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9日,中国猪业科技大会疫病防治与兽医临床专场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5层举行,各高校及研究院所的专家、学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场数据翔实、内容丰富、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精彩报告。
《我国新发猪流行性腹泻病原学与防控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斌兽医研究所冯力研究员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猪腹泻病原复杂,在我国西北、西南、华东、华北、华南等地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或轮状病毒(PoRV)等病毒感染,其中PEDV和TGEV具有较高的样本检出率和猪场阳性率。我国至少存在4种主要病毒性腹泻(剧烈腹泻)病原,且各猪场感染情况不尽相同,混合感染现象非常严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为主要原因之一,发生腹泻的猪场阳性率超过80%。
病毒性腹泻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血清学检测中和实验,间接免疫荧光,间接ELISA;2)病原学诊断:①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电镜负染;②病毒的核算检测:RT-PCR、核酸探针、直接免疫荧光、双抗体夹心ELISA、免疫胶体金等。
要想真正做到防控疾病,免疫是关键。关于疫苗的科学免疫,冯力研究员提出“疫苗不是用力治疗的,要牢牢树立预防传染病的根本在于‘防’的理念”,同时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到无易感猪群(也就是群防),如果是育肥猪先发的猪场,更应引起重视;其次,由于哺乳仔猪靠被动免疫获得抗体,所以要求做好母猪,尤其需重视后备母猪免疫;同时还提醒抗体对活疫苗有干扰,要正确免疫;他指出,随着病毒的变异与对环境的适应,腹泻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已经不明显,所以应做好日常免疫,尤其是稳定期间的基础免疫非常关键;最后,他强调反复反饲(强度免疫)可导致猪群中长期大量的野毒存在,可能会使疫病防控更加困难,并认为反饲并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
冯力研究员指出,生物安全的科学实施对猪场防控腹泻疾病有着决定性作用。科学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1)彻底的清洗、消毒、空舍(7~14 d);2)真正的全进全出,多点饲养。(此时冯立研究员提到,真正的全进全出指同一批到场的猪,而并非不同猪舍、猪群中的猪。严格的执行全进全出是净化腹泻疾病的关键所在。);3)尽可能将后备母猪放到一栋舍,上产床;4)冬季产子舍保温;5)如果出现发病,及时并做好隔离;6)坚持自繁自养;7)避免外来人员、车辆等进入生产区。
在谈到病毒性腹泻防治时,冯力研究员提醒要克服病毒性腹泻的三个误区:一、诊断误区:①诊断想当然,仅凭借临床症状来判断;②一次实验室诊断结果用几次或一两年;③实验室诊断不全面;④实验室检测水平不同,影响结果的科学与真实。二、免疫误区:①不当传染病对待,只是局部免疫(母猪);②经产与后备母猪一样免疫;③发病时才接种,把疫苗当做治疗制剂;④只有流行季节前做,平时基本不免疫;⑤过度依赖疫苗,不重视生物安全;⑥反复返饲。三、生物安全误区:①做不到真正额全进全出;②消毒不彻底,空舍时间短;③不把引种隔离当回事;④综合管理出现漏洞。
最后,报告对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关键点进行了总结。在确定发病病原,并进行确诊后,需做好全群免疫,不留易感动物,尤其要做好后备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和后备公猪的免疫;同时,还要将防控病毒性腹泻列入常规免疫计划而非季节性免疫,并严格执行多点饲养、全进全出、严格的消毒与空舍等生物安全措施;对于产子舍,要做好保温措施;应避免猪群应激,提高成年猪和仔猪机体自身抗病力。
《我国新发猪伪狂犬病因解析、防控与净化》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姜平教授
猪的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体温升高、出现神经症状导致高死亡率,和成年猪的生产性能下降,或隐性感染。目前美国与部分欧洲国家已根除了PRV在家猪中的流行。
我国目前的PRV防控技术,可使该病毒在猪群中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猪的伪狂犬病毒宿主谱广泛,猪作为贮存宿主在感染PRV后仍可存活。目前该病主要的防控技术是免疫接种、野毒监测和净化等,该病的防治疫苗主要有HB98、SA215、Bartha-K61、Bucharest几种,鉴别方法采用gE-ELISA法。
自2011年起,我国多个免疫猪场相继发生仔猪呕吐、出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弱仔等现象,经诊断为猪伪狂犬病毒感染。导致PRV暴发的原因,可能有四种可能:一是疫苗质量问题(弱毒反强或疫苗抗体含量未达标);二是免疫程序问题;三是流行毒株变异(抗原性和毒力增加);四是猪体混合感染了其他病原体。
将从病猪组织上分离出的ZJ01病毒毒株,经BALB/c小鼠、家兔、14日龄仔猪和8日龄攻毒实验,其表现出的临床特征皆符合猪伪狂犬病毒的病症表现。通过对病毒纯化,基因组DNA提取、纯化、鉴定,离子-半导体法测定序列,以及对ZJ01毒株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证实该毒株发生了基因组变异,毒力较原来确实有所增强。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毒株在基因位点上的编译情况,姜平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又对ZJ01毒株的gE/gl基因缺失灭活疫苗以及ZJ01TK/gE/gl基因缺失灭活疫苗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ZJ01毒株的gE/gl基因缺失灭活疫苗能够对致死量的强度攻击提供完全保护,免疫猪血清gE-ELISA抗体为阴性,可以区分野毒感染。
同时,针对PRV的防控与净化,姜平教授给出了四点建议:一应加强综合性防控措施,尤其需注意生物安全;二要控制疫苗质量,合理调整疫苗免疫程序;三需注意其他传染病的基础性免疫,避免混合感染;四要加强后备母猪筛选,减少种猪带毒,实现逐步净化。
姜萍教授认为,目前种猪群疾病已经得到控制,欧美国家具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基因缺失疫苗研发成功和野毒感染鉴别诊断方法简单易行(gE-ELISA)等条件,均说明我国已具备净化PRV的条件。
在PRV净化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确定疫苗种类,制定区域净化规划;其次,需强化免疫,有效控制临床发病和种猪带毒并进行有效的种猪野毒抗体调查,确定净化可行性;最后,对猪只进行严格检测与淘汰,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进行净化评估。
随后,姜平教授又与大家探讨了疫苗的有关问题,如疫苗的运输保存方法和免疫程序的指定,并分别从疫苗种类、使用剂量和免疫次数三方面对免疫程序的制定加以讲解说明:1)生产母猪:①控制:每年2~4次,分娩前3~4周免疫1~2次;②净化:每年4次。2)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1~2次;3)公猪:每年免疫2次;4)商品猪:①1~3日龄滴鼻+10周龄肌注;②8周龄肌注+12~14周龄肌注。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邵国青研究员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邵国青研究员在分析各病原在猪气喘病(PRDC)发生中的作用时,发现猪肺疫支原体感染率高达45%,紧随其后是蓝耳病感染率40%,猪流感感染率25%。但由于病原较特殊,至今都难以知其致病机理之所以然。目前所知该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上下呼吸道纤毛表面,能够使纤毛停止运动,停止清除病原而产生咳嗽,进而引起宿主的严重免疫抑制。病原分离具有一定困难、相关研究较少等条件使国内外防治该病较为困难:利用化学药品易产生耐药性、易反复且会产生药残;疫苗免疫目前国内针对该病原体只有灭活苗,无活苗,其免疫期短、保护率低无法抵抗强度感染,价格也贵。
因此,研制出针对猪肺疫支原体的活苗是当务之急,但这一任务又存在三大世界性难题:一是强毒株的分离培养;二是强毒株致弱仍保持免疫原性;三是活疫苗规模化纯净生产。
为了研制出免疫效果好的活苗,邵国青研究员带领他的团队提出了利用气雾免疫新技术对猪场进行免疫,通过对气溶胶免疫蛋白、稀释液以及保护剂的条件摸索,建立了较稳定的气雾免疫新技术体系,一举解决了畜禽规模化养殖中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存在免疫应激和动物福利等问题,受到了国际支原体组织(IOM)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国际同仁的好评。
邵国青研究员还提出,净化猪气喘病一应选用健康种猪,二应对环境进行严格控制,三应重视疫苗免疫,四应注意药物预防与疾病治疗。
《猪瘟的诊断、免疫与净化》
中国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琴研究员
中国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琴研究员主要介绍了猪瘟病原学诊断方法研究、猪瘟抗体检测方法研究和猪瘟防控及净化技术研究三方面。
王琴研究员介绍的猪瘟病原学诊断方法研究主要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病毒分离技术、荧光抗体检测技术(FAT)/免疫过氧化物酶检测技术(IPT)、抗原捕获-ELISA、RT-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等。
猪瘟病原学诊断方法研究主要有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NIF)(国际贸易指定试验)、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NPLA)(国际贸易指定试验)、猪瘟病毒兔体中和试验、间接ELISA(国际贸易指定试验)以及阻断ELISA试验(国际贸易指定试验)等以及一些常规的试验方法。其中,王琴研究员重点对比了间接ELISA法和阻断ELISA法,最终发现间接ELISA在发病早期较精准,检测数据可信度高,而阻断ELISA则可能产生假阴性,即漏检现象。
王琴研究员通过对美国利用十六年时间消灭猪瘟的经验做介绍和总结,并与我国目前饲养量巨大、同时存在不同养猪模式的现状进行对比,指出全面免疫是我国控制猪瘟的基本策略,从而可实现动物疫病从“有效控制”到“逐步根除”的目标。通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猪瘟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支持,王琴研究员和她的团队在15个示范场建立了猪瘟的净化模式,取得了重要成就,该技术可用于指导我国不同示范场猪瘟的净化。最后,她提出“在我国猪瘟的净化是可行的”这一观点,并认为除了具备技术支撑、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我国的生物安全措施也越来越完善,免疫抑制病及其他传染病(如PRV、PRRS、PCV2、PPV等)的综合控制效果也愈加显著,由此可说明在中国猪瘟是可以净化的。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gdwbj.com/archives/4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