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晋康
猪支原体肺炎(MPS)亦称猪气喘病、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呼吸困难、气喘和咳嗽为主要发病特征,以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笔者结合临床实践,介绍了本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措施,以期为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治提供参考。
1 病原
猪肺炎支原体属支原体科,是多形态的微生物,以呈椭圆形、环状和球状多见。该菌着色不易,革兰氏染色阴性,用姬姆萨、瑞特氏染色良好,呈两端浓染。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呼吸器官内,对消毒剂、腐败、日光和温热等没有较强抵抗力,一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即可消毒灭菌。
2 流行特点
1)本病易感动物是猪,其他动物和家畜不感染。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可致病,哺乳仔猪及断奶仔猪最易感染,具有较高死亡率,其次为妊娠母猪、哺乳母猪较易感染,育成猪呈隐性感染,有较强耐过性,但将抑制其生长发育。
2)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及隐性带菌猪,尤其引种是隐性带菌猪,可导致该病爆发和流行。且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猪和带菌猪的肺组织、气管、咽喉及纵隔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中,随其喷嚏、喘气和咳嗽排出体外,与健康猪直接接触,通过呼吸道传染致病。
3)本病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圈舍环境卫生差、通风采光不良、饲养密度大、消毒措施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善以及昼夜温差波动大等,断奶日龄不一致、饲料突然更换、不同日龄猪群混养、转群频繁、猪群免疫水平不稳定及未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亦可导致本病的流行和发生。
4)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初春、秋冬时节多发。新发病疫区常为急性暴发,老疫区多呈慢性经过。若有其他病菌继发感染,可加剧病势。本病分布面较广,在我国诸多地区均有发生,除直接导致发病猪死亡外,也能够造成发病猪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低,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0~15d,长达一个月。根据病的经过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急性型:该型多见于新发病的疫区,以仔猪和妊娠母猪最易发病,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呈犬坐势,腹式呼吸,张口喘气,咳嗽次数少且沉弱,最终衰竭而亡;②慢性型:该型多见于后备母猪、育肥猪和架子猪,病猪体温正常,若伴有继发感染体温升高,食后运动出现咳嗽,部分病例会产生连续痉挛性咳嗽,直至有分泌物咳出,随病情发展,病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机体逐渐消瘦,生长发育缓慢;③隐性型:该型病猪生长发育一般正常,无显著病症,偶见气喘和咳嗽。
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剖检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胸腔内,病变的主要器官是肺脏。急性病例以肺气肿和肺水肿为主;慢性型病例肺部多见虾肉样病变;隐性型病例有肺炎病灶。倘若没有继发感染,则其他内脏器官无显著病变。
5 诊断
1)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具体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血清学检查,包括ELISA、免疫荧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微量补体结合试验以及微粒凝集试验。
2)鉴于猪其他呼吸道疾病引起的肺炎病症及病变同本病有相似之处,为此在临床上要做好本病同猪流行性感冒、猪蛔虫病、猪肺丝虫病及猪肺疫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详述。
6 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避免从疫病区引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一批猪转出后,空栏进行彻底清洗消毒,若有条件可采用熏蒸消毒,控制一周后调入下一批猪群,不要讲上一批和下一批猪群混养。同时,避免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对圈舍的粪尿污物及时清除,定期进行卫生消毒。猪群转入后,可在日常饮水或饲料中添加复方泰乐霉素、利高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预防猪支原体肺炎的发生。②做好疫苗接种:通过猪喘气病油乳剂灭活疫苗分别对种猪、育肥猪和断奶仔猪进行免疫接种,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并且做好猪肺疫疫苗和猪瘟疫苗接种。③加强检疫:养殖人员日常要对猪群进行认真观察,做到听咳嗽查呼吸(呼吸次数和呼吸深度),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进行药物治疗。
2)治疗方法:①在病猪颈部一侧深部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10 mL,1次/d,连用3~4 d,治疗本病效果显著;②采用盐酸土霉素,按30~40mL/(kg·bw),使用4%硼砂或灭菌蒸馏水稀释后肌肉注射,1次/d,连用7 d,疗效显著;③肌肉注射卡那霉素4万~5万 IU/(kg·bw),1次/d,连用5~7 d,亦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北里霉素或泰乐菌素等,对于治疗猪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
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2016年第1期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