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一颗粉壳鸡蛋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光起到增加营养的作用,还寓意着文化习俗的传承。我国消费者都偏好传统粉壳鸡蛋,就是民间常说的“草鸡蛋”。过去都是白羽或者花羽鸡产粉壳蛋,孵出的小鸡只能通过人工翻肛鉴别或快慢羽鉴别,无法通过羽色分辨雌雄,这种翻肛或快慢羽鉴别的方式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做,要求水平较高、费时又费力,最大的缺陷是白羽鸡产蛋之后死淘率较高,而红羽鸡由于适应性强、死淘率低、生产性能稳定、淘汰鸡价值高的独特优势一直备受养殖户的青睐,但红羽鸡都是产褐壳鸡蛋,褐壳蛋市场价值没有粉壳蛋高,如果把两者结合一下,培育出一个红羽产粉壳蛋的新品种,将会给广大养鸡户带来更高的效益,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鸡蛋产品,是蛋鸡育种者的梦想。
梦想是属于敢于追梦的人。只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抢占蛋鸡育种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粉壳蛋鸡是由洛岛红或洛岛白与白来航两种高产蛋鸡品系杂交而来,白来航携带有极强显性的白羽基因I,只要有这个I基因存在,那么其他所有的有色羽基因将会被掩盖,而使后代呈现白羽。”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宁中华说,但红鸡下粉蛋,世界育种史上都没有过先例。只要在粉壳蛋鸡的培育上用到白来航品系,商品代基本表现白羽。
梦想在前,使命催征!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关。早在1988年的时候,红羽产粉壳蛋鸡的培育就被我国的育种专家提上议案,经过多方面的研讨、试验,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任何进展,与国外诸多顶尖的育种专家进行探讨,一致认为育种方向和技术难度都很大。但为了能实现这个梦想,中国很多的育种专家、学者仍旧不遗余力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最终也未能成功。
“我从2003年开始进行科技攻关,合作的两家单位先后都撤资了。但我一直坚信有实现的可能,只有把不可能干成可能,才是真正的创新。”宁中华坚定地认为。
而此时,以“育民族鸡种、创世界品牌”为目标的河北大午农牧集团种禽有限公司在京白939商品代的孵化出雏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有价值的现象:京白939的商品代中有大约百分之十几的鸡是红羽,并且这部分鸡全部都是母鸡。这一发现,为研究红羽产粉壳蛋新品种埋下了伏笔。
机缘巧合,2009年河北大午农牧集团总经理刘平与宁中华在一次行业会上的交流,成为大午金凤特色蛋鸡育种的重要转折点。多年来企业在育种中遇到的科技难点急待攻关,专家在育种的关键时期却面临着合作方的撤资。
共同的育种理念和自主创新的信念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走向了实现梦想的合作之路。河北大午农牧集团种禽有限公司开始举全公司之力支持红羽粉壳蛋鸡的培育。合作育种专家宁中华教授技术团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育种、生产、繁育计划,一场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蛋鸡培育方案在燕赵大地展开。
育种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扑下身子从每一只鸡上去发现,不断探索才能实现梦想,培育出具有自主品牌的蛋鸡品种。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红羽粉壳蛋鸡培育计划如期开展。”宁中华说,培育目标是商品代红羽、产粉壳蛋、高产、高成活率的蛋鸡配套系。商品代蛋鸡一般都由3系配套组成,即能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又能优化饲养和培育成本,因此3系配套也就确定了。配套系的父本确定为洛岛红快羽品系,配套系母本确定为白来航快羽和慢羽品系,这样一来,一旦育成,该配套系的父母代鸡将能实现羽速自别,同时商品代可实现羽色自别。
河北大午农牧集团种禽有限公司育种部经理赵晓钰说:“从2009年的开始进行杂交实验和人工选择,使后代母鸡中的红羽率有很大提高,但始终不能达到满意”。
在宁中华教授的指导下,迅速调整并完善了基础设施设备的准备、整理和有效使用,强化了专业育种团队,深入生产一线,每天观察并记录每只鸡的外貌、羽色、生产性能、蛋品质、后代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育种、生产、繁育计划。
“当然作为育种来说,早期所有相关工作都是严格保密的。”赵晓钰说, 2012年,通过对每只纯系鸡的逐个筛选和系谱的建立,同时结合杂交实验结果,选出新一世代的核心群,每年两个世代的育种进展使该核心群在一年之后红羽率便从20%迅速上升至75%以上。该配套系定名为“大午金凤”。
与此同时,中国农大实验室的实验研究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通过两年的探索和试验,终于在2013年摸清了真正导致红羽产粉蛋的分子遗传机理,并发现了控制这一现象的主效基因,通过建立分子标记检测的选择方法,利用传统选育手段和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完美结合,对公鸡进行基因型判定选择,大午金凤商品代的红羽比例从75%迅速提升至98%以上,基本可实现羽色自别。自此,大午金凤的培育不负所望初见成效。
2014年1月,大午金凤品种提出在河北省中试申请,通过专家论证,试验结果非常喜人。2014年9月,“大午金凤羽色自别雌雄粉壳蛋鸡配套系的培育”通过了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成果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获得了综合技术国际领先,配套系品种世界首创的高度评价。
“在这些喜人成绩的鼓励下,我们继续加大对育种方面的投入,扎扎实实搞育种,不断完善专业的育种团队和设施建设。”刘平说,2014年通过国家第一批蛋鸡核心育种场的审核,投资5000万元在易县的万亩荒山上建立了目前国内环境最优良、专业设施设备最先进的国家蛋鸡核心育种场,用于大午金凤的进一步选育提高。
2015年12月大午金凤鸡蛋配套系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新品种审定,真正成为了世界首个羽色自别雌雄的红羽粉壳高产蛋鸡配套系品种。大午金凤红羽鸡产粉壳蛋,配套系世界首创,科技水平国际先进,是蛋鸡育种史上真正的创新。
几代育种人红鸡下粉蛋的梦想终于实现。
短短三年时间,大午金凤从无到有,从小变大,拥有了全国20%的粉壳蛋市场,真正让养殖户实现了高价值的回报。
“大午金凤核心技术理论突破了白来航显性白羽和其他有色羽鸡杂交后代表现白羽的特征。”宁中华说,首先将基因鉴定等分子育种手段完全运用到选育过程中,育成了世界首个红羽产粉壳蛋鸡,实现了粉壳蛋鸡羽色自别雌雄,红羽为母鸡,白羽为公鸡,代表了中国粉壳蛋鸡育种上的领先水平,满足了市场对红羽产粉壳蛋鸡的迫切需求;其次抗病育种选育抗马立克病和抗白血病基因,提高鸡群抗病力,保障食品安全;第三是针对蛋壳暗斑进行研究选育,改善商品代蛋壳质量,更有利于储存和运输,实现大午金凤鸡蛋每箱比其他粉壳鸡蛋多卖5-10元的高价值回报。
“大午金凤由于死淘率低、蛋壳颜色鲜亮、生产性能稳定、地域适应性强、生产效益高等品种特质,而迅速占领市场。”刘平说,2016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2017年荣获“大北农”科技奖—动物育种奖和吴常信院士动物遗传育种生产与推广成果奖,2018年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著名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说:“大午的育种之路走的是一条有特色的品牌之路,自己研发的大午金凤红羽产粉壳蛋占尽市场先机。”
“红羽为母鸡,白羽为公鸡。”走进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大午种禽孵化中心,一只只刚刚破壳的小鸡挤来挤去,通过观察小鸡羽毛的颜色,非专业人士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分出小鸡的性别。这是大午金凤的技术创新点之一,羽色自别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特别是中大型育雏育成、商品蛋鸡养殖企业或者集团,开始选择大午金凤。
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郑长山说:“一般来说杂交品种粉壳蛋一致性很差,但大午金凤鸡性格好,很温顺,产蛋率高,料蛋比低,产的粉壳蛋光滑,颜色一致性非常好,蛋壳的质量很好,好储藏运输不易破损,每斤鸡蛋能多卖4-5角”。
2014年经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刘华格研究员推荐,养了多年的蛋鸡的邯郸市磁县养鸡大户闫增军,进了3万只大午金凤,育雏的时候一只鸡都没死,成活率达到了100%。随后,他又进了3万只。
“大午金凤120天左右开始产蛋,下蛋的时间长,600天的时候产蛋率还特别高,我都舍不得淘汰,650天左右才淘汰。”闫增军说,过去养的都是外国品种,现在养的大午金凤由于特征明显,死淘率低,抗逆性强,蛋色纯正,蛋价提升明显,过去每只鸡每个养殖周期卖鸡蛋盈利30元左右,现在能达到50元左右。加上耗料少,淘汰鸡体重适中,价格好,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到了2016年的时候,他养的20万只蛋鸡全换成了大午金凤,还带领周边县都养大午金凤这个品种。
“目前河北30%的蛋鸡养殖户都养大午金凤,一些养殖户还更新了养鸡设备,给蛋鸡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刘华格说。
“在培育民族品种的道路上,有挫折、有艰难险阻,但育成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种,让我们养鸡人有了尊严和底气,是我们养鸡人的骄傲。”刘平说,经过十多年自主创新,大午集团拥有大午金凤、大午褐、大午粉1号、京白939等自主培育的蛋鸡配套系,其中大午金凤品种好,市场供不应求,效益比过去十年都好,已经推广到全国26个省(区、市),累计推广数量达到1.12亿只,占全国粉壳蛋20%的市场份额,目前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6月份,公司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建设孵化场,让大午金凤今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育种是一门艺术,创新才有价值,模仿再好也是赝品。大午金凤从育种到育成到中国蛋鸡领域领袖级品牌,所具有综合经济效益,充分证明大午金凤能够帮助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宁中华教授充满自信地说,三十年来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世界上首个羽色自别雌雄的红羽粉壳高产蛋鸡配套系品种在中国诞生,这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世界蛋鸡育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和经典佳作,羽色自别雌雄大大加快雌雄鉴别速度、降低鉴别成本,该配套系技术理论和产品性能引领世界粉壳蛋鸡育种、生产的潮流,奠定了中国蛋鸡育种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一个国产民族蛋鸡品种的培育成功,源自一代一代育种者的创新思路和科技实践,更是具有市场洞察力和振兴民族种业精神的企业家的不懈努力。大午金凤的成功培育,不仅为我国增加了一个优秀的民族鸡种,更增强了国内育种同仁的信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动保视界:关乎动物健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5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