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禽病的流行特点及分析

近年来禽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新病不断出现、旧病不断发展的现象日益突出,给养殖业主和兽医工作者诊疗禽病带来了诸多不便,2010年禽病发展特点总结如下:
一、免疫抑制性病频发,低日龄化趋势严重
免疫抑制性病发病频繁,已成为基层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鸡传染性贫血病、鸡腺胃炎、禽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鸡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鸡呼肠孤病、禽流感以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等。2010年基层免疫抑制病呈上升趋势,且呈低日龄化趋势发展,鸡腺胃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有3日龄就发生的鸡群,这严重影响了鸡群后期的生长和生产。法氏囊是免疫器官,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它疫苗的免疫,15~25日龄是隐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高发期。从生理上讲,28日龄的鸡,法氏囊大小应该与脾脏等同,如果30日龄的鸡法氏囊小于脾脏,说明此前已经发生过传染性法氏囊病(隐性发病),而新城疫的二次防疫就在这个时期,故常造成新城疫二免效果差或无效。传染性法氏囊发病越早,免疫抑制就越严重,特别是21日龄前发病,会导致永久的免疫抑制,这就是30日龄左右易发生新城疫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疫抑制性疾病除了本身死亡或生长不良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外,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其它传染病的发生,如导致免疫失败或其它传染病的致病性增强。因此,控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是减少或消灭其它疾病发生的首要措施。
二、病毒病仍将是禽病的主要威胁之一
禽病毒性疾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仍将是禽病的主要威胁之一,用疫苗控制仍避免不了发病,而且毒株变异和变强的可能性随时在发生,不时有新城疫、法氏囊、禽流感毒株变异、变强的报道出现。如由于外界野毒感染或垂直传播致使3日龄鸡只发生禽流感疫情的报道,也有鸡群3日龄发生腺胃炎、法氏囊炎的,给疫病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虽然经过治疗最终控制了疫情发展,但最终仍将形成恶性循环,使得疾病越闹越严重,以致出现一些地区禽群一夜全军覆没的情况,这都是之前结下的因,养殖环境的恶化、疫苗的不正确使用、消毒观念不强、滥用药物等都是诱因。在基层非规模化养殖场25日龄以后的肉鸡如有发病,约有80%以上有病毒感染,并且是主要的根源性疾病,所以要求兽医工作者们在诊断本阶段的鸡病时一定要带着研究病毒病的思想,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并且防制该类型禽病,要遵循防制病毒性疾病为主,治疗细菌或支原体为辅的用药原则。因为病毒已经对机体造成了严重危害,使免疫力严重低下,病菌会趁机侵入,所以治疗时比较困难,如果把病毒性疾病彻底治愈,那么细菌性疾病治疗起来就会轻松得多。
三、禽病混合感染现象极其普遍
2010年,禽病仍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尤其以肉仔鸡表现突出,在未来,这种现象还将极其普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切忌在剖检时看到典型症状就马上诊断疾病,而要结合发病日龄、群体、外因等全面系统考虑,避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由于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常和其它传染病并发和继发感染,如果分不清原发性疾病,就不会有好的治疗效果,例如新城疫、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病的混合感染,万病从口入,机体上呼吸道黏膜被破坏,病菌乘机进入机体,给继发大肠杆菌创造了条件,而新城疫的感染又造成了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间久了还会继发其他疾病,如法氏囊病等。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支原体病发生超过6天就会造成大肠杆菌的继发,针对这个情况,防止继发感染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发生支原体时,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预防性投药。
治疗混合感染疾病必须统筹考虑,细心分析判断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继发或并发感染,不可顾此失彼,用药时必须综合考虑,不仅要遵循中西结合的原则,必要时还要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度敏感的药物,并注意通肾护肾、保肝利胆,适当时候还需要考虑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才能达到治愈目的。
四、禽病发展趋于复杂化,“旧病换新颜”,典型化向非典型化转化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1年1月刊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598

(0)
EditorDEditorD订阅者
上一篇 2011年1月18日
下一篇 2011年1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