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渗出性皮炎,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哺乳猪和刚断奶仔猪的急性传染病,常以全身油脂样渗出皮炎为特征,并可导致脱水和死亡。本病多为散发,也可引起流行性发作,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高温高湿的夏季发病高于其他季节。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传染,母体皮肤上的病菌是主要传染源。在环境和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以及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葡萄球菌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入侵机体诱发本病。该病发病率在10%~90%之间,严重病例死亡率高达90%,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会给养殖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本文从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和防治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小规模猪场有效预防仔猪渗出性皮炎提供参考。
1 临床症状
本病1~4周龄最易感,最早可见于2日龄仔猪。临床症状先是从眼睛周围和头部面颊皮肤出现炎症和红斑开始,皮肤排出物增多,肤色呈红或铜色。在腋下和肋部出现薄的、灰棕色片状渗出物,经3~5天扩散到全身各处,其颜色很快变暗并富含脂质。因组织液粘上灰尘、皮屑和污垢凝固成龟背样痂块,呈灰色或黑色,同时伴有难闻的腥臭味。触摸患处皮肤温度增高,被毛粗乱,渗出物直接连到睫毛上,并可出现口腔溃疡,蹄球部的角质脱落。
2 诊断
通常依据临床症状即可做出诊断,食欲不振和脱水也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但应注意易与该病混淆的其他皮肤病区别。猪痘由痘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仅是局部损伤,不是由创伤感染,不发痒,也无油性渗出物,很少致死;疥螨会出现瘙痒,皮肤脱毛、结痂、增厚,发生皱褶或龟裂,但结痂后无渗出物、无臭味,死亡率低,另外可以找到螨虫;癣为扩散性的表层病变,可分离到真菌;玫瑰糠疹呈环状扩散,不致死,病变部不含脂质;缺锌症断奶猪常以表皮增厚、皮肤龟裂及对称性干燥病变为特征,死亡率亦低;湿疹多发于断奶后保育猪,无传染性,有奇痒,无腹泻,很少致死。慢性湿疹,皮肤肥厚,形成皱褶,最终发生象皮病;圆环病毒所致皮疹,病猪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呈现红色、紫红色中央为黑点的斑块或斑点,大小不,无渗出物。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和细菌学的方法加以确诊。
3 防治
本病无特效疗法,应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要采用饲养管理与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 3.1 预防 3.1.1加强卫生和消毒管理:认真做好分娩舍和产床的清洁卫生,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场消毒,杀灭病原。母猪产前应严格消毒、驱虫,产后保持乳房和外阴清洁,舍内和产床干燥,仔猪皮毛要干燥清洁。仔猪断脐、剪齿、断尾、去势时,器械应清洗消毒。 3.1.2加强设备维护:保证产床、栏柱无尖锐之物,以防损伤仔猪皮肤。 3.1.3加强饲养管理:饲养密度合理,强化通风换气,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定期给猪群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食盐等,减少应激,防止仔猪打斗咬伤。 3.1.4合理应用药物保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预防仔猪葡萄球菌的感染。定期投放驱虫药,防止患疥螨等体外寄生虫造成皮肤破损。 3.2 治疗 发现后立即隔离,全场消毒。疾病及早治疗效果最好,严重感染时可能没有效果。全身性治疗可减轻皮肤病变的程度,使之仅发生浅层的病变,并促进愈合过程,局部治疗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恢复。治疗必须持续5天以上,防止复发。严重病例可给予糖盐水、VB、VC等防止脱水。■HF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