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物性食品中药物和添加剂残留及免疫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公共健康意识的提高,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和添加剂残留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兽药和添加剂残留是指经过动物用药后所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组织和器官以及可食性产品中的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原形及/或代谢产物的残留。它是动物性食品中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与动物性食品安全息息相关[1]。据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报告,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达120种,其中包括常用的激素类、抗生素类等[2]。随着大量高科技新药和添加剂的使用,动物性产品的药物和添加剂残留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针对药物和添加剂残留的科研检测技术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1959年由Yalow和Berson建立的放射免疫分析被认为是免疫分析技术的建立标志,开创了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方法,这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并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免疫反应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免疫检测方法以其方便、敏感、特异、无污染的特点,一直是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检测方法和科研重点。

1国内现状
我国一直重视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及添加剂残留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禁用、限用的兽药及添加剂越来越多,残留标准不断提高。为加强对其残留的监控工作,曾早在1997年发布《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2001年农业部发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明确规范了可用于饲料成产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相应的休药期。依据《兽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农业部下达了《2009年度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2009年农业部第1172号公告,准予已烯雌酚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试剂盒等8种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备案,生产使用。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中的非贸易性技术壁垒使我国的动物性食品出口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由于我国动物性食品兽药及添加剂残留检测体系尚不完备以及国内落后的养殖技术,时常发生因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而被外国拒绝进口的事件,,给我国出口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动物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有利于我国动物性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2残留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最常见的是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例如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作为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瘦肉率的饲料添加剂,曾早在我国推广使用,人食用较大量这种食品后会出现心慌、心跳加快、手颤、头晕等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死亡。其次,能引起“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3],例如激素残留严重影响男女青少年的发育。呋喃唑酮可以诱发基因变异并具有明显致癌性;硝基咪唑类药物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4],此外砷制剂、喹恶啉类等药物都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国家已禁止用于食品动物领域。第三,能引起过敏反应及变态反应,如青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和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等均具有抗原性,易发生过敏。其症状多种多样,轻者表现为麻疹、发热、关节痛等;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5]。第四,易于产生耐药菌株及破坏人体菌群平衡,食品动物长期使用抗菌药会使动物产生耐药性,不断加大药物剂量,长期受残留影响必然破坏人体菌群平衡,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维生素缺乏等疾病。第五,长远讲会破坏生态环境,环境中的药物残留被环境中的生物富集,然后进入食物链,间接危害人类健康[6]。

3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0年11月刊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2032

(0)
EditorDEditorD订阅者
上一篇 2011年1月13日
下一篇 2011年1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