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是由 Gersard 氏于1882 年首先从伤口脓液分离得到[1]。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水、土壤 、空气以及动物的肠道和皮肤中[2],呼吸道和卵中也能分离到。它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禽发病,致死率在 1%~90%以上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应激是幼禽暴发绿脓杆菌病的主要原因。该菌给规模化养殖场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3]。但从大麦虫体内分离绿脓杆菌还是首例,我研究室于2012年7月,接到太原某养殖场送检一批3月龄,体长在2~4cm大麦虫,场主声称此批大麦虫突然发病,大量死亡,厌食。具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购自中国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公司,三糖铁琼脂、伊红美蓝琼脂、抗菌药物纸片等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1.2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发病和死亡的大麦虫体(见图1)液培养,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马丁肉汤培养基,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h,后挑取菌落纯培养。
1.3染色镜检 挑取分离纯培养物涂布于玻片,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瑞氏染色、姬姆萨氏染色,置低倍镜找到视野后,放置10×100油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以及颜色。1.4生物学特性 取培养菌分别接种于伊红美兰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S·S培养基。1.5生化试验 取分离菌进行49种生化试剂测试,参照《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实习指导》[4]。1.6药物敏感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进行,判定标准参照文献[5]。
2 结果
2.1染色镜检 经过革兰氏染色,在高倍镜下可见红色的短小杆菌,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氏染色后菌体均呈现蓝色。2.2生物学特性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2年10月刊,可从知网下载或向本刊订阅。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