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山羊气喘病的诊治

我市郊区的一个波尔山羊养殖场于2008年1月发生一种以高热、喘气和流泪为特征,致死率高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与此同时,周边的几个养殖场也发生类似症状的传染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情况   该场饲养的200多头波尔山羊1月6日出现发病情况,其中刚刚断奶的羔羊发病情况严重。在2月龄的50多头羔羊中,死亡2头,该场技术人员初始怀疑为病毒引起的疾病,立即对患病羔羊和成年羊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并对未发病羔羊进行药物预防,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3天后不见病情减轻,且有加重的趋势,至1月10日共有100多头波尔山羊出现发病症状,死亡增加到4头,从发病到送我校传染病诊断中心治疗,统计分析发病率为80.5%,死亡率2.6%。   2流行病学调查   初期附近的散养户有个别波尔山羊发病,病羊死亡后抛到野外路边水沟中,后传染到羊场。该场建设时间较长,设备陈旧,卫生条件较差,饲养人员流动较快,防疫措施不严。该病初期来势较猛,传染性强,病死率不是太高,当混合其他病毒或者细菌感染时,致死率明显增加。健康羊只要接触病死羊或其分泌物,肌肉,内脏等均可感染,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高。早期发病的羊,因及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死率明显降低,绝大多数已治愈。   3临床症状   病羊发病初期体温达41℃以上,食欲减少或不食,反刍停止,行走不稳;结膜充血,流泪,之后流脓性分泌物,鼻腔流浆液性鼻液,后变为脓性;口流涎,并混有泡沫,呼吸急促而困难,咽喉、舌肿胀;粪便松软,带黏液或血液;怀孕母羊流产;有的病羊眼睑、嘴唇颊部、乳房肿胀,临死前呻吟、磨牙、抽搐。最急性的病程在1天以内,急性病程2~3天。   4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的4头波尔山羊,其病理变化主要以败血性变化为主,尸僵不显著或不明显,各脏器广泛出血。尤以膜性组织(大网膜、肠系膜)最为明显。胆囊肿大;肾脏质地变脆、变软、肿胀、坏死,被膜不易剥离。在该场的病死羊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肺水肿、气肿,肺实质出血、肝变,呈大叶性肺炎,肺叶有坏死灶,肺脏与胸壁粘连,各脏器浆膜面覆有黏稠、丝状的纤维素样物。   5诊断   5.1细菌学诊断无菌采病死羊的肺、肝、脾、气管内部的黏液,接种于马丁肉汤中,37℃培养24小时。涂片,固定,结晶紫染色1分钟,然后水洗并用吸水纸吸干。碘液媒染1分钟,然后水洗并吸干。用95%酒精脱色到酒精不出现紫色时即停止(大约0.5分钟),然后立即水洗,并吸干。番红复染1分钟左右,然后水洗并吸干。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观察到G+的球菌。将上述镜检有G+双球菌或短链状球菌的肉汤培养液划线接种于马丁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挑取平板上单个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确定为链球菌后接种于马丁肉汤中,经培养无杂菌生长者,置4℃冰箱备用。   5.2动物试验将培养的菌液注射小白鼠,小白鼠正式试验前均饲养3天,证实健康后备用。取分离到的链球菌、马丁肉汤培养物,分别腹腔注射小白鼠2只(体重16~18克),0.2毫升/只,同时设马丁肉汤空白对照,观察发病和致死情况,小白鼠接种菌液24~27小时内,呈现不同的致病性。剖检死亡小白鼠,从肝脏和脾脏均能重新分离到与所接种菌株相同的细菌。   5.3药敏试验从病羊脏器分离到的链球菌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较为敏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对其他抗生素则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尤其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杆菌肽等抗生素不敏感。   5.4诊断结果根据细菌的形态观察、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鉴定,结合羊场的发病情况和剖检变化,确诊该病为由链球菌引起的羊败血性气喘病。   6治疗措施   根据我们传染病实验诊断中心的药敏试验选用氧氟沙星、氟苯尼考交替联合用药很快控制了病情。对食欲废绝的重病羊,首次采用静注10%葡萄糖500毫升、VC10毫升、青霉素钠盐400万单位。其他采用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注射液0.1克/千克肌肉注射,2次/天,连用3天。小羊酌减。一般经过3~5次肌注,病羊症状消失。   7预防措施   7.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羊舍的卫生清洁,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禁止人员的频繁流动。   7.2发现病羊及可疑病羊,立即隔离治疗。场地、器具等用10%的石灰乳或3%的来苏儿或者百毒杀、季铵盐、聚维酮碘等消毒药严格消毒,羊粪及污物等堆积发酵。病羊恢复后2周方准宰杀。   7.3在本病常发的地区或养殖场,可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了预防注射。羊不分大小,一律皮下注射3毫升,3月龄的羔羊14~21天后再免疫注射1次。在流行地区给每头健康羊注射抗羊链菌血清或青霉素等抗生素有一定的效果。   7.4发现疫情后,对全场羊群进行药物预防,如在饲料或饮水中适量添加土霉素等药物预防。 (孟玉学,杨为敏河南省汝州市职业中专,河南汝州467500)

原创文章,作者:黄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9925

(1)
上一篇 2008年10月8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08年10月8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冻干型)

    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冻干型)丁敦志1 石仕权2 吴仲明3陈月华4(1.四川省乐至县畜牧食品局,乐至641500; 2.内江市东兴区畜牧中心,内江641003;3.乐至县大佛镇畜牧兽医站,乐至641500;4.四川世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乐至641500)摘要:采用四川世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预防乳猪57头,无一头发病,而对照组乳…

    兽医 2006年5月10日
  • 犬、猫疾病诊断实验室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地方各级兽医部门的工作需要,提高地方犬、猫防疫水平,全面推动新世纪中国兽医行业快速、稳步、可持续发展,解决各级兽医部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6月特举办“全国宠物(犬、猫)疾病防治实用技术研修班”,望有关单位积极参加,本次培训工作由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对外联络部协办,北京国邦农学研究院具体承办。一、研修内容:☆ 犬、猫…

    兽医 2007年5月15日
  • 夏季谨防牛边虫病

    边虫病也叫无浆体病,病原体以往被认为是巴贝斯虫发育周期上的一部分,故将其分类于原生动物,称为边虫,但后来发现,它的大小、形态、生物学性状等均与立克次氏体相似,加之它缺乏细胞浆,故现将其列入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无浆体属,所引起的疾病也相应称为无浆体病。  一、流行病学  本病在我国主要见于南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区的黄牛和水…

    兽医 2007年6月19日
  • 采用哈兽研蓝耳灭活疫苗对已发热猪蓝耳病临床紧急接种与药物综合治疗法的探讨

    以下是本人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使用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维科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蓝耳灭活疫苗” 与其它厂生产的“蓝耳疫苗”对非疫区健猪场与疫区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 ” 猪场的临床试验结果,与各位专家学者探讨,敬请指教。(本人的综合治疗法可以在国内任何一个疫区的发病猪场试验。存活猪可7至10天康复) 猪蓝耳病临床诊断统计表:01 …

    兽医 2007年6月21日
  • 浅谈生猪蓝耳病与猪瘟等高热病随气温变化发病情况的探讨

    笔者今年6月17日撰文《采用哈兽研蓝耳灭活疫苗对已发热猪蓝耳病临床紧急接种与药物综合治疗法的探讨》,所描述6月份接诊的几十例生猪高热病几乎都是以蓝耳病为主的继发感染。但是随着气温的升高,晴空万里,加之久旱无雨,空气湿度在30一40%以下,太阳的紫外线对蓝耳病毒有独特的杀伤力。(湖南省衡阳市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的平均日气温在35℃一39℃之间)笔者6月初至7月…

    兽医 2007年8月17日
  • 实施“处方化”免疫程序

    降低免疫成本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我国养殖行业整体来讲,饲养是行业链的起始端,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基本特征是利润微薄,并且缺少完整的保护机制,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是需要国家支持的弱势群体。由于政府宏观管理反馈缓慢,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基层很难真正或全部落实到位,导致养殖行业价位低迷时无人过问,价格上扬时又通过简单的限价进行调控,风险全部转嫁到饲养企业和农…

    兽医 2007年11月12日
  • 关注猪结核病新动向

    近几年,猪场和屠宰场发生的结核病例有上升的趋势,提醒我们必须注视这种人畜共患病在猪群中传播的情况。笔者指出,目前,全球还没有直接措施能消灭猪的结核病。在美国曾一度认为,1917年开始采取的消灭结核病的措施已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但是有结核病变的猪的百分比多年来一直不断增加,猪结核病胴体的加工处理费用也较高,因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已是迫在眉睫,生物安全体…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 实施单元内疫病防治

    笔者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疫情本身的新特点和积极有效的指导及措施缺位,是目前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提出,本次疫情的暴发,防控工作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应急处置方案不科学,未能及时将其纳入重大动物疫情防治范畴。由于专业主管部门未能及时集成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药物学、中兽医学、物…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 鸡大肠杆菌病分析与控制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自然界中,在人类公共卫生中是重点防御的一类病原,而在畜牧业生产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却往往被忽视。鸡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极易污染饲料、饮水和器具,带菌鸡通过呼吸道和粪便排出病菌形成鸡舍内大肠杆菌强大的污染源。某规模化种鸡场曾进行过实验,在进行严格消毒后在饮水中和地面上没分离到细菌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却分离到大量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其中致病…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 健康养殖不可缺失的“支点”

    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动物行为研究的科学,在国外已经作为动物学和兽医学领域的一门专业学科,在国内这项研究还是很少的。动物行为学以动物行为训练为根基,帮助兽医了解动物的行为语言,指导主人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之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训练,让人和动物相处更加自然和谐,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伴侣动物的乐趣。随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与之有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大部分研究处于发展阶段…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