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2022-2025年),非洲猪瘟(ASF)仍是全球及我国生猪产业的主要威胁。以下从疫情形势、防控经验和疫苗研究进展三方面进行总结:
一、疫情形势
1. 国际疫情扩散趋势
非洲猪瘟持续在全球蔓延,2021年至2023年10月,全球五大洲的52个国家报告疫情,其中2023年家猪疫情达4530起。病毒毒株多样且传播隐蔽性增强,部分国家出现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毒株,导致防控难度加大。
2. 国内常态化与复杂化
– 污染面广:病毒广泛存在于养殖场、运输工具、市场等环境,环境污染形成恶性循环,疫情发生风险长期存在。
– 毒株多样化:国内流行毒株呈现临床症状不典型、慢性病例增多等特点,部分毒株导致母猪繁殖性能下降,隐蔽性高,检测难度大。
– 区域差异:冬春季病毒阳性率季节性上升,屠宰、市场等流通环节阳性率较高,养殖环节因生物安全措施加强,阳性率较低。
二、防控经验与策略
1. 生物安全为核心
– 规模化猪场通过提升生物安全级别(如分区管理、消毒流程优化)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 严格执行引种隔离、运输工具消毒、人员管控等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链。
2. 应急响应体系完善
– 农业农村部发布《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第六版)》,细化疫情分级响应(Ⅰ-Ⅳ级)和处置流程,例如疫点划定、扑杀无害化处理等。
– 强化监测预警,通过“可疑—疑似—确诊”三级报告机制,提升疫情发现效率。
3. 区域联防与常态化管理
– 推进分区防控,限制高风险区域生猪调运,减少跨区域传播风险。
– 冬春季加强环境消毒和媒介生物控制,如灭蝇、灭鼠等,降低病毒存活率。
4. 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
– 中小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至65%,行业集中度提高,生物安全能力增强。
三、疫苗研究进展
1. 技术挑战与阶段性成果
– ASFV基因组复杂,疫苗研发面临安全性(如减毒活疫苗毒力返强)和有效性(灭活疫苗无效)难题。
– 基础研究突破:中国科研团队解析了ASFV RNA聚合酶复合体的结构和调控机制,为疫苗设计提供新靶点。
– 候选疫苗进展:2019年哈兽研研发的候选疫苗株在实验室阶段显示良好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但尚未进入商业化生产。2024年预测疫苗可能取得重大进展,6月底前或有临床试验结果。
2. 研发方向与瓶颈
– 目前全球尚无获批疫苗,研发重点集中于基因缺失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但产业化生产仍受限于病毒体外培养系统稳定性。
– 疫苗研发需兼顾安全性与免疫持久性,短期内仍需依赖生物安全措施防控。
总结与展望
非洲猪瘟防控已形成“生物安全+精准处置”的综合体系,但病毒定殖与环境污染仍是长期挑战。疫苗研发虽未突破,但基础研究为未来提供了方向。未来需持续加强国际合作、优化监测网络,并推动疫苗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原创文章,作者:卞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7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