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病(BVD),以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不仅可以感染牛和羊,而且可以感染多种偶蹄类动物(包括猪)[1]。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威胁着养牛业的健康发展。玉树州是我省牛病毒性腹泻病多发地区,而我县的牦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感染情况资料缺乏,本实验旨在为我县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牛病毒性腹泻ELISA 试剂盒,购自北京农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10。 1.2血清样本 于2011年2月,将采集295份被检血清,均采自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牦牛的颈静脉,摆成斜面,置4℃冰箱5h后,放在室温下待血清析出后收集血清,冷冻保存待检。 1.3方法 常规抗体ELISA检测方法,具体操作依照试剂盒说明。
2 结果
对295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31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10.5%。
3 讨论
本实验调查结果初步说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牦牛群中存在BVD/MD抗体阳性牛,在295份牦牛血清样品中阳性率为10.5%,这与沈艳丽报道[2]的青海省玉树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血清杂多县阳性率为10%相近。本次调查感染率比沈艳丽等报道的稍有提高,这种趋势不容乐观,应值得关注。 对我县牦牛群BVD/MD的来源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可能性,一为因本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我县缺乏对本病的检疫检测,一直被忽略,而造成本病的流行。二是其他反刍动物(如羊,鹿)感染本病后,在放牧中与牛群接触后造成流行,目前还没有羊的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报道,应完善监测对象。 目前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机理还不清楚,据文献记载牛病毒性黏膜病病毒和瘟病毒(HCV)存在共同抗原,我县目前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来防治此病,但该病的防治未纳入国家疫病防控体系,如长期使用瘟病毒疫苗会干扰对本病的监测,因此,及早研制和生产本病的疫苗,是控制该病有利措施。 该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一般采用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将健康牛和患病牛分开饲养,加强检疫,淘汰病牛,坚持自繁自养,及时消毒。对病牛采用对症疗法和控制继发感染进行综合治疗。■DH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2年9月刊,可从知网下载或向本刊订阅。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