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各地积极推行“政府领导,兽医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以养殖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强制免疫新模式,大胆创新免疫工作机制,千方百计把强制免疫工作做到位。对有条件实行程序化自主免疫的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权利和义务告知,实行动物免疫公开承诺,并对免疫效果及时进行监测。对散养户的免疫,积极借鉴好经验、好做法,组建免疫小分队,实行“分片包干、整村推进”的免疫工作新机制。
一、进一步强化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监督指导
一是对规模场程序化免疫监管实行“包干”制度,即由县级兽医防疫机构和基层防监分站分片包各规模养殖场(小区),加强对其监督检查,督促其对存栏动物按照程序化免疫。二是根据《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发放“告知书”,告知规模养殖场(小区)应履行的免疫、监测、消毒、无害化处理、疫情报告、投入品使用、出栏报检等权利和义务。三是根据《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填写“承诺书”,要求规模养殖场(小区)对动物防疫条件、免疫、监测、消毒、无害化处理、疫情报告、投入品使用、出栏报检等做出承诺。
二、进一步强化对散养户的免疫
(一)组织形式 1、村级防疫员包村。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仍采用“一个村级防疫员包一个村,逐户进行集中免疫”的免疫工作机制。 2、组建临时免疫小分队。在平原农区,由乡政府或基层防疫监督分站根据辖区内动物饲养量、养殖方式、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实际情况,组织业务素质和操作水平较高的村级防疫员组建临时免疫小分队,按计划逐村逐户进行散养畜禽的强制免疫注射;免疫工作结束后进行考核验收,并根据考核验收结果,分别发放工作经费。例如:有的县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多劳多得、自愿组合的原则,合理整合队伍,组建防疫小分队,分片包村,分别确定日程,逐村逐户免疫。各乡镇实行党政成员包片、一般干部包村责任制,驻村指导员对分管的村负总责,分站人员分片包村,监督免疫注射,免疫完成后由分站对档案和免疫证进行验收,驻村指导员向主管镇长和镇长报告完成情况。通过检查验收和血清样品抗体检测,工作到位的予以发放补助经费。 3、组建专业防疫小分队。有的地区本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规范工作的原则,积极探索防疫队伍管理的新模式,建立专业防疫小分队,承担着辖区村全年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等工作,按照常年免疫、月月补针的防疫模式开展日常工作;最后根据考核验收结果,分别发放工作经费。例如:有的县以乡镇动物防疫站为主,组建专业防疫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5名~7名具有畜牧兽医知识的人员组成,承担着辖区内部分行政村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等工作。各分站因地制宜的制定防疫分队管理、考核等相关制度,按照常年免疫、月月补针的防疫模式开展日常工作。通常每个小分队又分成2~3个组,每个组2人~3人,每个组内每个人又分工明确,分别负责免疫、耳标佩戴、免疫档案填写等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春防期间全省共组建免疫小分队4580余个,不但确保了免疫密度,而且确保了免疫质量。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2年11月刊,可从知网下载或向本刊订阅。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1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