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控制免疫抑制病,提高猪瘟免疫效果

张建新1,朱锐广1,张长旺2,郑岩3

(1.河南省开封市畜牧工作站 河南开封 475000;2.河南省卢氏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河南卢氏 472200;3.河南省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河南郑州 450000)

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如繁殖猪群猪瘟带毒,母猪感染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后的免疫抑制,饲喂黄曲霉污染饲料后发生的免疫抑制,大剂量接种猪瘟疫苗后的免疫麻痹等等,排除前述可能导致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的因素,是提高猪瘟免疫质量的基本工作。否则,即使采取“二次免疫”或“大剂量接种”措施,也不见得能够保证良好的免疫效果。

猪群是否发生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可通过接种猪瘟后1个月时的抗体检测来判断。若抗体整齐,可不考虑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若抗体有高有低,尤其是同体重、同日免疫猪的猪抗体差异在3个指数以上时,应怀疑免疫抑制疫病的发生;当出现0抗体时,应对该个体再次抽样进行确定性检验,再次检测仍然为0时,可判定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

1 及时检测猪瘟免疫抗体

受猪瘟病毒存在的广泛性和免疫麻痹、免疫抑制疫病的影响,免疫后不产生抗体或抗体很低的现象屡屡发生,免疫是否有效是养猪场户主最头痛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对免疫猪群的抗体检测,准确评价猪群的猪瘟免疫效果。

1.1 免疫效果评价

接种猪瘟疫苗4周后,对接种猪群视群体大小,按照1%~5%的比例随机抽样,进行免疫效果评价。

1.2 免疫力检测

当周围猪群发生疫情受到威胁时,为了判定本猪群是否能够安全度过疫情期开展的检测。采集刺激血样时应注意兼顾不同类型和不同日龄猪群。一般情况下,后备群、繁殖母猪群、哺乳仔猪群、保育猪群和育肥群,每个类群每批次至少不低于10份血样。

1.3 摸底性检测

专门育肥的养猪专业户引进仔猪或架子猪后,为了摸清猪群的疫病情况(俗称疫病本地)而开展的检测。检测时首先检测猪瘟抗体,当猪瘟抗体在正常范围时,不考虑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疫病的影响;若检测后猪瘟抗体参差不齐、多数抗体水平不合格、出现0血样时才继续进行免疫抑制病检测。检测时存栏100头以下育肥专业户至少采集5份血样(100头以上按免疫效果评价的比例抽样),送达地市以上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大专院校检测。

2 克服免疫抑制病的影响

目前,见诸报道并得到临床验证的能够导致猪免疫抑制的疫病有: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猪瘟带毒和黄曲霉中毒。前三种病毒病的单一感染或混合感染,均能够导致免疫抑制,但不是必然会发生;临床经验表明,后两种单独或同时发生、或后两种的任何一种同前三种病毒的一或数种同时发生时,均可导致免疫抑制。故建议:

2.1严格控制饲料质量

预防饲喂霉败变质饲料。当猪群出现“过料性稀便”,或见保育群内仔猪阴户红肿时,暂停猪瘟免疫,立即采取控制、治疗措施,正常后再免疫。

2.2 淘汰猪瘟带毒种猪

后备种猪的隔离饲养和配种前的病原监测,种公猪群、繁殖母猪群每年一次的猪瘟病原监测,对哺乳仔猪死亡率高或出现0抗体仔猪的母猪的跟踪监测,应作为规模饲养猪群管理的基本手段。图省事、怕花钱而不做病原监测的做法是盲人骑瞎马,其结果只能是损失惨重,赔了夫人又折兵。

2.3 日常管理

尽管伪狂犬带毒母猪很多,但是由于基因缺失疫苗的大量供应,各规模饲养猪场和专业户只要坚持持续免疫,做好日常消毒,坚持全进全出,4~5胎后净化伪狂犬并非天方夜谭,问题是没有持之以恒,没有认真坚持消毒制度。

2.4 圆环病毒的影响

如果说圆环病毒能够通过精液传播是文献资料的报道,还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检验,那么圆环病毒能够突破胎盘屏障则不必争论。早在2008年,笔者已经从流产胎儿的血样中检测到圆环病毒。因而,要解决圆环病毒的问题,免疫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应该是淘汰带毒公猪和带毒后备母猪。所以,后备母猪配种前的病原监测,全部种公猪、疑似染疫繁殖母猪每年一次的病原监测,及时淘汰病原阳性个体,应该是规模饲养猪群日常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

2.5 蓝耳病的影响

中国猪群的蓝耳病病毒是美洲株,但是变异分化严重。利用有限的几种疫苗免疫难免株型不对,效果差强人意,但感染该病毒的猪群又极易发生猪瘟免疫抑制,受制于目前科技水平,免疫是一种无奈选择。此外,临床实践表明,该病没有口蹄疫那样强烈的水平传播能力,在猪群扩散较慢,即使临床发病猪群,同圈的健康猪检测时抗体阴性较为常见,抗原阴性更多。并且笔者从母猪病原、抗体双阳性母猪的流产胎儿中也未检测到抗体和病原,从侧面证明接触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而,围绕该病的控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降低产房和保育舍内猪群密度。

2) 围绕增进隔热保暖效果和通风换气能力改进猪舍设计,既提高猪舍的防暑保温性能,又不影响通风换气。

3)将“小产房”“小保育舍”作为审查猪场设计的重要内容,为场内“全进全出”创造条件。

4)推行适合中国养猪实际的消毒模式:在消毒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之前,各个规模养猪场应坚持“碘制剂带猪喷雾”“过氧乙酸带猪熏蒸”“每周一次烧碱液喷洒地面和圈舍墙壁”的高频率消毒。

5)预防用药推行“交替脉冲式”给药法,减少饲料中兽药的添加量。

6) 偏僻地区的无病猪群可不考虑蓝耳病的免疫。受威胁猪群首先应做好普通蓝耳病的免疫。病原监测变异株阳性猪群和使用过变异株活疫苗的猪群,疫情稳定的继续使用原来株型的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的可试用变异的自然弱毒株疫苗。

7)没有“定期空置、封闭熏蒸产房”条件的猪场,种公猪、后备母猪和繁殖母猪群不建议使用弱毒活疫苗,避免接种污染后更难控制。同样道理,没有“定期空置、封闭熏蒸保育舍”条件时,也不建议在保育猪群使用弱毒活苗。

8)栽种具有驱除蚊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植物。

9)染疫猪隔离饲养。

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2016年第6期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5185

(0)
双鱼女女订阅者
上一篇 2016年6月20日
下一篇 2016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 实施“处方化”免疫程序

    降低免疫成本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我国养殖行业整体来讲,饲养是行业链的起始端,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基本特征是利润微薄,并且缺少完整的保护机制,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是需要国家支持的弱势群体。由于政府宏观管理反馈缓慢,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基层很难真正或全部落实到位,导致养殖行业价位低迷时无人过问,价格上扬时又通过简单的限价进行调控,风险全部转嫁到饲养企业和农…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2日
  • 奶牛养殖要重视环境保护

    改善和治理养殖环境是为了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只有健康的奶牛才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牛奶。环境治理虽然不像扫地那样简单,但是确实要有“地是要天天扫的”这种精神长期坚持下去。养奶牛企业(户)要确立的理念应是,改善和保护环境,养健康奶牛,增产牛奶,农民增收。专家指出,养牛农户绝不能只想多产奶,多挣钱,与此同时要重视养殖环境的治理,把牛场看成是牛的居住环境,就象人的居住…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健康养殖不可缺失的“支点”

    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动物行为研究的科学,在国外已经作为动物学和兽医学领域的一门专业学科,在国内这项研究还是很少的。动物行为学以动物行为训练为根基,帮助兽医了解动物的行为语言,指导主人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之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训练,让人和动物相处更加自然和谐,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伴侣动物的乐趣。随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与之有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大部分研究处于发展阶段…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关注猪结核病新动向

    近几年,猪场和屠宰场发生的结核病例有上升的趋势,提醒我们必须注视这种人畜共患病在猪群中传播的情况。笔者指出,目前,全球还没有直接措施能消灭猪的结核病。在美国曾一度认为,1917年开始采取的消灭结核病的措施已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但是有结核病变的猪的百分比多年来一直不断增加,猪结核病胴体的加工处理费用也较高,因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已是迫在眉睫,生物安全体…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鸡大肠杆菌病分析与控制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自然界中,在人类公共卫生中是重点防御的一类病原,而在畜牧业生产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却往往被忽视。鸡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极易污染饲料、饮水和器具,带菌鸡通过呼吸道和粪便排出病菌形成鸡舍内大肠杆菌强大的污染源。某规模化种鸡场曾进行过实验,在进行严格消毒后在饮水中和地面上没分离到细菌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却分离到大量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其中致病…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绝不容放松警惕的“杀手”

    本病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病,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报道,目前临床上常发生的链球菌病大多为溶血型。病菌可存在于人和猪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可引起皮肤、呼吸道及软组织感染,导致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泌尿生殖道炎症及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对本病应保持高度警提,且不可麻痹大意。专家指出,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败血…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提高肉质,收获高利的“路标”

    研制无公害猪用饲料添加剂是生产无公害猪肉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安全、高效和优质绿色养猪业及全面提高我国猪肉产品的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草药添加剂具有天然性、多功能性,无毒副作用和无抗药性的特点兼优点,是替代抗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不仅可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且能显著改善其产品的品质。中草药添加剂作…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有毒有害残留来自何方?

    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户)在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很少按规定落实停药期,使通常规定的7天停药期形同虚设。而且,大多数饲料厂不生产可供屠宰前用的不含药物添加剂的产品,屠宰场也没有养几天再宰杀的习惯。更有甚者,在饲料添加剂或饲料中超剂量或滥加兽药,甚至不在标签上标示所含药品名称和休药期;有的养猪企业或养猪户缺乏合理使用兽药和饲料的知识,盲目用药,不按停药期的要求…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