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动物制药前程远大

动物克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面对该领域的迅速发展,有科学家表示,人们研制克隆动物(包括对转基因动物的克隆)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农业,但是,用其来研发药物可能才是克隆动物的“远大前程”。比如,从克隆奶牛和奶羊的奶中提取蛋白质可用来制成药品,这种使用克隆动物的制药方式有望大大降低成本。

不过,也有很多专家对此表示质疑,他们害怕逃脱人类掌控的克隆动物会污染物种,呼吁政府加强对其监管。
转基因动物制药小试牛刀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使用克隆动物制药的例子很多,比如,从克隆奶羊或奶牛的奶和血液中可提取蛋白质和抗生素;克隆鸡可产下用于制药的鸡蛋;克隆猪可用来培育人类器官等等。科学家表示,通过克隆技术,制造出这些动物完美的复制品能够加速制药过程并且降低制药成本。
比如,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生物技术公司Infigen公司使用核转移技术,培育出一种进行了基因改造的小猪,这种猪可用于研究异种基因移植(或称异种移植,是使用动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治疗人类的不治之症)。
该公司也制造出了一群经过了基因改造的奶牛,公司希望能从这些奶牛的奶和血液中提取出蛋白质来治疗血友病。但是,该公司由于缺乏资金,已被迫于2004年关门。该公司前总裁迈克尔·毕晓普解释说:“那时,我们正在进行新的研究尝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过程并不如现在这般完善,投资者们都采取观望态度,使我们的发展举步维艰。”
无独有偶,2006年,麻省GTC生物制药公司的科学家首次利用从基因改造的母羊中抽取的乳汁研制出抗凝血的药物——ATryn。该药是全球第一种通过山羊奶制造的蛋白质药物,方法是改造山羊的基因,令它们的乳汁蕴含丰富的抗凝血蛋白。GTC的技术研发副总裁扬·艾克兰德称,150头奶羊生产出的药品足以满足成千上万人的需求。
FDA的专家认为,这种由羊奶制成的抗凝血药物医疗成效显著,而且非常安全。2009年2月,FDA首次批准由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药物ATryn上市。该药物也已经在欧洲批准发售。
该药物的上市可以推动科学家研制出其他经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来制药,改变目前需要通过化学物质来制药的现状。科学家乐观地预计,在未来数年内,就有望研制出采用同样方法制造的药物,造福罹患血友病和其他疾病的患者。
艾克兰德同时也表示,当然,不使用克隆技术也可以,条条道路通罗马,只不过,克隆技术的结果更有保障,而且制药成本低、效率高。
2009年,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也列举了几个处于研发中的通过转基因动物技术生产的药物,比如,荷兰Pharming制药公司利用转基因兔的乳汁生产的重组人类C1抑制蛋白药物Rhucin(用于治疗某种遗传性蛋白质缺陷症),已于2009年向欧洲药品管理局申请上市许可证,最终的审查有望于2010年第三季度获准通过;而另一家公司也在研制由转基因山羊表达、用于治疗神经毒气中毒的药物。
动物物种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很多人对克隆动物制药这种方式深表欢迎。他们认为,这种药物生产手段可以稳定地为人类供应某些重要或稀缺药物,而且,其生产方式更加环保、经济,不需要砸巨资设立庞大的工厂,还可以减少各种环境污染等问题。
也有很多人对克隆动物心存疑窦、敬而远之。他们表示,如果某些转基因克隆动物逃脱人类的控制,同天然的动物进行交配,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污染该物种等。
非政府组织食品安全中心的律师乔治·吉姆布瑞表示:“我们从转基因农作物中学到的经验是,自然界拥有其独特的繁殖方式,人为地改变或者破坏这种方式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他还说:“我所担心的是,一旦我们制造出了这些转基因动物,我们能否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让其逃脱人类的监控并通过食物链影响环境和公众健康?”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动物学教授马克·库克表示:“作为科学家,我们能够制造出安全的克隆动物。但是,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加强对于克隆动物制药的管理。一种新药要想获得FDA的批准可能需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并且耗资几十亿美元,这让很多生物制药公司不堪重负。”
非政府组织遗传和社会研究中心的皮特·香克斯表示,转基因技术也会引发人类残忍对待动物的问题,该组织鼓励人们负责任地使用转基因技术。
去年,新西兰一家国有公司制造出了4头转基因小牛,该公司计划使用这些小牛制造治疗不孕不育的荷尔蒙,刚开始,一切进行得很顺利,有3头转基因小牛发育出了巨大的卵巢,然而,6个月后,其中两头意外死亡。
香克斯还表示:“人们对这种失败的反应众说纷纭。但是,很多科学家对此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这种动物的死亡并非什么大事,只是人类学习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已。我们应该留意这种反应,并对科学家这种漠然的态度保持警惕。”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2086

(0)
上一篇 2010年8月30日 下午1:27
下一篇 2010年8月30日 下午12:43

相关推荐

  • 人体皮肤可直接转换成血液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8日(北京时间)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宣称,他们绕过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这一中间环节,直接将成人皮肤细胞变为血液细胞,新方法对于理解细胞分化及再生医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11月7日的《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干细胞和癌症研究所主任米克·哈蒂亚领导的研究小组表示,临床试验可能于2012年展开,新…

    科研 2010年11月11日
  • 越南进行自制禽流感疫苗首次人体测试

    据越南媒体25日报道,越南日前首次将自行研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志愿者身上进行了测试,目前志愿者情况正常。据报道,进行测试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疫苗是由越南中央流行病卫生研究院研制的。首批10名志愿者就是该院的工作人员。这些人于本月初接种疫苗,目前健康状况良好。预计这些疫苗还将于4月在更多人身上进行测试。今年初,越南再次暴发禽流感疫情,迄今已有5人死于禽流感。自2…

    科研 2008年3月27日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制备方法及应用”喜获中国专利金奖

    2011年11月8日,第十三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明专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制备方法及应用”喜获本届中国专利金奖,这是继2001年“马传染性贫血驴白细胞弱毒株及其培育方法”获得第七届中国专利金奖后我国畜牧兽医领域获得的第二个中国专利金奖项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世界知识产权…

    科研 2011年11月17日
  • 重要报告!陈化兰院士组报道家禽疫苗免疫有效阻断H7N9病毒的流行和对人的感染

    Credit to Hualan Chen’s lab 2013年出现的H7N9病毒在鸡体内复制并在鸡群传播,但并不引起鸡发病,被称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些病毒感染人后,可在人体复制过程中获得关键的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从而引起人发病和死亡。H7N9流感病毒自2013年在中国出现后,目前已引起5波人的疫情,共致1567人感染(统计时间段为20…

    2018年9月28日
  • 日本用小鼠胚胎干细胞高效培育小脑神经细胞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9月13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所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有选择性地分化成小脑神经细胞,且实现了较高的分化效率。 公报说,小脑皮质中层内的浦肯雅细胞是掌管精确运动和学习的主要神经细胞,在医学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往诱导胚胎干细胞有选择性地分化成浦肯雅细胞的方法效率低下,只有约0.5%的胚胎干细胞最终能分化成浦肯雅细胞。 理化学研究所发…

    科研 2010年9月15日
  • 中国首个“山羊研发中心”在江苏海门落成

    12月16日,中国首个“山羊研发中心”在江苏海门落成。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开设了育种、繁殖、营养、疾病控制、设施等实验室,规划占地面积830亩。国家肉羊体系办主任荣威恒介绍说,海门山羊研发中心由南京农业大学和海门市政府联合组建,是中国首个“山羊研发中心”。该中心规划占地面积830亩。目前已建成拥有国内一流设施的标准羊舍,可饲养山羊1万头。中心开设了育种实验室、繁…

    科研 2011年12月28日
  • 吕纯操:中国科学院关注饲料版块

    “为了国家三大战略,为了河南的需求,目前中国科学院共有53个研究所,302个项目落地河南,其中农业在22个县实施高产高效,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装备、饲料和生物肥料等将是下一步重点关注项目。”——11月中旬,亚太兴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红旗渠高峰论坛”现场,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科学院郑州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吕纯操先生在接受中国饲料行业…

    2014年12月9日
  • 华农快大猪营养研究中心正式签约成立

    2011年1月7日上午,华农快大猪营养研究中心在华农动物科学院楼正式成立,出席签约挂牌仪式的有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处刘零副处长、动科院党委辛其兴书记、张永亮院长、杨琳教授、王修启教授等营养系老师以及快大公司的卢保军总经理、赵凯平副总经理、罗世华副总经理、龚晓琳综合部经理等。 签约仪式在杨琳教授的主持下开幕,首先由王修启老师介绍中心成立的背景资料和成立过程,接着快…

    科研 2011年1月26日
  • 中国首次实施江豚“软释放”

    4月23日,科研人员在为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暂养池内的江豚体检。当日上午,在石首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两只江豚被从人工饲养网箱搬到天然围网内。这种江豚“软释放”模式在我国尚属首次,意在逐步恢复其野外生存能力,最终回归大自然。这次“软释放”的两头江豚为雄性,长约1.2米,名字为“阿宝”和“洲洲”,分别经人工饲养7年和3年。经“软释放”的江豚需要在几个月中学会自己捕…

    科研 2011年4月25日
  • 重组鸡α-干扰素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治疗试验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呈尖峰死亡,可导致鸡群淘汰率增加,增重下降,并发或继发多种其他疾病。由于免疫程序不当或其他原因引起免疫失败,或者一些强毒、超强毒感染,造成了本病的流行[1]。传统治疗通常采用病鸡群注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但往往存在质量难以保证及容易复发的情况,而…

    科研 2013年6月9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