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给中国养猪业造成灾难性的伤害,在后非瘟时代,如何更好地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如何安全有效”无抗御非”成为当下迫切的话题。9月26-27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楚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左玉柱,以及北京顺鑫农业、北京二商集团、大好河山猪业、上海农场等优秀企业代表、华北地区养猪精英240余人共聚畅想,拓展养猪赢利新空间。
主办者北京美诸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7年来与国内众多大型养殖集团均已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现已发展为具有两家全资子公司(承德美诸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牧福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两家控股公司(内蒙古牧福元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美诸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集团级规模。美诸旺集动物饲养、动物营养保健和养殖设备销售、养殖技术服务为一体,以”敬诸爱人,诚信利他”为服务理念,致力于以高科技产品为载体服务于现代养殖业、为助推中国的现代农业贡献力量。网络覆盖京、津、冀、蒙等地。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公司骋请多位著名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著名科研院所为用户提供最专业养殖理念和最有价值的服务。
图 1 杨汉春作《非洲猪瘟防控——理念、行动与细节》主旨报告
非洲猪瘟防控——理念、行动与细节
非洲猪瘟重创生猪产业,当前面临复产、扩产、稳产,保供的任务,但非洲猪瘟是恢复生猪生产的最大制约因素,非洲猪瘟防控是关键。尽管非洲猪瘟疫情趋缓,但生猪调运造成的疫情传播,病毒污染面大、传染源与污染源多样,养殖地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非洲猪瘟流行呈常态化,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理念:生物安全是防控非洲猪瘟的根本。目前尚无安全、有效、可信、可商业化生产的非洲猪瘟疫苗,只有依靠消灭传染源、消除污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确保生物安全。非洲猪瘟是猪的”克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但自然传播速度慢,不是一种容易传播的疫病,是一种人为造成传播的疫病,对热和消毒剂敏感,所以要牢固树立”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的”这一理念。生物安全是防控非洲猪瘟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手段,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控制和根除非洲猪瘟是我国生猪产业的必由之路,局部流行与疫情散发,决定了这将是一场持久战,等到转为零星疫情,我们才有猪场净化、区域净化和全国根除的希望。
行动:非洲猪瘟防控应聚焦。应该聚焦在消灭传染源、消除污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构建和完善猪场生物安全。另外,相关企业的生物安全也很重要,包括屠宰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动保企业。严格疫情处置,精准清除。
细节:消灭传染源、消除污染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国家出了很多禁运的政策,需要养殖企业自律,严防传染源、污染源扩散。严防外部的输入,严格入场的人、料、车的消毒等等。
杨汉春教授用了比较长的篇幅详细讲解了如何建设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涉及到猪、运输工具、人员、饲料、物资(品)、环境等方方面面。
图2 王荻(兽药制剂专家,北京康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谈制剂工艺决定药物的使用效果
制剂工艺决定药物的使用效果
北京康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农业农村部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属北京康牧兽医药械中心的全资企业,始建于1997年,总投资1.5亿元,拥有10个高标准GMP车间,11种药物剂型,设有新兽药研究院。
在制剂的生产过程当中,有很多工艺可以提升药物制剂的使用效果水平。西药通过口服吸收进入血液,然后达到峰值,最后有个代谢的过程。如果静脉注射就没有前面吸收的过程,直接达到峰值。但是中药因为成分复杂又有不同的吸收过程,所以现在对于中药来说,又有很多制剂的工艺并且有所不同,比如传统的制剂有丸、散、膏、丹、汤等等这样的一些制剂,而现代中药制剂又分成口服液、颗粒剂、片剂、超微粉、注射剂等等。传统制法以蒸、煮、炒、焙、炮、煅、浸 等一些制剂的方式来调和,让药物的有效成分发挥到最大,让它的毒性减到最小。现代的制药手段更多,包括提取、浓缩、超滤浓缩、喷雾干燥、冷冻干燥、超微粉碎、固体分散、微囊包被、经皮给药等。
高纯度浓缩提取,可以保证中药方剂维迪康各有效成分的完整性,发挥复方中药最佳疗效。
再比如专利缓冲和催化体系的工艺保证了蓝光干粉有效成分的持续稳定释放,确保消毒杀菌效果。
图3曹永顺(生物安全防控专家,广东比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认为环境”酸”下来,非瘟”起”不来
环境”酸”下来,非瘟”起”不来
非洲猪瘟病毒不怕冷、不怕脏、不怕咸,但是怕高热、怕干燥、怕强酸、怕强碱。形容其”腿脚不便”(与CSFV/FMDV相比,传染性和传播率较低)、”有勇无谋”(”杀气”太重,不够”温和”,与宿主不太”兼容”),利于净化。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饮水感染剂量是饲料感染剂量的10000倍。在酸性条件下(pH<4.0),非洲猪瘟病毒在内的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均可降低活性、失活或死亡。通过饮水酸化为非洲猪瘟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小分子有机酸通过酸化微生物生存环境来影响细菌细胞正常功能,有机酸解离出的氢离子降低pH值超出细菌细胞的耐受范围,从而抑制细菌生长发育繁殖。
另外未电离的分子态的酸可以进入细菌内部进行杀菌。只有在未电离的状态下,有机酸才是亲脂性的,可以自由地出入细胞膜,并引起细胞膜、细胞内膜系统以及其他分子的功能发生改变,进而起到杀菌作用。
甲酸是分子量最小的有机酸由于其分子量小,单位时间内进入细菌内部数量多,所以选择小分子有机复合酸杀菌效率更高,杀菌效果更好。
图4 李玉欣(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北京华美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介绍了猪场生物安全与消毒产品的使用
猪场生物安全与消毒产品的使用
丹麦是养猪业最发达的国家,出栏生猪人均6头,2017年PSY达到33.3,丹麦约有3200个猪场,母猪存栏100万。多为家庭农场,猪场周围需有配套消纳粪污的耕地,想要养猪的人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学校3年8个月的培训。生物安全做得非常好。
疫苗免疫、药物治疗和生物安全是疾病控制金三角。安全自主管理是实现安全零目标的必由之路。任何一次事故都是源自日常小小的疏忽,生物安全要有制度,更要落到实处,要了解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选择高效、广谱、环保、快速、安全、稳定的消毒剂,特别是易于应用,比如美源卫可。
图5王楚端的报告以《非洲猪瘟与生猪繁育》为题,围绕母猪繁殖力与养猪的成本控制、商品猪场自己培育后备母猪、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三个方面展开
非洲猪瘟与生猪繁育
母猪繁殖力与养猪的成本控制
猪场成本核算点大概有分娩、断奶、下网、出栏等几个点,据对24家规模化养猪企业的调查,分摊母猪成本15%~20%,哺乳仔猪成本5%~10%,保育仔猪成本15%~20%,生长育肥成本55%~60%。未来猪场必然的竞争依然是两个点:一个是成本竞争,一个是安全生产。
非洲猪瘟使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提高了一个很大的水平,传统的一些疾病防控由此减轻了很多,特别是一些预防性、治疗性的抗生素用量明显减少,反过来可以补贴一些生物安全的成本。传统的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的投入转移到消毒药、生物安全环节,可能是中国未来养猪的一个大趋势。
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养猪大国,每年出栏的猪占全球的一半,但是我们的PSY水平进不了前10名,大概在第十三四名左右,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最高水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过大家不断的努力,我们的水平提高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这两年在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下,我们好像一夜回到解放前。中国有市场需求最大的优势,这种需求支撑了我们过去40年快速的发展。虽然有经历各种各样的逆境,我们总的水平还是不断地提高。反过头来,也可以说我们的水平造成世界先进水平。我们还有50%的差距,这个差距我们依然有巨大的空间来做。
商品猪场自己培育后备母猪
终端杂交有着层次清楚(育种场-祖代场-商品猪场三个层次)、商品猪生产流程简单的优点,但频繁引后备母猪对各商品场的生物安全风险大,繁育体系层次多,遗传进展传递速度较慢,引种成本高、工作量大等缺点。
商品猪场采用轮回杂交模式或者终端轮回模式生产将促进猪群的健康并实现持续的改良。这样做,可以避免:后备母猪的持续引进,降低疫病风险;每个世代引入最优秀的公猪精液,使遗传潜力稳步提高;减少繁育体系的层次,提高遗传扩散速度;自产后备母猪,降低成本。需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点:种公猪严格把关、后备母猪的挑选、后备母猪的标识和配种管理。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后备母猪群的饲养,要保证母猪正常发情、排卵、受胎。饲养关键:初配适龄、专门饲养、控制膘情、短期优饲、催情排卵。
图6 冯浩(北京康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家畜部兽医总监)非洲猪瘟防控易忽视的问题
非洲猪瘟防控易忽视的问题
水源是源头污染
非洲猪瘟的猪基本上都处理了,但是猪粪有没有处理?如果一下雨,河流浅表水会不会被污染?很多猪场不明原因的中招其实跟水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井水,一般来讲它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如果雨下得比较大,它可能会漫灌到你的井水里去,这是一个问题。防控非洲猪瘟的第一个点就是一定要把水给防控好。
消毒误区
浓度,常用的5%戊二醛需要兑成0.78%的浓度,一瓶加7瓶水。10%聚维酮碘兑成1%的浓度,就是1瓶加9瓶水。
温度,低于0℃,火碱、生石灰、戊二醛等基本无效;超过40℃,戊二醛、过氧乙酸等效果降低。
pH值,戊二醛在酸性下效果降低;过氧乙酸在碱性下效果降低。
时间,酸性消毒液和碱性消毒液都需要20分钟以上作用时间。有机物多的话,会对消毒效果产生影响。
通过浓度、温度、pH值和时间比较,可以区分一个消毒产品的优劣,和氯制剂、季胺盐、过氧乙酸、碘制剂、醛制剂相比,二氧化氯有它明显的优势。
合理使用中药辅助防非
很多猪场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发烧了,咳嗽了或者耳朵发蓝了,治个两三天治不好就淘汰了,不知道是不是非瘟,因为担心而直接淘汰。所以防控非瘟首先使用葛根连芩散等把蓝耳病、发烧、咳嗽等基本的疾病治疗好,没有了这些基本的疾病,你才能谈防控非洲猪瘟。
图7 周永岐(江苏省产业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校外教授,兆丰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无非无“疫“,不“腹“韶华——猪支原体肺炎与流行性腹泻的防控》
无非无”疫”,不”腹”韶华——猪支原体肺炎与流行性腹泻的防控
“经历一些事情,看透一些道理,想到一些挑战,早做一些准备。”
养猪终究回归造肉成本竞争。除了猪价的风险,还要考虑一个叠加的风险,就是粮价。
“非瘟是一场意外,防范于未然是必要的。其它疾病是生活日常的吃喝拉撒,长期不正常,一定会出事。”
周教授金句频出,双疫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
关于流行性腹泻
最不愿看到腹泻是PED。眼下秋渐深。冬季来临拉稀难免,最好不是流行性腹泻;PEDV造成的损失大;PEDV防控的难度大;生物安全比疫苗免疫更重要。
PEDV感染和防控的关键在母猪。仔猪一周龄内死亡损失最大,母猪奶水排毒是主要感染途径,因此,切断母猪奶水带毒是根本。
免疫重在提高乳汁中SIgA抗体水平和维持时间。初生仔猪通过母乳持续性特异性SIgA可获得保护,乳汁中SIgA抗体维持时间越短发病率越高,维持至分娩后7天以上时发病率低。减少母猪排毒和仔猪发病,出路便在提高乳汁中SIgA抗体水平和维持时间。
活疫苗跟胎免疫两次以上可获得较高IgA抗体。PEDV活疫苗两次以上跟胎免疫,IgA抗体维持时间更长,发病场母子同免,仔猪乳前口服,猪群更快达到稳定状态。
批间循环是PED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反复感染的两个关键:一是后备,二是不同批次育肥猪之间循环感染。单点式猪场较两点和三点式更难防控、更易复发,后备猪一定要强化免疫、隔离饲养、及时监测。兆丰华针对单点式猪场、多点式猪场和紧急免疫接种都有推荐的免疫程序。
避免人员交叉、工具交叉,做好产床和环境消毒,控制好产房和保育箱温度。
关于猪支原体肺炎
呼吸道病对于当前和未来都重要。
呼吸是生存的保障,也是感染的通道。1头成猪一天吃2500克料,喝7000mL水来消化,吸53280升空气转化。病原90%通过呼吸道感染,猪场药物90%用于呼吸道疾病,病死猪90%肺部有病变。
防好气喘,猪长得更快。肺部病变越大饲料转化越低、日增重越低,出栏延迟4周,体重减少37斤,成本增加至少1.5元/斤!饲料转化提高4%,万头猪场每年至少节约40万元饲料成本。
防好气喘病,猪场发病就少。MHP与PRRSV是PRDC中感染率最高的病原,是破坏呼吸道物理和生物屏障的主要原因,是引起免疫抑制造成混合感染的原发病因。
净化,痴人说梦;驯化,柳暗花明。气喘病的净化一直是世界难题。后备母猪人工感染驯化技术:50日龄人工感染,350日龄完成驯化。弱毒驯化比封群感染更安全,疫苗免疫比人工感染更简单。
活疫苗驯化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方式。免疫和药物能减少发病,但不能解决感染和带毒问题。强毒驯化不可避免强毒损伤。
免疫保护与抗体无缘,抗体检测一直在误导。灭活疫苗免疫产生高的血清抗体,但血清抗体与保护无关。
基于局部黏膜免疫的SIgA-ELISA抗体。SIgA-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得农业部注册证书,局部黏膜免疫与猪气喘病免疫保护直接相关。
168株活疫苗-局部黏膜免疫优势。IgG抗体与sIgA抗体检测结果存在巨大差异,168株活疫苗基于sIgA局部黏膜免疫具备明显优势。
气溶胶免疫。雾化成1~5um的粒径,是从鼻腔到肺泡的深度免疫。喷雾10分钟,是身在其中不得不吸的气溶胶免疫。
图8 左玉柱:实验室检测技术在猪场疫病防控中的正确运用
实验室检测技术在猪场疫病防控中的正确运用
实验室检测的应用范围
日常检测(健康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和病原检测。抗体检测一般用来评价免疫程序是否合理(免疫时间,疫苗质量),评价猪群健康情况或者感染的时间,指导猪场确定保健药使用的时机;病原检测是对环境进行评价,通过血液或者鼻腔、口腔分泌物检测进行早期预警。
发病时的检测:病原检测;采集脏器或者血液,进行病原检测;病毒病进行PCR检测,细菌病进行PCR或者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
具体应用在引种、疫病净化、疫苗免疫、药物保健、发病时的检测、疫病的确诊、敏感药物的筛选等
实验室检测技术应用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与专业人员或实验室联系,确定检测内容、样品分布及数量àà样品采集àà送检(附带详细的背景信息)àà实验室检测àà数据分析(结合样品背景信息,猪场具体情况)àà猪场应对措施的采取àà根据取得的效果,再次与专业人员和实验室联系检测事宜。
注意事项。发病时测病原(病料)要注意病料采集的时间分布和平时的预防(健康)检测需要测抗体(采血)所需血液采集的时间分布和血液质量保障;试剂盒成本、检测机构性质以及检测人员和分析人员不同检测价格也不同;抗体检测结果的重复性(误差);选择一个稳定的实验室定期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送检血样时附带详细的背景信息,猪场一线技术人员与实验室分析人员沟通,所以数据由检测实验室分析。
原创文章,作者:站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6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