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推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关于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指导意见》,进一步掌握本县当前母猪生产现状,及时发现问题,笔者参与了本县畜牧食品局开展的2011年生猪生产性能调研活动。以下就调研情况作如下介绍。
1 基本情况
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与30多个中小规模养殖场(户)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就母猪生产性能等情况进行交流,完成有效生猪生产性能调查表30份,收集到当前本县母猪生产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被调查的30个养殖场平均启用年限为3.27年,其中启用年限小于2年的有7个,启用年限2至5年的有19个,启用5年以上的养殖场有4个。与交通干线平均距离为0.86km,其中与干线距离小于0.2km的有11个养殖场。与中心场镇平均距离为0.82km,其中距离小于0.2km的有12个养殖场。与邻近猪场平均距离为2.70km,距离小于1km的有6个。其中25个养殖场居民生活区、办公区与养殖生产区是分开布置的,这25个场有8个场采用一点式饲养,另外17个场采用的两点式或三点式饲养模式。30个养殖场中有5个养猪场未畜养种公猪,30个场平均畜养种公猪头数为1.77头/场,平均种母猪(含后备母猪)70.23头/场,平均能繁母猪47头/场。存栏品种主要为三元杂交生猪,其中5个养猪场畜养内三元生猪,3个场畜养内二杂、太湖等地方品种生猪,其余场均畜养外三元良种生猪。仅畜养内二杂的养猪场采用完全自繁方式更新母猪,有9个场采用外购(引)加自繁方式更新母猪,其余20个场完全采用外引方式更新母猪。30个养猪场主要以自繁方式更新仔猪,仅6个场少量外购仔猪饲养。 从调查的中小规模养猪场的基本情况可见,2007年以来新启用的养猪场是目前中小规模养猪场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2年以上的规模化生猪养殖,这些猪场的养殖户已具备了相当丰富的养殖经验,这为全县推行科学养殖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养殖场区的布置来看,则还有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有待合理规划。这一现状与传统散户养殖有很大关系,即传统散户养殖多是采用居民区附近就近建造养殖场(圈舍)饲养畜禽的方式进行的,后来扩大养殖规模也是在原圈舍基础上增加,调查中发现,有的养殖户甚至食、住、饲料加工都在圈舍中进行。这样扩大养殖规模的方式,一方面限制了养殖规模的再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这种养殖方式会给健康养殖、环境卫生、人口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从猪群构成来看,调查所得数据显示每头种公猪承担了26.55头能繁母猪的配种任务,如果算上后备母猪的数量,那么每头中公猪则承担着39.68头母猪的配种任务。而规模化猪场中为了便于管理,常常是大批母猪同期配种,在目前绝大多数猪场仍采用种猪直接交配方式配种的背景下,种公猪的配种任务十分繁重,从遗传的角度和直接经济效益方面来讲都是不利的。调查中,顾县某养殖场的负责人提到,采用自家畜养种公猪配种时,受胎率、窝产活仔数都严重偏低,仔猪易发病死亡等,后来改用人工授精方式配种后,母猪生产性能恢复到平均水平。加之自然交配方式存在的大量弊端,开展人工授精已成为规模化养殖的必行之路。另外,调查中90%养猪场都选择饲养三元杂交猪,选择饲养地方品种和特种猪的养殖场多是看中了生猪的耐粗饲或高经济效益的特点。总体而言本县良种生猪养殖的推广成效显著,良种养殖的大环境已形成。
2 影响母猪生产水平的因素调查及分析
母猪的生产水平(繁殖性能)由很多方面构成,如:有效乳头数、生殖器发育情况、繁殖周期、配种率、产后发情、窝产活仔数、窝重、泌乳力、母性等。常用的评价母猪繁殖性能的指标有窝产活仔数、繁殖周期、使用年限等。影响母猪生产水平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概括成以下五个方面:品种因素、配种因素、饲料因素、疫病因素、饲养环境因素。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2年6月刊,可从知网下载或向本刊订阅。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