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病程短,通常在感染后的第3天开始死亡,4-7天死亡率达到高峰,死亡率一般在13%-50%,多发于3-6周龄鸡。
该病毒对乙醚、氯仿有抵抗作用。0.5%氯胺10分钟可杀死。
自然感染仅见于鸡,一般侵害2~11周龄的鸡,但多以3~6周龄的鸡受害严重,白色来航鸡种反应较强。
2、主要传染源
病鸡、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源,其排出的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成为传播媒介,易感鸡通过接触传染。该病不仅能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还可通过种蛋传染。
饲养管理条件差,卫生不良,特别是鸡舍事先未经彻底消毒之前就进鸡,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病鸡表现停食、停饮水,排黄色或白色带泡沫稀粪;或黏液性下痢而使肛门周围污染。
发病率为10%~30%,间或高至20%~100%,死亡率约为20%。
饲养管理条件差、流行时鸡的年龄愈小,则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
有时带微棕色,其上有干燥的出血症、部分纤维蛋白性覆盖物;
必要时可作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
据报道,我国商品疫苗对新分离的IBDV变异株和超强毒株保护率只有10-70%,而超强毒株的毒力是标准株的2倍以上。有的鸡场出现不免疫不发病、免疫反而暴发的现象。
IBD的发生与鸡的体况密切相关,当鸡体IBD抗体处于IBDV保护线时,鸡只若受到各种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时,环境中的IBDV就乘机入侵而暴发此病。
IBD病毒非常稳定,对环境的变化耐受性较强,一般消毒药物不易将其杀死。因此,一旦养鸡场受到IBD强毒污染,病毒可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于养鸡环境中,这些病毒除可以中和部分母源抗体外,可还在雏鸡接种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前侵入鸡体,使之发病。生产中,在首免或二免后发生此病,常与此有关。
许多养殖户进行IBD活疫苗免疫时往往由于选择疫苗不当,过早使用毒力较强的IBD活疫苗免疫,引起免疫抑制,甚至诱发IBD发生。
雏鸡鸡群的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何时进行免疫的重要因素。在使用同一疫苗的前提下,母源抗体水平低时可以在日龄较小时成功进行疫苗接种;母源抗体水平高时早期免疫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推迟免疫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些养殖户(场)为了减轻劳动量,习惯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雏鸡的IBD免疫,由于受母源抗体的影响,结果使得免疫鸡群产生抗体水平低且不均匀,造成发病。
目前我国常用疫苗有两大类(活性苗和灭活苗)。
活性苗有两种:一是弱毒,二是中等毒力。弱毒苗一般可在3日龄进行免疫接种,灭活苗可在7-14日龄接种,种鸡产蛋前用于加强免疫,对所产雏鸡母体抗体有良好的提高作用。
颈部皮下或肌肉注射,2周龄内雏鸡每只0.2ml,2-4周龄雏鸡每只0.3ml,开产前种鸡和产蛋种鸡每只0.5ml。
推荐用量:
雏鸡免疫1日龄,0.2ml/羽;种鸡开产前免疫0.5ml,免疫期至少维持4个月,4个月后可加强免疫。
注射卵黄抗体,抗体中加头孢类粉针。用户在选用抗体时,一定要把握好质量。最好到信誉好的兽医门诊,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抗体,同时使用肾肿解毒药。
(1)提高鸡舍温度2-3°C,避免各种应激反应;
(2)将饲料中蛋白质水平降低到15%,多种维生素加倍;
(3)使用抗病毒、抗生素等药物(鸡群不宜使用磺胺类、喹乙醇等毒性较大药物以及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嗜肾脏药物),并添加保肾药。
来源:养殖宝平台
原创文章,作者:柒柒,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5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