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晓红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以水泻和呕吐为主要特征,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都可以发病,尤其是两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居多,死亡率也很高,有时可达100%,近年来此病流行越来越严重,而且表现出混合感染的趋势,给养殖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2015年11月初,山西省太原市某大型规模化养猪场,1周龄以内的仔猪突然出现异常情况,水样腹泻,不到两天就有200多头仔猪发病,并且还有扩展的趋势。其中1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率较高,病情最为严重,在5 d内的就有50头死亡。日龄较大的仔猪症状稍轻,成年猪和哺乳母猪没有明显的症状。
2 临床表现
发病的仔猪,最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粪便初为灰白色,然后变为黄色或者带点绿色,粪便中有没有消化的凝乳块或者混有血液。有的病猪有轻微的发热现象,病猪迅速脱水,体重减轻,有的仔猪在1 d就减少了25%的体重,很快消瘦,衰竭死亡。1周龄以内的仔猪的死亡率高达80%,年龄较大的猪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和哺乳母猪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个别的表现为轻热、厌食、呕吐、泌乳量减少,经过治疗,逐渐康复。
3 剖检特点
对病死的仔猪进行解剖发现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胃肠道,胃肠黏膜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小肠绒毛缩短,小肠内有黄色或者绿色的粪便,肠壁松弛、变薄。大肠的变化不太明显。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胃内有大量的消化不完全的凝乳块,大弯部的粘膜脱落,有黄豆大到鸡蛋大的溃疡。
4 诊断
通过问询养殖场技术人员仔猪的病史、临床表现,再结合对病死猪的剖检情况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最后确诊此病,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无菌采集发病仔猪肠黏膜组织及肠内容物进行除菌过滤,取过滤液接种易感仔猪出现了典型的病症,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也可以利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猪组织里面的病原抗体,2 h内就可以确诊。
5 治疗措施
5.1 对症治疗
对于呕吐的仔猪,可以肌肉注射2~4 mL阿托品、2~5 mL维生素B1,2次/d,连用2 d。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补液盐和电解多维,提高机体的抗病力,防止脱水;对于脱水的仔猪,要及时灌服或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水溶液。在补水止吐的同时,还要每天肌注痢菌净注射液1次,2 mL/次,内服黄连素片,2次/d,2片/次,服用3 d。通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5.2 对病情轻微的治疗方法
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内服,仔猪的用量为200 mL,大猪的用量为500 mL,1次/d,连用3次。也可以用葡糖糖氯化钠溶液500~1 000 mL,加30万~50万单位链霉素、4万~8万单位庆大霉素静脉注射。2次/d,连用3 d。
5.3 中药辅助治疗
采用中药方剂辅助治疗,效果极佳。用黄连、三颗针、白头翁、苦参、胡连各20 g,白芍、地榆炭、棕炭、乌梅、柯子、大黄、车前子、甘草各20 g,共研末均匀内服,仔猪2 d
内服完,大猪适当加量。
通过采取以上治疗方案,猪场没有增加病例,病猪逐渐恢复健康。
6 体会
1)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是冠状病毒引起的,此病毒在猪群中普遍存在,而且病毒已有可能出现了变异,如果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到位、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全面、免疫抑制因素多等,就很有可能诱发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近几年,混合感染的病例也逐渐增多,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此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带毒猪,病毒通过粪尿、鼻液污染周围环境,再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健康猪。通常猪群中有一头发病,数天就可以迅速蔓延全群。尤其是饲养密度大、猪群密集的猪场发病率更高。太原市的这家养猪场有一名兽医违规给亲戚的养猪场诊病,其亲戚家的猪场发生了猪传染性胃肠炎,他没有规范操作,所用器械和用具没有消毒直接带回,结果病毒也来“做客”了,感染了仔猪,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目前,猪传染性胃肠炎还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所以在养殖生产中还是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群的生存环境,最好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疫病交叉感染。规范养殖场工作流程,严格消毒制度,严防外疫进入。本场职工从外面回到场区,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场区要严格消毒,以防从外面带入病菌。猪场、猪舍定期消毒,消毒药定期更换,以防产生抗药性。
3)根据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建立严格的预防免疫程序。在母猪分娩的前20~30 d,可以注射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让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猪群发病后,也可以用来进行紧急接种。
4)猪传染性胃肠炎和其他腹泻性疾病如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仔猪黄白痢等疾病的症状很相似,在临床诊断的时候多方面结合进行鉴别,以免误诊。
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2016年第3期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