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作者:阎晓红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以水泻和呕吐为主要特征,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都可以发病,尤其是两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居多,死亡率也很高,有时可达100%,近年来此病流行越来越严重,而且表现出混合感染的趋势,给养殖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2015年11月初,山西省太原市某大型规模化养猪场,1周龄以内的仔猪突然出现异常情况,水样腹泻,不到两天就有200多头仔猪发病,并且还有扩展的趋势。其中1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率较高,病情最为严重,在5 d内的就有50头死亡。日龄较大的仔猪症状稍轻,成年猪和哺乳母猪没有明显的症状。

2 临床表现

发病的仔猪,最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粪便初为灰白色,然后变为黄色或者带点绿色,粪便中有没有消化的凝乳块或者混有血液。有的病猪有轻微的发热现象,病猪迅速脱水,体重减轻,有的仔猪在1 d就减少了25%的体重,很快消瘦,衰竭死亡。1周龄以内的仔猪的死亡率高达80%,年龄较大的猪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和哺乳母猪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个别的表现为轻热、厌食、呕吐、泌乳量减少,经过治疗,逐渐康复。

3 剖检特点

对病死的仔猪进行解剖发现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胃肠道,胃肠黏膜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小肠绒毛缩短,小肠内有黄色或者绿色的粪便,肠壁松弛、变薄。大肠的变化不太明显。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胃内有大量的消化不完全的凝乳块,大弯部的粘膜脱落,有黄豆大到鸡蛋大的溃疡。

4 诊断

通过问询养殖场技术人员仔猪的病史、临床表现,再结合对病死猪的剖检情况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最后确诊此病,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无菌采集发病仔猪肠黏膜组织及肠内容物进行除菌过滤,取过滤液接种易感仔猪出现了典型的病症,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也可以利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猪组织里面的病原抗体,2 h内就可以确诊。

5 治疗措施

5.1 对症治疗

对于呕吐的仔猪,可以肌肉注射2~4 mL阿托品、2~5 mL维生素B1,2次/d,连用2 d。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补液盐和电解多维,提高机体的抗病力,防止脱水;对于脱水的仔猪,要及时灌服或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水溶液。在补水止吐的同时,还要每天肌注痢菌净注射液1次,2 mL/次,内服黄连素片,2次/d,2片/次,服用3 d。通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5.2 对病情轻微的治疗方法

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内服,仔猪的用量为200 mL,大猪的用量为500 mL,1次/d,连用3次。也可以用葡糖糖氯化钠溶液500~1 000 mL,加30万~50万单位链霉素、4万~8万单位庆大霉素静脉注射。2次/d,连用3 d。

5.3 中药辅助治疗

采用中药方剂辅助治疗,效果极佳。用黄连、三颗针、白头翁、苦参、胡连各20 g,白芍、地榆炭、棕炭、乌梅、柯子、大黄、车前子、甘草各20 g,共研末均匀内服,仔猪2 d

内服完,大猪适当加量。

通过采取以上治疗方案,猪场没有增加病例,病猪逐渐恢复健康。

6 体会

1)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是冠状病毒引起的,此病毒在猪群中普遍存在,而且病毒已有可能出现了变异,如果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到位、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全面、免疫抑制因素多等,就很有可能诱发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近几年,混合感染的病例也逐渐增多,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此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带毒猪,病毒通过粪尿、鼻液污染周围环境,再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健康猪。通常猪群中有一头发病,数天就可以迅速蔓延全群。尤其是饲养密度大、猪群密集的猪场发病率更高。太原市的这家养猪场有一名兽医违规给亲戚的养猪场诊病,其亲戚家的猪场发生了猪传染性胃肠炎,他没有规范操作,所用器械和用具没有消毒直接带回,结果病毒也来“做客”了,感染了仔猪,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目前,猪传染性胃肠炎还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所以在养殖生产中还是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群的生存环境,最好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疫病交叉感染。规范养殖场工作流程,严格消毒制度,严防外疫进入。本场职工从外面回到场区,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场区要严格消毒,以防从外面带入病菌。猪场、猪舍定期消毒,消毒药定期更换,以防产生抗药性。

3)根据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建立严格的预防免疫程序。在母猪分娩的前20~30 d,可以注射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让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猪群发病后,也可以用来进行紧急接种。

4)猪传染性胃肠炎和其他腹泻性疾病如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仔猪黄白痢等疾病的症状很相似,在临床诊断的时候多方面结合进行鉴别,以免误诊。

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2016年第3期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4504

(0)
双鱼女女订阅者
上一篇 2016年4月12日 下午5:23
下一篇 2016年4月11日 下午5:25

相关推荐

  • 实施“处方化”免疫程序

    降低免疫成本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我国养殖行业整体来讲,饲养是行业链的起始端,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基本特征是利润微薄,并且缺少完整的保护机制,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是需要国家支持的弱势群体。由于政府宏观管理反馈缓慢,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基层很难真正或全部落实到位,导致养殖行业价位低迷时无人过问,价格上扬时又通过简单的限价进行调控,风险全部转嫁到饲养企业和农…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2日
  • 奶牛养殖要重视环境保护

    改善和治理养殖环境是为了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只有健康的奶牛才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牛奶。环境治理虽然不像扫地那样简单,但是确实要有“地是要天天扫的”这种精神长期坚持下去。养奶牛企业(户)要确立的理念应是,改善和保护环境,养健康奶牛,增产牛奶,农民增收。专家指出,养牛农户绝不能只想多产奶,多挣钱,与此同时要重视养殖环境的治理,把牛场看成是牛的居住环境,就象人的居住…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健康养殖不可缺失的“支点”

    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动物行为研究的科学,在国外已经作为动物学和兽医学领域的一门专业学科,在国内这项研究还是很少的。动物行为学以动物行为训练为根基,帮助兽医了解动物的行为语言,指导主人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之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训练,让人和动物相处更加自然和谐,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伴侣动物的乐趣。随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与之有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大部分研究处于发展阶段…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关注猪结核病新动向

    近几年,猪场和屠宰场发生的结核病例有上升的趋势,提醒我们必须注视这种人畜共患病在猪群中传播的情况。笔者指出,目前,全球还没有直接措施能消灭猪的结核病。在美国曾一度认为,1917年开始采取的消灭结核病的措施已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但是有结核病变的猪的百分比多年来一直不断增加,猪结核病胴体的加工处理费用也较高,因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已是迫在眉睫,生物安全体…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鸡大肠杆菌病分析与控制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自然界中,在人类公共卫生中是重点防御的一类病原,而在畜牧业生产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却往往被忽视。鸡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极易污染饲料、饮水和器具,带菌鸡通过呼吸道和粪便排出病菌形成鸡舍内大肠杆菌强大的污染源。某规模化种鸡场曾进行过实验,在进行严格消毒后在饮水中和地面上没分离到细菌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却分离到大量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其中致病…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绝不容放松警惕的“杀手”

    本病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细菌病,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报道,目前临床上常发生的链球菌病大多为溶血型。病菌可存在于人和猪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可引起皮肤、呼吸道及软组织感染,导致肺炎、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泌尿生殖道炎症及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对本病应保持高度警提,且不可麻痹大意。专家指出,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败血…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提高肉质,收获高利的“路标”

    研制无公害猪用饲料添加剂是生产无公害猪肉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安全、高效和优质绿色养猪业及全面提高我国猪肉产品的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草药添加剂具有天然性、多功能性,无毒副作用和无抗药性的特点兼优点,是替代抗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不仅可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且能显著改善其产品的品质。中草药添加剂作…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 有毒有害残留来自何方?

    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户)在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很少按规定落实停药期,使通常规定的7天停药期形同虚设。而且,大多数饲料厂不生产可供屠宰前用的不含药物添加剂的产品,屠宰场也没有养几天再宰杀的习惯。更有甚者,在饲料添加剂或饲料中超剂量或滥加兽药,甚至不在标签上标示所含药品名称和休药期;有的养猪企业或养猪户缺乏合理使用兽药和饲料的知识,盲目用药,不按停药期的要求…

    文章节选 2007年11月1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