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用集团病死鸡处理成谜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省大用集团长期加工出售病鸡、死鸡,且大多用于知名快餐企业”。一时间,这家为多家洋快餐供货商的龙头企业陷入了舆论质疑中。
  鹤壁 “不知多久才检查一次” 监管部门被质疑失职
  1月17日,在大用集团总部所在地鹤壁市淇县,记者看到被曝光后的大用集团依然在正常经营,但当记者向工作人员问及此事时,几名工作人员都表示已经展开调查,但详细结果并不清楚且不方面透露。随后记者以购买鸡苗为由,向一名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有病鸡出售,但网络上的曝光似乎让所有人都警惕起来,听到“病鸡”二字,这名工作人员立刻表示病鸡全部入库,而对于记者提出的购买鸡苗一事也表示并不由他负责。“从昨天晚上开始,就有调查组来了,一直到今天上午,但没查出什么来。”17日,在大用集团附近,一名知情人告诉记者,由于大用集团是当地的知名企业而且是纳税大户,事情发生后便有官方调查组进行了调查。据这名知情人透露,虽然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病鸡会全部入库处理,但具体处理步骤却不为外界所知,“病死鸡的入库单据是大用集团自己的人保管,冷库的大门随便开,如果质监部门不盯着,想把死鸡弄出去并不困难。”针对这一问题,记者电话咨询大用集团的相关负责人,但他表示并无此事,“我们每一个流程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有动物检验部门开具的证明。”
  但在当地的采访中,对于此事不少人表示监管部门存在监管不力的现象。“因为大用集团名声太响,要不是这次出事,监管部门不知道多久才来检查一次,一旦出了事情才想起检查不晚了吗?而且从出售鸡苗到成鸡流入市场,还有很多环节,不可能每一个环节都检查不出来。”
  而在16日下午,知名餐饮企业百胜集团也发出声明,称“高度重视媒体报道的大用集团的。百胜将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如发现大用集团有任何违规行为,一定从严处理”。 “死鸡没有被公司收走” 养殖户称未统一处理。
  被曝光销售病死鸡后,河南大用集团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公司针对死亡鸡只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绝未流入食品环节。然而,记者采访了一名河南大用集团周口基地的养殖户李先生,对此他向记者介绍了一些情况。“我们养鸡场的死鸡没有被公司收走,也没有进入食品环节,但是也没有进行统一的无害化处理。”他称自己所在的养殖场并未如网上所曝将病死鸡卖与集团,但死鸡的处理方式却也并非统一进行,“我们养殖场的鸡死亡率比较低,碰到有病死的鸡,就统一放到外面烧了,养殖场没有什么无害化处理设备,公司也没统一回收。”李先生说,大用集团所收购的白羽鸡,有很大比例来自散户的喂养,而这些散户因为财力有限,并没有专业的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病死鸡只能通过粗放式的火化来处理,但造成的二次污染也很严重。
  他告诉记者,大用集团鸡苗的销售覆盖了附近所有地区,更远销到外省,而养殖户的良莠不齐,也是导致这次事件发生的原因,“大用的鸡苗非常出名,很多散户都用他们的鸡苗,保不准有的养殖户养殖的密度大或者不按照鸡的生长规律养,就容易出现病鸡死鸡。”
  在此之前,大用集团的营销部总经理杜磊磊曾表示,一般不死的鸡就不是病鸡。李先生表示,为了加快白羽鸡的生长速度,确实会出现病鸡提前上钩的现象,“白羽鸡本来长得就快,再加上饲料好,能促进鸡的成长,一般三十多天就能上钩。有的鸡长得快了是会长病,尤其是冬天,但检查的时候可能没那么严,就糊弄着上钩了。” “暂未发现违规操作” 调查组:死鸡统一回收 “事情发生当天,我们就由副市长牵头成立了专项调查组,连夜赶到鹤壁淇县大用集团总部展开调查,今天发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暂未发现违规操作。”17日下午记者联系了鹤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称鹤壁市调查组已经对大用集团的几个基地陆续进行了检查,目前未发现病死鸡进入食品环节,而对于病死鸡是否进行过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表示经检查,大用集团养殖场的病死鸡统一回收进行处理。“但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存在运输车辆密闭不严、未严格按要求分类分别处理等不够规范的问题。”
  而此次因为大用集团被网络曝光后,调查组称也对其他经营相同项目的企业进行了排查。对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名负责人说将责令企业进行整改,对于后期的检查也将更加严格。

原创文章,作者:王 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9514

(0)
上一篇 2013年1月18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3年1月18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文件 农市发[2007]7号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批发市场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资讯 2007年4月6日
  •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号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2月14日经农业部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部长 孙政才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

    资讯 2007年4月12日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已经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第18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

    资讯 2007年7月28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各级政府负有“统一领导”的责任

    新的《动物防疫法》正是针对新形势、新阶段下,进行动物防疫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明确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等。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既是努力目标,又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动物防疫法》新的内容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责任方面。《动物防疫法…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潜藏巨大散毒隐患

    由于自家苗在制备过程中不能对病毒进行彻底的灭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使传染原扩大。自家苗中未灭活的细菌或病毒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在动物群中的流行,而且这种流行属于人工感染后的流行,病原体的致病力比自然感染时更强,也更难以控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自家苗灭活不全的另一个最大害处,就是导致猪群产生免疫耐受。低剂量的病毒感染是…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和谐养殖”新理念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单独地生存于非生物环境中,它总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周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既有共同的环境,而又互为环境。对某一特定的生物来说,周围这些对它产生影响的生物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生物在物质上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既有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互惠互利的种内关系,还有更多的互不伤害的共栖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互相排斥和制约…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奶牛疾病预防的误区:“本末倒置”

    90%以上的常见病都是由于营养与饲养管理不当所造成。其中,由于营养平衡被忽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要达到营养平衡和科学管理,所必需增加的支出并不多,但由此获得的回报却十分巨大。专家指出,在广大农村养殖户和小型奶牛场,对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问题却都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因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经常可见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疾病治疗培训…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揭开疯牛病狰狞的“面纱”

    很长的潜伏期,异常的稳定和缺乏免疫应答反应等特性——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英国暴发疯牛病是高蛋白质补充饲料肉骨粉(MBM)被痒病朊病毒污染所致,因此肉骨粉是导致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专家指出,牛海绵状脑病在奶牛群的发病率高于哺乳牛群,这与品种的易感性无关,原因是两种牛的饲养方式不同。奶牛通常在断奶后头六个月饲喂含肉骨粉的混合饲料。而哺乳肉牛则很少饲喂这种饲料。病…

    资讯 2007年12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