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猪肉”不等于“安全肉”

土生不等于土养,天价不等于安全
春节临近,又到了猪肉等肉食品热销的时节。在需求陡然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被市场热捧的诸多概念所迷惑。比如,近两年被商家热捧的“土猪”,就很容易让消费者“乱花渐欲迷人眼”,难以分辨真假而上当受骗。
近年来受瘦肉精、私宰肉等负面消息的影响,“土猪”肉被商家高调宣传成“原生态”“安全”“高营养”的猪肉,成了“绿色、安全、营养”的代名词。“土猪”一时奇货可居,在价格大大高于普通猪肉的情况下,销量仍然高速增长。普通猪肉档口,一斤瘦肉才15元,“土猪”一斤瘦肉动辄就要 25~30元甚至更高。
而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在广州市场上,超市中标榜的“土猪”在猪肉中的占比高达50%,即使是一般农贸市场也达到10%~20%,而在2006年,其占比只有1%不到。其“土猪”品牌也是鱼龙混杂,名目繁多,如壹号土猪、东升牌土猪、安康走地猪、穗香猪、黑加宝黑土猪、山黑牌有机猪、湛江土猪、“博白土猪肉”、“三江黑猪”、“环江黑猪”、“城乡土杂粮猪”、“三江草猪”、“城乡土猪”……
然而,笔者了解到,由于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目前在全国“土猪”销售市场,面临着乱贴标签、乱标价格、“挂羊头卖狗肉”等诸多问题,让众多消费者上当受骗,花了高价并没有吃到绿色安全的猪肉。因此,究竟何为“土猪”?“土猪”是否就真正是“绿色、安全、营养”的?有必要为消费者澄清概念,还原真相,让大家明白消费。
土猪败北洋猪
实际上,在“土猪”概念遭到热炒的背后,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不清楚的是,“土猪”,实际上指的是本地猪种,它仅仅是猪种类的一个概念,其对应的概念是“洋猪”。
所谓“土猪”,指的是我国本土猪种,大多属于脂肪型,瘦肉率一般为35%~37%,最高不会超过45%。而与“土猪”相对应的杜、长、大瘦肉型等洋猪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瘦肉率高。
中国养猪历史有7000多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饲养场开始出现。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内,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肉食品质由过去的动物脂肪转向动物蛋白的需求”,“土猪”猪种由于肥肉率高,经济价值低,同时也因为瘦肉型洋猪显著的经济效益,洋猪逐渐占领我国猪肉市场。
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院长康相涛介绍说,由于市场的推动,经济效益成为养殖企业的主要目标,因为引进的“洋猪”体格大、生长快、料肉比高,能为养殖业老板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迅速在国内得到普及。
例如,我国养猪大省河南省年出栏生猪的95%都是引进的洋品种猪,其中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杂交的“杜长大猪”为主。河南农大畜牧站站长田亚东博士介绍,“这些猪原产地都在美国、丹麦、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一头‘杜长大’猪,5个月就可以生长到100公斤左右,而河南地方‘土猪’则需要两年左右的漫长饲养。”
在此背景下,在“土猪”与洋猪短短几十年的较量中,土猪全面落败,土猪逐渐被市场淘汰,有些品种甚至面临绝种,例如宁乡花猪,近10年,经由国家对本地猪种的保护政策才得以保存下来。
据农业部畜牧司巡视员陈伟生介绍,根据2011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559个地方畜禽品种中,279个品种的群体数量下降,15个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已经灭绝,55个处于濒危状态,22个品种濒临灭绝。濒危和濒临灭绝品种约占地方畜禽品种总数的14%。
“土猪”不等于土养
近两年,市民对猪肉的需求,逐渐由过去补充动物蛋白质的“爱吃瘦肉”,转变到开始追求肉质风味,传统“土猪”以其肉质风味优势重新受到市场的青睐。
“生长快的动物,肉质就难以优秀。”田亚东博士介绍说,外国引进品种猪肉吃起来口感没有“土猪”好。
基于消费者对口感和安全上的追求,各大猪肉销售商也纷纷打出“土猪”的招牌。“肉质鲜美”、“不饲喂饲料” 、“喂红薯、青菜和牧草” 、“山上放养” 、“出栏时间超过13个月”成为描述“土猪”肉的主要广告语。
在这样强大的广告宣传和消费者心理作用下,“土猪”似乎代表了原生态养殖(土养)的猪肉。
而实际上,“土养”指的是:“喂养纯天然饲料、没有人工添加、放养”,其对应的概念是“圈养”。也即是说,“土猪”并非就一定是土养的,本地猪也不一定就是土养的,不一定是喂养纯天然饲料,没有人工添加放养的。
猪肉销售商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传统“土猪”肉质鲜美和安全的信赖,对消费者偷换了概念,让消费者误以为“土猪”就是土养的猪,就是安全的。实际上,多数“土猪”也会吃抗生素,也被注射了瘦肉精。
根据媒体报道,很多打着“土猪”旗号销售的“土猪”,其即使是本地猪,但在其饲养过程中,仍会大量喂养饲料,且与洋猪所吃的东西95%是相同的,并且还会继续添加添加剂。
而据农业专家介绍,即使“土猪”养殖是完全按照“喂红薯、青菜和牧草” 、“山上放养” 、“出栏时间超过13个月”等土养标准养殖的,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红薯青菜和牧草都已经受到了化学肥料的污染,土猪吃了这样的饲料,也会或多或少受到了化学肥料的污染,不可能让“土猪”完全回到二三十年前真正原生态“土猪”的状态。
天价不等于安全
2011年以来,各类“天价猪肉”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如不久前沈阳市和平区一家名为“黑猪专卖店”里,普通猪肉馅达到了50元/斤;肚、肝、腰子、大肠等内脏则为80元/斤;而诸如月牙骨、裙边骨此类整猪身上产量较少的部位竟卖出了158元/斤的天价。
但消费者以如此的高价,却未必就一定能买到真正安全的“土猪”。而众多品牌店抢占各大超市和肉市场挂羊头卖狗肉,挂个“土”字卖的肉也并非是“土猪肉”。“土猪”高价的背后,滥竽充数、良莠不齐,七国战乱、标准缺失,最终是让消费者上当受骗,花了高价没有吃到好肉。
在很多农贸市场,只要挂个招牌普通猪肉就成为“土猪”肉。“有很多品牌,其实就是从农贸市场购买质量相对好点的猪,然后挂个牌子摇身变成了品牌土猪肉,以便卖个好价钱。”广西柳州一家农贸市场的负责人士介绍说。
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十分普遍。这是因为,市场上的“土猪”无统一标准,导致猪到底“土不土”全凭商家说了算。
在一些无良商户鱼目混杂大规模的宣传攻势下,似乎“土猪”真的已经回归到老百姓的餐桌了。而实际上,真正的“土猪”,要回归市场还是十分困难的。这是因为目前猪肉市场对土猪的推广很不利:首先是销售渠道,超市内的猪肉划分是按部位,比如后腿、二刀,没有按照种类分,更没有按照可溯源体系分。总体来说,分类体系是粗糙的,各种猪肉没有分档定级,导致特色品种市场空间狭小。
其次的原因是,市场配套不完善,对养殖起着服务和引导作用的生猪合约,在设计交割标准时没有考虑到“土猪”的特性。例如,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生猪交割质量标准有两条:活体重90-110kg;活体背膘厚≤2.5cm。上述标准的特点是以背膘厚度对生猪论质,控制生猪的瘦肉率,迎合大众消费趋势,保证交割后的经济价值。
而根据畜牧部门公布的“土猪”正常生理指标,这些猪膘厚身轻,与交易所的标准格格不入。比如内江猪的出槽重多在75kg左右,膘厚3.8厘米左右;金华猪一般在70公斤左右时屠宰,膘厚在3.4~3.8厘米之间;荣昌猪一般在80~90kg时屠宰,膘厚约为4.9厘米;四川地区灌制香肠用的成华猪背膘厚度4.16厘米。
在过去,需求结构引导养殖户的品种选择;现在,规模养殖户的养殖取向固化了市场结构。现在很多加工推广“土猪”产品的企业,不得不自建销售渠道。
消费者呼唤“土猪”的回归,实质是呼唤健康绿色的养殖模式。消费者喜欢“土猪”,是内心寄望餐桌上的猪肉,不管是“土猪”还是洋猪,都是自然而然长肉、自然而然出栏的猪,自然而然肥、自然而然瘦的猪,而不是吃违禁添加剂长大的猪。
我们应该明确,“土猪”,有吃土饲料的,也有吃人工饲料和抗生素的;洋猪,有吃土饲料的,也有吃人工饲料和抗生素的。“土猪”不等于“土养”,所以“土猪”不等于安全的猪。
我们希望,消费者只有彻底了解清楚,所买的猪是土养的还是人工饲料的,才能够清楚区分它的质量好坏。而不是因为“土猪”这个种类,就盲目追逐。否则,最终自己将会吃亏上当。

原创文章,作者:王 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9512

(0)
上一篇 2013年1月18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3年1月18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文件 农市发[2007]7号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批发市场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资讯 2007年4月6日
  •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号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2月14日经农业部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部长 孙政才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

    资讯 2007年4月12日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已经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第18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

    资讯 2007年7月28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奶牛疾病预防的误区:“本末倒置”

    90%以上的常见病都是由于营养与饲养管理不当所造成。其中,由于营养平衡被忽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要达到营养平衡和科学管理,所必需增加的支出并不多,但由此获得的回报却十分巨大。专家指出,在广大农村养殖户和小型奶牛场,对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问题却都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因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经常可见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疾病治疗培训…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各级政府负有“统一领导”的责任

    新的《动物防疫法》正是针对新形势、新阶段下,进行动物防疫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明确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等。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既是努力目标,又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动物防疫法》新的内容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责任方面。《动物防疫法…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潜藏巨大散毒隐患

    由于自家苗在制备过程中不能对病毒进行彻底的灭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使传染原扩大。自家苗中未灭活的细菌或病毒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在动物群中的流行,而且这种流行属于人工感染后的流行,病原体的致病力比自然感染时更强,也更难以控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自家苗灭活不全的另一个最大害处,就是导致猪群产生免疫耐受。低剂量的病毒感染是…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和谐养殖”新理念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单独地生存于非生物环境中,它总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周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既有共同的环境,而又互为环境。对某一特定的生物来说,周围这些对它产生影响的生物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生物在物质上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既有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互惠互利的种内关系,还有更多的互不伤害的共栖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互相排斥和制约…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堵住源于动物营养方面安全的隐患

    畜产品质量安全,简单的说就是畜产品的质量有安全保证,食用后不会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引发疾病,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或潜在的损害、危害或威胁。畜产品的安全涉及面很广,包括饲料的原料和加工、畜禽的饲养、屠宰、加工、贮藏等全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笔者就动物营养方面带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问题,从各个危险点如饲料原料…

    资讯 2007年12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