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大肠杆菌病是危害肉鸡业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主要在10-20日龄集中发生,造成死淘率明显增加,商品肉鸡成活率降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临床表现也呈多样性,如败血症、肿头综合症、卵黄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等,往往与病毒病及其它细菌性疾病并发。该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难、复发率高等特点,由于与病毒性疾病混合发生,因而给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由于菌株耐药性的产生,常用药物对其不敏感,导致了确诊难、疗效差,对肉鸡业危害较大。
山西省晋中地区榆次某肉鸡场(新建)从2009年5月份开始饲养第一批肉鸡,共5000只,肉鸡发育良好,精神状态正常,成活率很高达到95%,30天全部出栏,获得可喜的经济效益。7月9日饲养第二批肉鸡,购买的品种、日龄、数量与第一批相同,一周以内肉雏鸡发育正常,到第10天突然开始发病并死亡,发病和死亡鸡数逐日增加,从每日死亡10只、20只、30只到每日死亡70-80只。临床观察:患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流眼泪,食欲减退,拉白色或黄绿色稀便,肛门周围污染。剖检变化: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膜和心外膜上有大量白色纤维蛋白沉着;肝周炎,肝脏表面覆盖着一层厚薄不等的纤维蛋白膜;肾脏肿胀出血;气囊炎,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或内部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十二指肠、盲肠有的有弥漫性出血。曾用过许多药物(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黄芪多糖、速补等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分离与鉴定、药敏试验、生化试验和动物实验、致病性试验,诊断为大肠杆菌病。用药敏试验敏感的药物头孢塞肟钠按治疗量的1.5倍和庆大霉素按体重计算用量,分上午、下午给肉鸡饮水治疗,连用3天;然后改用丁胺卡钠和磷霉素,按常量的1.5倍投药,再连用3天。结果疗效很好,病鸡精神逐渐恢复正常,死亡明显减少,由原来每天死亡70-80只,减少到每天死亡几只甚至不死亡。现将实验室诊断的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
1.1病料来源对山西省晋中地区榆次某肉鸡场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进行剖检,无菌采集典型病变的心、肝、脾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
1.2试剂及器材培养基(营养琼脂、营养肉汤购自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造厂,麦康凯培养基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VITEX3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法国制造);药敏纸片(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批号:0801242)标准菌株(鸡大肠杆菌标准菌株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
1.3实验动物由太谷肉种鸡场提供1日龄雏鸡100只,实验动物室隔离饲养到10日龄。
2.方法
2.1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变明显的心脏、肝脏组织,按常规方法处理后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18—24h。长出的菌落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18—24h后,取典型的砖红色菌落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37℃进行纯化培养12—18h后,将纯化的细菌接种于营养琼脂试管斜面上,37℃培养18—24h,放4℃冰箱保存备用。共分离出疑似大肠杆菌6株。
2.2细菌形态学观察:对纯化的细菌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细菌的形态及染色特征。
2.3生化试验:取已纯化分离菌株用VITEX3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鉴定。
2.4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到的6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别用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头孢氨苄、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安普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复方磺胺、链霉素、司帕沙星、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利福平、红霉素等22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按抑菌圈直径大小作为判定敏感性的标准。
2.5致病性试验用定性的6株大肠杆菌作致病性试验,每株菌采用平板表面散布法做活菌计数后,吸取菌悬液(菌悬液浓度50×108cfu/mL)。取70只10日龄肉鸡随机分为7组,1-6组为实验组,7组为对照组。实验组肉鸡腹腔注射0.05ml/只,每株菌注射10只实验鸡,对照组取10只,腹腔注射灭菌生理盐水0.05ml/只。接种后隔离饲养,观察发病和死亡情况,记录结果,连续观察7天。对死亡鸡无菌采心血,麦康凯培养基上作细菌分离鉴定。对7天依然存活的鸡剖杀,观察病变,作细菌分离鉴定。根据鸡的死亡数和病变的严重程度确定分离菌株致病性,60%以上死亡或产生严重病变(肝周炎、肝坏死、心包炎、腹膜炎等)为高致病性菌株。接种鸡死亡产生严重病变不超过40%为中等致病株。接种鸡不死亡,无明显病变的为低致病株。
3结果与分析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0年第9期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2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