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寄生虫药物制剂研究进展

随着药物制剂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某些新型高分子辅料的出现,抗寄生虫药物制剂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这些新剂型的出现使得目前的抗寄生虫药物向着更加高效、广谱、长效的方向不断发展。1经皮给药制剂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法,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此给药系统具有它独特的优点:1)可避免药物在肝脏中的首过效应和在胃肠道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2)一次给药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3)避免了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4)使用方便,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4)节省人力,特别对于人难于接触的动物较口服、注射的普通剂型容易使用,也可避免注射引起动物疼痛或捉拿动物可能发生的应激反应。经皮给药制剂在兽药制剂中主要包括软膏剂、浇泼剂(透皮剂)、气雾剂等。1.1软膏、浇泼剂(透皮剂)软膏剂作为一种易于涂布皮肤表面的半固体制剂,与浇泼剂(液体制剂)一样,包括主药和促透剂,有的还有缓释剂,是利用透皮吸收促进剂促使皮肤吸收主药而达到全身治疗的作用。目前使用的化学促透剂主要有乙醇、氮酮(Azone)、肉豆蔻酸异丙酯、桉叶醇、二甲亚砜(DMSO)等。陈西钊等(1997)[1]通过对爱比菌素浇泼剂配方研究表明,氯酮(Azone)是一种强力促透剂,在低浓度时,对亲水性或疏水性化合物都有广泛的促进透皮吸收作用,其作用强于DMSO、乙醇等,且与某些有机溶剂具有协同作用。这与金玉明等[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王连民[3]采用乙醇、氮酮、丙二醇等作为溶媒研制了阿维菌素的透皮剂,其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软膏、浇泼剂(透皮剂)一般采用投背的方式给药,也有搽耳、尾、腹部等给药方式。1.2气雾剂药用气雾剂是指药物与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特制伐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内,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定量或非定量地将药物以雾状、半固体或泡沫状喷出的一类制剂,将形成可雾化的微粒,用时喷入口腔、咽、喉等处,由于粘膜无角质层且表面含有粘蛋白的粘液,能把雾化微粒很好地吸附在粘膜上,进而被具多孔的类脂质膜口腔粘膜迅速吸收,发挥其杀虫作用。它具有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和给药相对准确等特点,是一种适合牧区推广应用的新剂型。马占全等(1999)[4]用阿维菌素气雾剂驱除绵羊体内外寄生虫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2缓、控释给药制剂2.1缓释给药制剂缓释制剂是利用包衣、加入阻滞剂等手段来延缓药物释放速度,以达到调整药物作用时间、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等目的的一类新剂型。设计和制备缓释制剂的主要材料是应用高分子化合物,如乙基纤维素(EC)、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聚丙烯酸树酯系列、生物粘附材料卡波姆系列等。目前的这类抗寄生虫药物剂型主要有丸剂、乳剂、混悬剂、微球、微囊等。脂质体也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因其这类制剂具有普通制剂所无法相比的优越性,现已迅速广泛地应用于抗兽医寄生虫领域。Guerrero等[5]将甲苯咪唑与PDS和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LG)聚合做成缓释大丸,对人工感染的胃线虫和结节线虫保护时间达7周。Marshall[6]将硅橡胶与噻吩按9:1和8.5:1制备成抗血吸虫缓释皮下包埋剂,药效可持续4周。Zimmerman等[7]将伊维菌素缓释大丸设计为8mg/d的释放速率平稳释放,对牛的Cooperiaspp有效率达99%,对其它寄生虫有效率为100%,王瑾晔[8]采用植物源性醇溶蛋白研制了伊维菌素缓释固体制剂,药效可维持18-21天;欧阳五庆[9]采用植物油、乙酸乙酯等溶剂研制了阿维菌素和吡喹酮的复方制剂,药物效时间可持续3-4个月;罗建勋等[10]用油、水按3:7比例混合,加入咪唑苯脲制备成乳剂缓释剂,在黄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药物的半衰期比原药延长了210.38h。张其才等[11]用同样的方法研制了贝尼耳缓释乳剂。鞠玉琳等[12]研制的贝尼耳聚乳酸微球,通过体外释药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2.2控释给药制剂控释给药制剂是药物从制剂中以受控形式恒速释放(以零级或接近零级)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一般是恒速的零级或近零级过程。因此,它是一种长效制剂,是在缓释制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些年来随着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不断引入和应用于医药领域,控释制剂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迅速发展。2.2.1根据反刍动物胃的生理特点而设计的控释药物对于反刍动物,由于瘤胃、网胃的生理特点,即零浮力和受筛作用停留现象,给药物制剂长期停留创造了有利条件。药物口服后将在胃中长期或较长时间停留,通过药物扩散或基质溶蚀等方式将药物送到胃肠液中,最终被胃肠吸收。2.2.2药物以脉冲形式释放Courtney等[13]研制的一种丙硫咪唑电子丸,是通过微型计算器计时,在预定的时间激发一个化学过程,在药物底部释放气体(CO2、H2O、NO),从而将药库中的药物排出,在口服第31天、63天、93天分别释放治疗剂量的丙硫咪唑。
3靶向给药制剂靶向给药系统亦称靶向制剂,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靶向制剂可利用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积集于作用部位而发挥药效,以达到高效且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目前抗寄生虫药物靶向制剂所用载体主要有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纳米粒、磁性导向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单克隆抗体分子上结合“弹头”药物或联接能识别的配体分子等。3.1脂质体脂质体作为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具有减少药物治疗量和降低药物毒性的特点;且大量动物实验表明,无论何种给药途径,脂质体进入机体后,除部分小单室脂质体(SUV),绝大部分都被网状内皮系统(RES)吞噬,特别是肝、脾的单核巨噬细胞。另外,肝血窦的非连续性毛细血管间孔一‘窗口”的特殊解剖结构及其肝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功能可使脂质体负载药物能定向作用于肝巨噬细胞(Kupffercell)、肝血窦、肝细胞,而肝脏丰富的营养环境又为许多寄生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寄生于这些环境的寄生虫能遭受脂质休药物的定向攻击,使药物发挥高效杀虫作用。另外、因药物随脂质体代谢途径改变.也减少了对非靶组织的药物毒性。所以利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裁体治疗肝脏寄生虫病无疑是优良的选择方案。陈贵香等[14]采用冷冻融溶法制备了氯氰碘柳胺脂质体,其包封率达50%,用5mg/kg剂量对羊做临床试验,其虫卵转阴率为93.33%,且无任何毒副作用。New等[15]研究了含剃药物脂质体对感染利什曼原虫小鼠的效果试验,结果发现该脂质体药物能减少肝巨噬细胞的寄生虫数量,而按相当于脂质体药物2.5倍剂量给药的原药对感染的寄生却没有明显的疗效。3.2纳米粒纳米粒为粒径在10~1000nm间的微小囊粒和颗粒,常以明胶、丙烯酸类、白蛋白、牛血清蛋白作为药物的载体。该制剂具有缓释和生物降解的特点,同时对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尤其可累积在肝脏的枯否氏细胞内,这也适合于某些肝脏寄生虫感染的治疗。Deniau等[16]研究表明,用甲基苯烯酸酯为药物载体研制的纳米粒,对感染了利什曼原虫的体内模型细胞具有较好的靶向作用,且纳米粒的EC靶向浓度是原药的1/27;用聚氰基苯烯酸烷酯作为药物载体也取得了同样的靶向性。张学农[17]采用乳化聚合种子乳化法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粒,通过腹腔注射和口服两种方法给药小鼠,4h后肝脏中药物分布率分别为40.15%和58.64%,而对照组阿苯达唑混悬制剂在肝脏中的分布率仅分别为11.72%和5.31%;同样也证实了纳米粒具有较强的肝靶向性。Liance[18]将阿霉素用聚氰基苯烯酸烷酯为载体制备纳米粒,对小鼠肝包虫病以5mg/kg给药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以7.5ml/kg给药不能增加疗效,这可能是在高剂量时RES的清除作用达到了呈饱和状态而单独使用该原药治疗却无任何效果。Sordet等[19]比较了阿托伐醌(atovaquone)的纳米粒和混悬剂对治疗感染弓形虫小鼠的效果,发现其纳米粒的用药剂量也大大少于混悬剂用量。3.3微球、微囊和乳剂1981年,Yashika等和Kanke等比较了微囊和微球在体内分布的异同,发现微球的粒径范围在4~15µm,静注后主要靶向于肺,而微囊粒径在10~1000nm,它靶向于肝和脾。研究表明,将制备的12~44µm的蛋白微球静注于小鼠,10min后95%以上药物分布于肺;而0.5~0.7µm的蛋白微球约85%分布于肝,2%分布于脾;用Ce聚苯乙烯二乙烯基醚制备的粒径在7-12µm微球,在Beagle犬体内静注后24h后,肺的回收率为42.8%~58.5%。而在肝脏中只有6.5%~0%。另用聚苯乙烯微球,粒径1.27µm经兔静脉注射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而进入肝。王敏儒等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为载体,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了伊维菌素的聚乳酸微球,可缓慢地接近恒速释药,用于兔螨病的治疗,能明显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乳剂除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外,对组织器官也具有一定的靶向性。研究表明,平均粒径分别为7.0µm、1.3µm、0.7µm3种放射性碘标记的脂肪乳,经大鼠静注后,l.3µm的被肝脏的网状内皮系统积留,而7.0µm则在肺毛细血管及肝窦状隙中栓塞,而乳剂的C电势的绝对值愈大,在肝内表现出摄取吸收愈多而消除愈慢的倾向。脂肪乳滴不进入肝循环,可以选择性地大量集中于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内,因而使药物具有淋巴系统的定向性,并可提高抗炎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2099

(0)
上一篇 2011年7月11日 上午4:19
下一篇 2011年7月11日 上午1:59

相关推荐

  • 我国北方动物狂犬病病毒遗传进化呈现新动向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病原与免疫创新团队对我国北方及东北亚部分地区动物狂犬病病毒(RABV)的分子进化最新研究发现,曾一度主要在南方流行的China-I谱系病毒已开始向北扩散至中国的最北端,多个谱系的RABV毒株在此交汇、混合流行,增加了疫情流行的复杂性和控制难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知名期刊《感染、遗传与进化(Infection Gene…

    科研 2015年8月24日
  •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首个拓展区在荣昌挂牌

    25日,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荣昌拓展区正式挂牌。 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我市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根据《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扩展区为涪陵太极工业园、荣昌工业园、万州工业园,25日挂牌的荣昌拓展区为三个拓展区中第一个挂牌的。 荣昌县具有悠久的畜牧养殖 传统,是全国三大、世界八大优良地方种猪———荣昌猪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是我市规划的四川白鹅品…

    科研 2008年4月29日
  • 【我在现场】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颁奖大会暨中关村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副教授主持,戴景瑞教授、陈文新教授、郭予元研究员、方智远研究员、夏咸柱研究员、刘旭研究员等多位院士,中央候补委员等专家出席颁奖及论坛揭幕,与会代表近1000余人。“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自2013年1月1日开始接受网上申报,共收到申报项目261项(含国外项目12项),全部申报项目均经由院士、行业权威近100位专家进行初评、会议评审…

    2013年11月14日 企业
  • 《养殖场兽药规范使用手册》编写启动会暨研讨会在京召开

    12月1日,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养殖场兽药规范使用手册》丛书编写启动会暨研讨会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召开。本次会议是按照双方签订的《养殖场兽药规范使用手册》合作出版框架协议,而组织的第一次落地行动。 启动会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养殖分社社长黄向阳主持。才学鹏所长介绍了本套书的写作意义和目的,才所长讲到,通过编写一套权威、简便、实用的图书,来规…

    2017年12月4日
  • 越南进行自制禽流感疫苗首次人体测试

    据越南媒体25日报道,越南日前首次将自行研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志愿者身上进行了测试,目前志愿者情况正常。据报道,进行测试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疫苗是由越南中央流行病卫生研究院研制的。首批10名志愿者就是该院的工作人员。这些人于本月初接种疫苗,目前健康状况良好。预计这些疫苗还将于4月在更多人身上进行测试。今年初,越南再次暴发禽流感疫情,迄今已有5人死于禽流感。自2…

    科研 2008年3月27日
  • 中医里的“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每味药的气和味不尽相同,导致药物作用的千差万别。[O_U user_role=”Administrator,Author,Contributor,Editor,Subscriber,Customer,Shop Manage…

    科研 2013年11月12日
  • 四川农大最新文章获miRNA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美国休斯顿大学,LC Sciences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pertoire of Porcine MicroRNAs in Adult Ovary and Testis by Deep Sequencing”的文章,深入研究了microRNA在猪成熟卵巢和睾丸中的表达图谱。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Int…

    科研 2013年11月11日
  • 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建

    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兽医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哈药集团共同组建的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日在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开工建设,该中心是我国该行业内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据了解,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投资1.2亿元,用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2013年竣工。该中心建成后将开展动物疫苗、诊断试剂、血清、治疗制剂等生物制…

    科研 2011年8月17日
  • 冰鲜猪肉首对马出口

    来自湖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消息,借助中-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产自中国“生猪大省”湖南的一批总重10吨、总价值47,800美元的冰鲜猪肉近顺利输往马来西亚。据悉这是中过首次对马来西亚出口冰鲜猪肉。此次输往马来西亚冰鲜猪肉由湖南益阳肉类联合加工总厂生产,该企业于今年三月顺利通过马来西亚兽医局(DVS)的官方检查成为中首家在马来西亚注册的猪肉加工厂,注册至…

    科研 2010年11月15日
  • 日称利用万能细胞治愈瘫痪老鼠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冈野荣之、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等研究人员在6日的《美国科学院学报》网络版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成功使用「万能细胞」(iPS细胞)帮助脊髓受损的老鼠恢复了行走能力。这些iPS细胞经事先检验,确认安全性较高,不易引发肿瘤。iPS细胞虽然可转化为各种细胞,但此前一直被指存在引发肿瘤的危险。此番通过事先检验区分出了安全的细胞并证实可应用…

    科研 2010年7月1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