在于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内。本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比较弱。在55℃环境下30分钟杀死;煮沸立即死亡。在自然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各种消毒液均能很快杀死。日光对该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薄的菌层暴露在阳光下10分钟即被杀死。
2 流行病学 毛皮动物以水貂、银黑狐、紫貂、毛丝鼠、海狸鼠和麝鼠易感。幼龄动物感受性最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3]。 毛皮动物巴氏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为以下三种:(1)用病死的患巴氏杆菌病的畜禽,特别是兔和禽类的肉、内脏、血液或其他屠宰副产品(如头、骨架及肠衣等)饲喂毛皮动物可引起巴氏杆菌病的暴发。(2)毛皮动物饲养场邻近的畜牧场或专业户饲养的家禽、家畜发生巴氏杆菌病后传染给毛皮动物,引起毛皮动物巴氏杆菌病的流行。(3)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及卫生条件不良,如气候突变、冷热不均、阴雨连绵、光照不足、通风不好、密度过大、长途运输、患有寄生虫病或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机体衰弱,抵抗力下降,常在菌可增强毒力,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动物发病,这种情况多为散发。(4)在本病的流行过程中,病原体多次通过易感动物,毒力逐渐增强,随病兽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的病原体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再感染新的个体,造成大批动物发病。本病没有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气温变化较显著时发生较多。
3 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
3.1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天~5天,长者为10天左右。多呈急性经过。水貂患病后突然拒食,体温高达41℃~41.5℃,饮水频繁、呼吸频率和心跳加快。鼻孔中流出粘液性或无色带红的分泌物。个别病例出现头颈部的水肿。经消化道感染的水貂,主要表现为下痢,粪便为灰绿色液状并常混有血液、粘液和未消化的饲料残渣,病貂结膜苍白、消瘦,频死期体温降低至35℃~36℃,常在痉挛发作后死亡[4]。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3年4月刊,可从知网下载或向本刊订阅。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