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嗜血支原体病是柔膜体科支原体属的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lhaemosuisM.hs)侵入动物(包括人类)体内,并黏附在红细胞(RBC)表面或游离于血浆和骨髓中引起的一种以贫血、发热、黄疸为特征的溶血性人兽共患性疾病。据报道,当前M.hs感染的人群平均阳性率在40%以上(青少年中甚至达到了70%-86%),猪群的平均阳性率为80%-90%,危害普遍而严重。
1病原学认识
M.hs原名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suis,E.suis),简称猪附红体。M.hs属原核生物,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和细胞器,无鞭毛,多数为环形、球形、卵圆形,也有呈顿号或逗号形、杆状、哑铃状或S形的,大小0.1-2.6微米。常是单个或成团黏附在RBC表面呈链状或鳞片状,也可游离于血浆、骨髓中,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姬姆萨氏染色呈紫红色或淡红色,瑞氏染色为淡蓝色或蓝褐色。
2流行病学特点
2.1天然宿主广泛存在。研究证实,人、家养动物(包括猪、牛、羊、犬、猫等)、鸟类、鼠等啮齿类动物、骆马等都是M.hs的天然宿主。这些动物不论年龄、性别都对M.hs具有敏感性。
2.2传播途径众多。大量证据证明,M.hs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传播方式既有接触性传播,又有血源性传播、精液传播、垂直性传播,还有媒介昆虫传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等。保定、断尾、剪齿、挂耳标、卡耳号、注射等操作中操作不当,也会通过器具传播M.hs。节肢吸血昆虫如(鳞)虱、蚊、螫蝇等吸血蝇、蠓等不仅可以机械携带M.hs传播,还可以充当临时贮主,长时间、远距离传播M.hs。
2.3流行的季节性明显。M.hs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以4-10月份特别是高温高湿的(梅)多雨季节时多发。
2.4M.hs感染率高,但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是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2.5、隐性(亚临床)感染是M.hs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病情与侵入体内M.hs的数量特别是RBC上黏附的M.hs的数量密切相关:只有当M.hs严重感染(即60%以上的RBC被寄生)时才会表现出病状的。因此,临床上多数是隐性感染病例。
2.6应激或其他原因,如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猪口蹄疫、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胸膜肺炎等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发生导致敏感动物机体抗病力下降,是M.hs暴发的主要原因。
3临床表现
M.hs是一个血液破坏者,感染猪的临床表现与感染后该猪血液中出现的M.hs数量的多少有关,多数是在夏天被感染而成为隐性感染的带菌猪,严重感染猪的特征性表现是贫血、发热、衰弱、神差纳少并常伴有黄疸等综合征,呈临床型的猪嗜血支原体病,俗称猪附红(细胞)体病,也有称之为猪红皮病的。本病所致综合征有很大差别,贫血有轻有重,伴有广泛的出血,但通常死亡率不高。潜伏期通常为2-45天,长的可达数月。
3.1仔猪嗜血支原体病。M.hs对仔猪的致病力强,常可以引起7-10日龄特别是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生严重的病情甚至成批死亡。主要表现是发热40℃以上,食欲下降,常聚堆发抖,尿呈茶褐色,多数是先便秘后拉稀,稀粪呈深黄色或黄色粘稠状,具有浓烈的腥臭味。呼吸浅表急促甚至腹式呼吸,严重者呼吸困难、咳嗽。胸、耳后、腹部皮肤发红,尤以耳尖部呈紫红色,步态不稳,大部分仔猪临死前抽搐,有的角弓反张。一般2-4天死亡。耐过仔猪皮肤苍白、消瘦,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低而成僵猪,有的有黄疸,有的耳廓边缘甚至全部耳朵由边尖部位向纵深发生坏死、脱落。
3.2生长育肥(后备)猪嗜血支原体病。
……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0年第8期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