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药物防治研究进展

摘 要: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寄生虫病之一。长期以来,鸡球虫病主要依靠抗生素类、化学合成药类和中草药等药物进行防治,由于球虫极易产生耐药性,给药物防治带来了困难。文章从鸡球虫生物学特性、防治鸡球虫病的药物及鸡球虫病的药物防治方法等方面做一综述。[O_U user_role=”Administrator,Author,Contributor,Editor,Subscriber,Customer,Shop Manager” blocked_meassage=”请登录后继续浏览“]

鸡球虫病(Chicken coccidiosis)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一种或多种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原虫病口。该病对养鸡业危害极大,其发病率达8O%-100%,病死率达2O%-3O.96%,严重时病死率高达8O%,全世界因球虫病所造成的损失每年约2O亿英镑。在养鸡生产中,几乎所有雏鸡饲料中都必须加入抗球虫药物,我国每年投入预防本病的药物费用平均为每只鸡0.2元~0.3元,每年用于防治鸡球虫病的药费达数亿元人民币,占鸡病全部防治费用的近1/3[1]

一、鸡球虫生物学特性

鸡球虫种类繁多,已报道的约有l4种,但为世界公认的只有7种,我国已发现7种[2]。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有较强致病性,堆型艾美耳球(E.acervulina)、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布氏艾美耳球虫(E brunetti)等具有中等致病性。每种鸡球虫寄生部位、生活史也不尽相同。自然感染鸡球虫的病例多是几个虫种的混合感染,与单种感染比较,其致病性更强,危害性更大。球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包括孢子生殖、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3个发育阶段。孢子生殖阶段在外界环境中完成;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阶段在宿主体内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又存在细胞内和细胞外两个过程。鸡球虫经过3个发育阶段形成一个循环圈。球虫的生活史为直接发育型,单宿主寄生,鸡是鸡球虫的惟一宿主。鸡通过饲料和饮水摄食孢子化卵囊,在肠腔内释放出子孢子,进入上皮细胞进行繁殖,形成新的卵囊。经过一个潜隐期之后,宿主上皮细胞破溃,卵囊随粪便脱落到环境中进行孢子生殖,然后感染新的宿主。

二、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  目前,南方和北方地区的集约化养鸡场普遍采取控温控湿的措施以及大棚密闭饲养肉鸡.温度和湿度较适宜球虫的发育,使球虫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北方地区蛋鸡的球虫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6-9月发病率最高[3]

慢性病例增多  临床症状不明显由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等引起的以血便为典型症状的球虫病,比较容易引起养殖业主的注意,从而能够及时治疗。然而,当鸡群感染了致病力较差的种属或轻微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球虫病时,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忽视,但慢性球虫可破坏鸡肠道黏膜细胞,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雏鸡和育成鸡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缓慢,蛋鸡产蛋率上升缓慢或达不到产蛋高峰。由于慢性球虫病不宜被发现,因此造成了对生产性能的长期影响,从经济效益上讲,慢性球虫所造成的损失要比鸡群爆发球虫还要严重[4]

耐药性严重,药物防治失败的病例屡屡发生  目前各地分离的球虫均表现出对各类抗球虫药物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大部分的虫株表现为多重抗药性和交叉抗药性,使药物防治效果下降、防治失败或效果不佳,引起临床或亚临床球虫病屡屡发生;球虫耐药性的日趋严重是导致药物防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防治鸡球虫病的药物

回顾历史,在1939年以前,尚无防治球虫病的有效药物,自1939年Levine PP偶然发现磺胺类药物具有抗球虫作用,Grumbles LC首先用磺胺类药物防治鸡球虫病以来,化学疗法便用于鸡球虫病的防治,并逐渐成为控制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养鸡业的发展,抗球虫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5]

1、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

早在2O世纪5O年代就发现了聚醚类抗生素。该类抗生素具有促进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能力,但其抗球虫活性直到被分离出来,并确定了它的特性后才被人们所认识。该类抗生素中,莫能菌素、拉沙菌素和盐霉素很快被广泛应用于养鸡业。至2O世纪7O年代,聚醚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球虫病药物的支柱,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随着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的广泛应用,球虫也缓慢地、不显著地减弱离子载体的效力,近几年发现有些虫株对离子载体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

2、化学合成药物

化学合成药一直是用于养鸡生产的主要抗球虫药物。第一个作为连续(预防)给药的抗球虫药为磺胺喹嚼啉(Grumbles等,1948)。目前,用于养鸡生产的化学合成抗球虫药主要有氯羟吡啶、二硝托胺、氨丙啉、尼卡巴嗪、常山酮、地克珠利、托曲珠利、磺胺喹嗯啉和乙氧酰胺苯甲酯等。实践证明,各种化学合成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引起球虫的耐药性,甚至产生耐药虫株,有时还可对该药的同类其他药物也产生耐药性。因此,必须合理使用各种化学合成药。

3、中草药

利用中草药来防治鸡球虫病是解决耐药性的一条好的途径。中药可直接杀死虫体或抑制虫体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缓解临床症状。同时提高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尤其是T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可以明显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中草药以其长时间应用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并且有促进生长等优点,有望成为解决球虫耐药性的一大突破口[6]

四、鸡球虫病的药物防治方法

1、药物预防

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抑制和驱杀球虫,以预防鸡球虫病的暴发和流行。养鸡生产中通常选择那些抗球虫谱广、性质稳定,能够提高饲料报酬、促进鸡的生长发育,组织中残留量少的药物。如西药氨丙琳、地克珠利、盐霉素、马杜霉素等。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易导致球虫耐药性的产生,定期更换药种类是提高药效、避免耐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定期换药主要有穿梭用药和轮换用药两种,但要注意变换的抗球虫药不能属于同一类型的药物,以免产生交叉耐药性。中草药添加在饲料中对预防鸡球虫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2、药物治疗

在鸡群出现球虫病症状初期,可在饲料中添加磺胺喹嚼啉、磺胺氯吡嗪、托曲珠利等抗球虫药物,以抑制和杀灭球虫;如鸡群血便严重时,除应用上述抗球虫药物外,还应添加维生素K进行止血并配合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抗菌消炎。应用磺胺类抗球虫药时,会抑制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的微生物,引起机体维生素B和维生素K的缺乏,故应及时添加维生素,同时还应注意配合应用碳酸氢钠或肾脏解毒药等,以减轻药物对鸡肾脏的副作用。再者用药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以防因用量不当而引起中毒[7]

五、展望

鸡球虫从开始发现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由于鸡球虫病对养鸡业的危害十分严重,人们对鸡球虫病及其药物防治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8]。但是,迄今为止,虽然人们研制和开

发了多种抗球虫药物控制鸡球虫病的发生,但是该病的危害仍相当严重。药物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仍然是防治鸡球虫病的主要武器。药物开发除不断挖掘新药外,需不断地改变剂型、发挥老药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进行抗球虫药与饲料中其他药物、添加剂的配合使用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明.兽医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williams R B.A compartmentallsed model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cost of coccidiosis to the world’s chicken production industry[J].Int J Parasitol,1999,29:1209-1229.

[3]孔爱云,庞传文.鸡球虫病及抗球虫药物的临床应用[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5,(1):22-23.

[4]Levine P P.The effect of sulfanilamide on the course of experi-mental avian coccidiosis[J].Crnell Vet,1 939,29:309-320.

[5]Laurent F,Mancassola R,Lacroix S,et a1.Analysis of chicken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to Eimeria tenella and Eimeria maxima infection by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J].Infection and Immuity,2001,69(4);2527-2534.

[6]彼得L朗.球虫生物学[M].蒋金书,刘钟灵,等,译.广西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索勋,李国清.鸡球虫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8]孔爱云,林国亭,解爱英,等.鸡球虫病及抗球虫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兽药杂志,2005,39(2)38-40.

(作者:邹赐玺,李曼,梁小军)[/O_U]

原创文章,作者:郭 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31198

(0)
上一篇 2013年11月6日
下一篇 2013年11月6日

相关推荐

  • 应用蛋白芯片检测兽药残留

    目前全社会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包括抗生素、动物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其种类及形态变化频繁,因此,为了实时或动态跟踪市场兽药种类及国家对兽药监控形势的变化,有必要提高常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笔者指出,兽药残留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具有并行化、微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大量样本多指标污染物的筛查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而且所用提取试剂均为该公司试剂盒…

    科研 2007年12月14日
  • 越南进行自制禽流感疫苗首次人体测试

    据越南媒体25日报道,越南日前首次将自行研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志愿者身上进行了测试,目前志愿者情况正常。据报道,进行测试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疫苗是由越南中央流行病卫生研究院研制的。首批10名志愿者就是该院的工作人员。这些人于本月初接种疫苗,目前健康状况良好。预计这些疫苗还将于4月在更多人身上进行测试。今年初,越南再次暴发禽流感疫情,迄今已有5人死于禽流感。自2…

    科研 2008年3月27日
  •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首个拓展区在荣昌挂牌

    25日,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荣昌拓展区正式挂牌。 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我市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根据《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扩展区为涪陵太极工业园、荣昌工业园、万州工业园,25日挂牌的荣昌拓展区为三个拓展区中第一个挂牌的。 荣昌县具有悠久的畜牧养殖 传统,是全国三大、世界八大优良地方种猪———荣昌猪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是我市规划的四川白鹅品…

    科研 2008年4月29日
  • 我校多项科技成果入选农业部2008年“农业主推技术”

    农业部今天发布了第三批2008年“农业主推技术”,以我校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的中小规模养猪场传染病控制技术、青贮饲料生产技术、禽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名列其中。至此,已有9项以我校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的成果列入农业部2008年“农业主推技术”予以推介发布。 为贯彻落实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作,引导广大农民选择…

    科研 2008年5月22日
  • 美用老鼠细胞培植出人造肝脏器官移植5年内或实现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5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在实验室利用老鼠细胞以人工方式培植出了肝脏,这标志着“订做器官”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如该技术进展顺利,未来5年内或将用于人体肝移植。然而也有学者审慎地表示,这项科技仍有不少障碍有待克服。该实验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完成,他们先去掉老鼠肝脏上的细胞,剩下一个“支架”,然后将2亿个健康的肝细胞…

    科研 2010年6月17日
  • 汕头大学等《Science》文章提醒H1N1变异危险性

    来自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汕头大学医学院,新加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从2009年开始的大流行性的H1N1流感病毒在过去的一年半中在猪的体内进行了基因的重组,这提醒大众要在新病毒产生并感染到人身上前加紧检测猪畜疾病。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香港大学,以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的管轶教授,其在SARS爆发期间是最先提出果子狸是传播SARS冠状…

    科研 2010年6月21日
  • 美科学家成功培育出转基因“蜘蛛山羊”

    由美国怀俄明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兰迪·路易斯(RandyLewis)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的结合方式——即将蜘蛛织蜘蛛丝的基因与山羊基因相结合,从而产生出转基因山羊。也许,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中的内容。但它却是真实存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提供给人们很多实际性的用途。众所周知,蜘蛛网有很强的弹性和韧度,而且还可从仿造韧带和肌腱到制作防弹衣…

    科研 2010年7月1日
  • 日称利用万能细胞治愈瘫痪老鼠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冈野荣之、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等研究人员在6日的《美国科学院学报》网络版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成功使用「万能细胞」(iPS细胞)帮助脊髓受损的老鼠恢复了行走能力。这些iPS细胞经事先检验,确认安全性较高,不易引发肿瘤。iPS细胞虽然可转化为各种细胞,但此前一直被指存在引发肿瘤的危险。此番通过事先检验区分出了安全的细胞并证实可应用…

    科研 2010年7月13日
  • 克隆动物制药前程远大

    动物克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面对该领域的迅速发展,有科学家表示,人们研制克隆动物(包括对转基因动物的克隆)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农业,但是,用其来研发药物可能才是克隆动物的“远大前程”。比如,从克隆奶牛和奶羊的奶中提取蛋白质可用来制成药品,这种使用克隆动物的制药方式有望大大降低成本。 不过,也有很多专家对此表示质疑,他们害怕逃脱人类掌控的克隆动物会污染物种,呼吁…

    科研 2010年8月30日
  • 来自青蛙的抗生素挑战多种耐药菌

    超级细菌(MRSA)出现了,人们开始怀疑抗生素时代是否即将终结。但来自青蛙的强力新型抗生素的发现却明确昭示了人类和细菌的缠斗尚远未结束。据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27日(北京时间)报道,阿联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在青蛙皮肤中提取了100种新型抗生素,其中有些抗生素甚至能抵抗臭名昭著的超级细菌和“伊拉克细菌”。 超级细菌是耐甲基西林金黄色葡萄糖球菌,能在医院病人中…

    科研 2010年8月3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