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大北农集团参与的《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该项目参研单位中唯一一家上市农业企业,大北农疫苗行业负责研发的核心机构——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动物医学研究中心,终于在公众面前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为了使广大读者和有需求合作意向的机构更加详尽的了解大北农动物医学研究中心的情况,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大北农集团副总裁,大北农动物医学研究中心总经理,获奖项目带头人赵亚荣博士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集团巨大的资源支持,中心高额的盈利产出
据赵博士介绍,大北农集团是以邵根伙博士为代表的青年学农知识分子于1994年创办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大北农集团始终秉承“报国兴农、争创第一、共同发展”的企业理念,致力于以高科技发展中国的现代农业事业。如今,大北农已发展成为以饲料、动保、种业、植保、生物饲料、种猪六大产业为主体的科技集团,拥有13000余名员工、1200多人的核心研发团队、60多家生产基地和80多家子公司、1000多家养猪服务中心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企业集团。 大北农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企业,是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分会理事长单位、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兽药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种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关村经济20强企业。拥有生物饲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首家民营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关村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与国内外近百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 2010年4月9日,大北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一举成为中国农业行业融资数额最大、市值最高的农牧企业之一。 而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北农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大北农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成立于2003年,早期是基于集团对科技水平的重视和产品研发的需求而建立,从事动物疫病实验室诊断、抗体监测、药敏试验以及技术人员培训和生物制品研发的专业实验室。 但随着国内外的市场变化和集团的战略转变,研究中心已作为独立的专业从事动物疫苗研发的二级法人机构,设立了项目部、科研管理部和检测部。依托集团强大的资金、技术、渠道等各方面资源支持,中心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诊断技术和通用试剂,为规模化养殖场提供优质、科学的疫病控制和净化服务。中心现拥有中国市场最强大的推广网络和技术服务团队,可为养殖场(户)提供全面、最便捷的各项技术服务。 现阶段中心在集团总部的科技创新平台架构下,立足生物疫苗研制和产业化方向,以生物技术和工程革新为手段,加大自主研发投资力度,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和创新人才引进,强化产学研联盟,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创造了发展舞台,中心研发成果直接与集团控股企业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无缝对接,发展中心各项研发成果的转让业务。
科研人才汇集之地,学术专家交流之所
“对企业来说,人才至关重要。我们来看企业的企字,上面一个人字,底下一个停止的止字,这表示如果企业没有人才那就停止了。所以我们把人才建设始终放在第一位。我们怎么样抓人才:第一,启用年轻人才,给他们权利,给他们舞台,让他们去跳舞,为之创造一切条件;第二,我们广泛的‘走出去,请进来’,以国际化的视野物色领域高端人才,与之交流、合作,实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式研发。”总经理赵亚荣博士形象朴实的话语显示出了中心重视人才、善待人才的人力管理模式。 中心科研人员的专业化高水平由赵博士本人的资历就可见一斑,赵博士现任北京大北农集团副总裁、技术总监, 中国兽药协会副秘书长。从事过猪蛔虫疫病,鸡体外寄生虫病防治,双甲脒防治猪、兔疥螨,鸡、猪体外寄生虫病调查和防治等工作;在从事畜禽隐孢子虫病研究工作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曾主持三个省市参加的华北地区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研究课题,并首次在世界上建立了两株鸡贝氏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职务方面曾担任Bayer公司动物保健部技术经理;Roche动物保健注册及技术经理;美国富道动物保健中国注册及技术经理;北京绿曼动物保健品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美国先灵葆雅(中国)有限公司注册及技术经理。此外还组织农业部兽药注册管理代表团赴德国及韩国考查兽药生产及管理;组织农业部兽药管理代表团访问美国农业部、FDA和先灵葆雅总部生产及科研部门。
赵博士在工作中,先后参与编写《蛋鸡饲养与疾病防治》、《默克兽医手册》、《中国农牧单位名录大全》、《规模化猪场生产管理手册》、《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实验室诊断与检测技术手册》等著作,发表论文51篇,其中两篇论文获国家级优秀奖。1990年、1992年分别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和优秀博士研究生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奖学金一等奖;其成果“水溶性复合过硫酸氢钾粉消毒剂”2003年通过湖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200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除了赵博士,中心副总经理王贵华博士以及集团首席专家,北京“海聚工程”高层次人才,前美国富道公司全球产品研发技术总监李武民博士也在中心主持研发工作。中心还拥有兽医学、生物学博士20多名,硕士研究人员60多名,以及一大批在兽医生物制品研发领域具有深厚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并且与美国农业部、美国弗尼吉亚理工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皇家兽医学院、台湾中兴大学、台湾屏东科技大学等多个著名国际学术机构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多个国内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心还是若干所著名大学的博士后培养基地。 在充实自身人才队伍素质的同时,中心还积极参加国内外行业会议和技术合作,并主办了2011年大北农科技颁奖大会——猪重大疫病防控分论坛,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向顶尖行业专家交流、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新产品开发。组建了一批国内外从事兽医生物制品的研发专家、教授的专业技术顾问团,联合30多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外资企业共同攻关,使中心技术实力日趋雄厚。
顶级的仪器设备,一流的研发环境
中心高效的研发平台同样表现在硬件设施上。赵博士介绍说,中心地处北京市海淀区高科技园区,拥有3500平方米的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价值5000余万元的各种顶级仪器设备,包括荧光显微镜、超高速冷冻离心机、酶标仪、洗板机、二氧化碳培养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实时定量荧光PCR仪、冷冻干燥机、P2级生物安全柜、生物反应器、倒置显微镜、细菌发酵罐、自动酶免疫分析仪、凝胶成像系统、孵化器、纯水系统、电泳设备等,可以满足各种疫病检测、诊断及疫苗研发的需要。
同时中心已具备开展畜禽传染病的诊断(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生化鉴定、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CR以及疫病监测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畜禽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为养殖户提供临床用药的科学参考依据。在疫病免疫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病毒分离及疫苗研制等方面,中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国际性技术平台。在集团总部技术服务网络的支持下,实验室采用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利用最新的诊断技术及合格的诊断试剂,一流的检测手段,为养殖场提供疾病诊断和防控,猪场管理,业务培训等全方位技术支持和服务。中心目前工作内容包括:动物疫病实验室诊断、抗体监测及疫病净化、药敏试验、技术人员培训和生物制品研发。
丰厚的科研成果,巨大的转让效益 在如此高水平的软、硬件支持下,在赵亚荣博士“融入市场,快速收割,聚焦下游,关注上游”的创新理念引导下,中心于2011年5月取得了“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DBN-SX07株)”国家级《新兽药注册证书》,并实现了转让。猪圆环病毒2型(DBN-SX07株)灭活疫苗研发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完全由企业自主研发、拥有授权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兽用新生物制品。疫苗所采用的毒株(DBN-SX07株)为中心自行分离的国内流行优势毒株,毒力和免疫原性更强,免疫保护率更高。研发过程中,科研团队攻克了转瓶大规模培养、生物富集及免疫效力替代试验等3项关键技术,采用了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β-丙内酯灭活技术,提高了疫苗的抗原含量与免疫原性,改进了疫苗评价标准,成功解决了病毒培养滴度提升、生产工艺优化、效力检验标准确立以及猪体攻毒模型的建立等国内外瓶颈难题。 2012年10月,中心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发的“鸭传染性浆膜炎二价灭活疫苗(1型RAf63株+2型RAf34株)”也获得了农业部核发的新兽药注册证书。与此同时,中心在“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DJ-166株)”、“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HB08株+ZJ08株)”、猪瘟、伪狂犬病、猪喘气病和猪蓝耳病的免疫防制方面均取得了多项国际突破性成果。 2012年6月,“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DJ-166株)”、“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HB08株+ZJ08株)”和“鸭疫二价灭活疫苗(1型RAf63株+2型RAf34株)”实现了丰厚的转让效益。中心视知识产权为利润之源,目前共申报发明专利34项,授权6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编著行业专著5部以上。 在采访结束时,赵博士踌躇满志:“我们(研究中心)是为了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动物医学研究中心而存在的,我们的战略中心就是‘毒株是基础,证书是标志,速度是效率,队伍是核心’。在此前提下,我们时刻关注动物防疫市场需求变化,奉行‘融入市场,快速收割,聚焦下游,关注上游’的产品开发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紧密围绕重大动物疫苗新产品研发创新,广泛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填补国内兽药产品及技术空白。同时,我们还加强行业合作力度、加快产学研转化、携手优秀同行打破国外产品技术垄断的战略步伐,时刻践行着集团‘科技兴农、产业报国’的使命,我们会继续深化在生物制品领域的研究,以强劲的科研实力引领行业发展。”■GY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