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宝珍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猪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散养或家庭养猪。而在规模化猪场中,母猪子宫内膜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繁殖障碍疾病,发病率高达30%~40%,是困扰猪场生产者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病可对母猪发情和受胎产生影响,若未及时治疗患猪,将转为隐性或慢性感染,加大母猪淘汰率,给规模猪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母猪子宫黏膜表层或深层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入,引发子宫黏膜的黏液性和脓性炎症而致病。经国内外研究表明,本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在不规范使用消毒药与抗生素时,病原菌往往会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以致本病病因复杂,发病率居高不下。
1.1 病原菌感染
通过对当地诸多猪场的调查发现母猪分娩时,产道极易受损、产后虚弱,抵抗力差,受到诸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脓棒状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氏菌、假单胞菌和诸如毛霉菌、放线菌、念球菌等病原性真菌的感染。
1.2生产管理过程中饲养条件差,操作不合理
饲养管理不当,圈舍不卫生,场地消毒不严,特别是产后母猪处于被细菌污染的圈舍活动,可导致外源性感染;饲料质量差、青粗饲料搭配不当,饲料配比中油饼比例高或饲喂霉变饲料等,降低了母猪免疫力,易感染致病菌引发本病;母猪人工授精时,操作器械及人员手臂消毒不严或输精频率高造成机械损伤和感染;母猪分娩难产时,人工助产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损伤产道引起感染;胎衣不下、恶露滞留及死胎未排出发生腐烂,阴道脱、子宫脱导致母猪产道受损引发子宫内膜炎。
1.3公母猪因素
公猪精液内有炎性分泌物或配制稀释液过程中污染病原菌,经交配或授精感染母猪引发子宫内膜炎;母猪患有滴虫病、布氏杆菌病、病毒性腹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乙型脑炎、结核病、伪狂犬病及猪瘟等疾病时易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此外,母猪长期缺乏运动,特别是母猪受到高温热应激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导致抵抗力下降,引发子宫内膜炎。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子宫内膜炎
常见于母猪产后或流产后,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拱背、努责,鼻盘干燥,排尿频繁,有絮状灰白色或灰黄色脓性分泌物从阴门排出,个别病例夹有胎衣碎片。
2.2 慢性子宫内膜炎
患猪精神或食欲正常,但发情周期不正常或不发情,有稀薄不透明的黄褐色或灰色脓液流出,阴门和尾根等部多粘有排出物,少数母猪发情周期虽正常,往往是屡配不孕或产死胎;母猪泌乳量少或无乳,乳质量差,造成哺乳仔猪腹泻,发育不良。
2.3隐性子宫内膜炎
患猪发情周期无规律,屡配不孕,对子宫进行冲洗时有稀薄略浑浊的液体流出。一般无显著的全身症状。
3 综合防治
3.1 预防措施
3.1.1 注重科学饲养管理 猪舍应加强通风保暖、干燥清洁,使猪只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发育;母猪日粮全价,在其不同时期和阶段(空怀、妊娠及哺乳)确保青粗料比例适当、合理搭配饲料,并供给洁净充足的饮水,适当加强母猪运动,提高免疫力。同时选择品质优良的公母猪,及时淘汰精液品质差和老弱病残母猪;人工授精由经验丰富、技术良好的兽医进行操作,加强猪场人员卫生规范培训,培养无菌操作意识。
3.1.2建立健全有效可行的消毒制度 定期对圈舍清扫冲洗,圈舍内可采用诸如杀特灵、百毒杀或高锰酸钾进行高压喷洒消毒;圈舍外可选用过氧乙酸或氢氧化钠进行喷洒消毒;配种前,人工授精器具及母猪阴部应采用高锰酸钾溶液严格消毒,最好使用一次性输精管;母猪产前应用肥皂水清洗乳房、阴部及臀部等,再采用0.1%来苏儿彻底消毒;接产和助产时,兽医手臂和助产器械要严格消毒。
3.1.3 加强药物保健,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母猪产前2周可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对体质差的妊娠母猪于产前、后1个月内,饲料中添加适量抗贫血药,1次/周。同时,应根据当地或本场母猪易出现的疾病疫情,科学制定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注射预防本病。
3.2 治疗措施
3.2.1 对产后急性病例 应首先采用0.2%百菌消溶液500~1 000mL对子宫进行冲洗后,清除子宫内的炎性分泌物,再向子宫内注入80万U青霉素。
3.2.2 对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例 可在高压灭菌的植物油20 mL中混入链霉素100万U、青霉素100万~320万U,注入子宫内,同时为促使炎性分泌物的排出,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20~40IU。
4 小结
母猪子宫内膜炎病因复杂,加强本病的综合防治需充分认识本病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总而言之,本病重在预防,从科学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免疫接种及预防性用药等方面进行预防;对本病治疗,采用子宫冲洗和宫内投药均有一定效果,但需要注意全身性感染应配合注射药物,且本病往往会有原发或继发性感染,为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清楚引起感染的细菌特性,采用敏感药物治疗,从而确保疗效。
原创文章,作者:双鱼女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