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使用兽药确保动物食品安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倍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众的普遍关注,人类已进入“食品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食品安全,健康第一”已成为当今饮食文化的最高准则和至上追求。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问题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工程,影响动物源食品的因素很多,农药、工业污染、兽药、饲料添加剂、病源微生物、寄生虫等均为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在此仅对作为动物食品安全重要影响因素的兽药如何选择使用作一简述。
一、 遵守无公害食品动物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兽药品种、剂型、用法用量、休药期等都会影响动物食品质量,国家针对不同的动物
产品制定了不同的兽药使用准则,对允许使用的兽药品种、剂型、用法用量、休药期等都做了不同的具体规定。生猪饲养、肉鸡饲养、蛋鸡饲养、奶牛饲养、肉牛饲养、肉兔饲养、蜜蜂饲养、肉羊饲养兽药的使用要分别遵守NY5030-2001、NY5035-2001、NY5040-2001、NY5046-2001、NY5125-2002、NY5130-2002、NY5138-2002、NY5148-2002规定的兽药使用准则使用兽药。
二、 增加微生态制剂使用量
微生态制剂又名活菌制剂或生物制剂,是用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一类活菌制剂,称为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动物体内一方面消耗肠内多余的氧气,间接抑制有害菌的过剩繁殖,另一方面造成良好的厌氧环境,扶持厌氧菌生长繁殖,使需氧菌和厌氧菌之间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由有益微生物组成的微生态制剂通过竞争抑机制可以有效地抑制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源性梭菌等在畜禽体内的繁殖定位。二是在动物体内生长过程中一方面产生细菌素、免疫球蛋白,能有效抑制有害菌繁殖,达到调整和保护动物肠内微生物之间处于平衡状态,起到防病作用,另一方面所产生的淀粉酶、蛋白酶等能帮助饲料的消化、吸收,因此具有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和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微生态制不但能够防病、治病、提高饲料利用率,而且还没有残留,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对安全食品有益的微生态制剂使用量,从而减少对安全食品无益的其他兽药使用量,增加食品安全的可靠性。
三、 积极选用中草药
中草药(如牛至油、熏草素、百里香、迷迭香、万寿菊提取物,特别是含酚挥发油)
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中草药具有个体与群体防治的双重作用,中草药既能进行动物疾病的群体防治,又能促进个体生长发育。中草药可以完善饲料的营养性,提高饲料转化率。中草药还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激素样作用、不致使产生抗药作用,具有安神镇静、健胃促消化、理气活血、驱虫保健、抑菌、杀灭病毒、增强免疫力、抗应激、催情、增强繁殖力等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改进动物产品质量和风味、无殘留或殘留较低作用。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了中草药研究的浪潮。美国也以中药干草为突破点,探求中药对病毒的作用机理和效果。加拿大也将研究和开发天然药物作为21世纪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又如荷兰Ropapharma公司在我国登记的牛至油就是一个中草药制剂,它可用于防治仔猪、鸡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下痢。所以说中草药非常符合安全食品用药要求,故应积极选用中草药。
四、 兽用生物制品选择
兽用生物制品选用原则应是SPF鸡胚生产的疫苗。SPF鸡胚即无特定病源体的鸡胚
(Specific Pathogen Free),我国农业部规定的SPF鸡为必须不含17-19种特定的传染性病源体。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半数以上的家禽活疫苗都是非SPF鸡胚生产,这使我国鸡群中垂直传播的疾病比其他国家严重的多,与此同时由于非SPF鸡胚生产的活疫苗的广泛使用也造成某些病源的水平传播,而这两点正是我国鸡群中胚传疾病病源体的感染率大大高于世界主要养禽国家的根本原因。如果禽类的一些传染病不根除很可能经种蛋带入疫苗而在接种该疫苗的鸡群中流行,同时会影响正常的疫苗接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养殖企业应选择SPF鸡胚生产的疫菌。例如易帮公司生产的新城疫弱毒冻干苗、传支弱毒冻干疫苗、法氏囊弱毒冻干苗等多种苗均为SPF鸡胚生产。
五、有效药品选择
在养殖生产中,发生疫病是在所难免的,市场上同类药品很多,都有治疗该病的作用,
由于致病原因各不相同,治疗效果好的药物只有少数几种;另外一些不法兽药生产商在药品生产中添加一些不应加入的成份,所以必须进行药敏试验和药殘检测试验,选择有效药品。选择目的,一是病源微生物最敏感的药物,以达到用药量最小效果最佳的目的,减少药物用量;二是必须是不含有违禁的化学成份和药物殘留,以保证动物产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三是降低成本。

六、更替用药
科学实验证明,长期使用一种药物病源微生物极易产生耐药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
办法之一是更替用药。治疗某些病源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时,应要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更替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药物用量,增加食品安全性。

七、严格掌握治疗药物与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区别
治疗药物与药物饲料添加剂是有严格区别的,治疗药物只能用于疾病预防或发生时,不可在饲料中添加长期饲喂,而药物添加剂则是允许在饲料中长期添加的,否则如果治疗药物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就会影响动物产品质量。例如复方磺胺氯哒嗪钠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就会引起动物产品中磺胺超标,从而影响到食品的安全。

八、禁用人用药品
单从疾病治疗角度看,人用药品可以治疗动物疾病,但是人用药品特别是人畜共用抗生素长期低剂量用于肉食动物后,就会出现药物殘留问题,病源微生物就会产生耐药性,抗药菌株的大量产生会影响到人类医药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造成人类医药资源的枯竭。以喹诺酮类抗生素为例。喹诺酮的发明,其初衷是用作人类抗生素贮备。直到目前,第二代喹诺酮产品—吡哌酸(PPA)仍被推荐为人类细菌性腹泻的治疗药。氧氟沙星用于人类上呼吸道感染,也只是最近六七年的事。但是在动物,特别是禽与猪,各种“沙星”类药品,包括第三代氟喹诺酮药品已经被大量使用了多年,效果越来越差。原来抗菌效果极佳的百病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已产生了相当抗药性。尽管后来又推出了不少双氟沙星、培氟沙星、达诺沙星制剂,抗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喹诺酮类药物,不论其代次和品种如何,它们的基本化学结构是相同的,仅仅是1—2个亚甲基上稍有变化。因此,只要细菌对其中一种“沙星”产生耐药性,对其他“沙星”就会有相当的交叉抗药性。所以在食品安全生产中避免人用药品用于食品动物,以免影响食品安全,保护人类医药资源。
九、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基因工程
方法生产的兽药
研究证明,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兽药只有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试验,在相关数据
证明安全有效的基础上才能批准使用,否则可能会有毒副作用,甚至会殘留、致畸。所以使用基因兽药必须是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兽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十、禁止使用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禁用兽药及其化
合物
为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维护人体健康,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禁用兽药及其化合物,这些禁用兽药及其化合物必须禁止使用,否则会影响食品质量,影响食品安全。2002年农业部发布193号公告,公布了第一批禁用兽药及其化合物。这些兽药及其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氯霉素可以抑制骨髓造血机能,诱发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乙烯雌酚可以引起女性早熟、子宫癌、和男子女性化;呋喃唑酮对人体十分有害,也被禁用,在美国不仅呋喃唑酮被禁用,所有磺胺类的药物都不准用于食品动物,规定动物产品磺胺不得检出。2005年农业部发布560号公告,公布了首批《兽药地方标准废止目录》。经兽药评审后确认,列入废止目录中的品种不符合安全有效审批原则,予以废止。一是沙丁胺醇、呋喃妥因和替硝唑,属于农业部明文(农业部193号公告)禁用品种;卡巴氧因安全问题、万古霉素因耐药性问题会影响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动物性食品出口。二是金刚烷胺等人用抗病毒药移植兽用,缺乏科学有效实验数据,用于动物病毒性疫病不但给动物疫病控制带来不良后果,而且影响国家动物疫病防控政策的实施。三是头孢哌酮等人医临床控制使用的最新抗菌药物用于食品动物,会产生耐药性问题,影响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四是人用抗疟药和解热镇痛药、胃肠道药品用于食品动物,缺乏残留检测试验数据,会增加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危害。科学院实验证明,许多兽药都有致畸,致突变或致癌作用(简称“三致”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禁止这些药物用于食品动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兽药禁止用于食品动物。

原创文章,作者:王光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9703

(0)
上一篇 2008年2月18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08年2月18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疫苗生产企业亟待“添加”管控“功能”

    鉴于目前在动物疫苗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控制方面,国家尚缺乏具体针对疫苗规模生产环境下的管理规定,企业多是参照对相应实验室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为此,专家指出,事实上,在动物疫苗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控制要比实验室环境的生物安全控制重要的多,控制难度也大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在生产大环境下控制的环节很多,在人、物、设备等方面的控制远比实验室要求复杂。因此,对动物疫苗生…

    产品 2007年11月14日
  • 将动物安全推入“深渊”

    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早就联合公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规定了五大类40种药物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除上述药物外,国家质检总局和外经贸部规定出口肉禽禁止使用的药物33种,其中抗菌素类包括:二甲硝咪唑、痢特灵(呋喃唑酮)、甲硝唑、洛硝达唑、氯霉素、泰乐菌素、杆菌肽、氯羟吡啶、磺胺喹恶啉,都…

    产品 2007年12月14日
  • 掌握规律与差异性,辨清“蓝耳病”

    防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现在全国统一用NVDC-JXA1株,对变异毒株有较高保护力(该疫苗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超过80%,据农业部对疫苗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健康猪场经合格疫苗免疫注射后,均未新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但其对经典毒株有无交叉保护力,目前有关疫苗研制单位正进行后续试验。笔者指出,现在许多养猪场(户)在听说有国家调拨苗后,就放松了对经典毒株的免疫,…

    产品 2007年12月14日
  • 农业部关于发布2007年第四期兽药质量抽检情况的通报

    农医发〔2007〕22号 农业部关于发布2007年第四期兽药质量抽检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办):按照我部统一部署,各地组织完成了2007年第三季度兽药(兽用生物制品除外,下同)质量监督抽检计划,现将抽检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本次抽检兽药产品4169批,合格3244批,合格率77.8%,比2007年二季度…

    产品 2007年12月17日
  • 奶牛效益要算安全大账

    未来我国的奶牛养殖规模和水平都将大幅度发展和提高,奶牛饲料资源及其安全性问题将是首先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农业部于1992年发文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动物源性饲料。2001年再次专门发文重申这一规定。2004年10月1日又施行了《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除乳及乳制品外,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血粉等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但随着近期饲料原…

    产品 2008年1月14日
  • 动物细菌病也“疯狂”——洞察探索诱发耐药菌的人为成因

    随着饲料业、养殖业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兽医治疗细菌性疾病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穿梭或交叉用药,而使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此外,饲料中尤其是高档饲料中,添加大量高档抗生素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导致动物长期低剂量采食抗生素,使体内大量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不断向环境中排放,造成环境中耐药菌数量大幅度上升,由耐药菌引发的疾病也显著增加。有的甚至…

    产品 2008年1月14日
  • 农业部捐赠兽药运抵广西助恢复畜牧业生产

    记者今天从农业部获悉:为帮助灾区恢复畜牧业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控,“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捐赠行动”首批捐赠的2020多万头(羽)份动物疫苗和20多吨消毒药品已陆续运抵广西,其余疫苗和药品将于近日运往湖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西等地。2月3日,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发起“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捐赠行动”,倡议大型兽药企业为灾区捐赠疫苗和消毒药品。有关兽药生产企业迅速响应,积…

    产品 2008年2月15日
  • 兽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目前兽药行业的特点:1、 药GMP认证生产企业大量减少。根据农业部相关规定,2005年12月31日为兽药GMP报名的最后截止日期,2006年6月30日为验收通过的最后日期。2006年4月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通过兽药GMP的企业共有1232家(另有200多家正准备通过验收)。这样通过兽药GMP验收的厂家约为原来2600家生产企业的53%左右,生产企业…

    产品 2008年2月20日
  • 兽药GSP将引发经营领域新变革

    近来农业部兽药监控企业屡屡上榜曝光,屡屡弹奏出诸多不和谐音符,但应清醒的看到,随着GMP在生产领域的实施,生产领域兽药生产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生产组织及质量控制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也有目共睹,GMP相当于在生产领域做了一次大手术,企业由原先两千多家,整合至一千多家。2006年抽检结果显示,兽药生产环节兽药合格率94.9%,经营环节合格率为71.8%,使用环…

    产品 2008年2月28日
  • 香港发现一只对H5禽流感病毒测试呈阳性的游隼

    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发言人11日公布,根据初步测试结果,一只在香港马湾被捡获的游隼对H5禽流感病毒测试呈阳性反应。这只染病的游隼3月8日在马湾珀丽湾珀丽路附近的草丛被捡获,当日死亡。发言人说,捡获该游隼地点的3公里范围内没有鸡场。发言人表示,禽流感对香港的威胁并未减退,特区政府各部门将继续保持高度警觉,严格执行防控禽流感的措施。

    产品 2008年3月12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