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禽疫苗存在的问题与疫苗的选择

随着我国家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家禽疫病的困扰也越来越突出,每年给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主要源于我国养殖业仍然是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不注重或无力开展环境控制,管理不规范,疫苗的使用仍然是控制疫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有些养殖户而言几乎是唯一的手段。既然疫苗的使用是为了控制疫病,疫苗的质量就是我们控制疫病的重要的物质基础,首先是安全性,其次是有效性。据报道,截止2007年末,我国有67家兽药GMP生物制品企业,2007年生产禽用疫苗88种,年产禽用疫苗1152亿羽份。疫苗存在的问题: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自主创新能力差,导致一些疫苗使用后出现严重的后果和经济损失。我国在商品鸡群广泛使用由非SPF鸡胚生产的活疫苗,这些疫苗都存在支原体和外源性病毒的污染,所以,在接种疫苗的同时,也人工造成这些病原体的水平传播。由种鸡带来的垂直传播和由疫苗带来的水平传播,是我国鸡群中蛋传疾病病原体的感染率大大高于世界主要养禽国家的根本原因。国家首席兽医官于康震在2008年5月的中国兽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上指出,即使是正规的动物生物制品企业,生产的家禽疫苗也不时出现外源性病毒如REV、ALV、MG等的污染。一、从2009年蛋鸡血管瘤(白血病)看禽病的危害山东农业大学崔治中教授2007年的调查结果,见表1。表1 2007年蛋鸡血管瘤情况调查 群体阳性率(%) 个体阳性率(%)AB亚群 42. 992/197J亚群 52.8 105/199AB亚群 3.4 508/14995J亚群 5.7 855/15122结果表明,ALV感染在我国鸡群中是相当普遍的,不同类型的鸡群感染率差别很大。白羽肉鸡ALV-J的抗体检出率仍不低,但现场很少见到典型的 J亚群髓样细胞瘤,外国种鸡公司认为,这与现有的ALV-J抗体测试试剂盒有较高的假阳性反应有关。崔治中等2009年下半年的现场发病调查,海安县6个父母代种鸡场2007~2008年由某祖代鸡场引进2.73万套父母代种鸡,发售到655户32.7万只蛋鸡,开产时由J亚群白血病引起的死淘率平均为20%;高邮县40万只蛋鸡中的100多个养殖户蛋鸡的平均发病死淘率也是20%;北京某大型蛋鸡场在过去的两年中,虽然苗鸡来源批次不同,鸡白血病的死淘率平均达到3%~5%。依上述典型调查推断,2008~2009年我国一年约有5000~6000万只性成熟蛋鸡死于肿瘤/血管瘤。若以每只接近性成熟的蛋鸡培育成本30元计算,全年损失约15亿元至18亿元。鸡白血病是由鸡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病,在我国肉鸡病例中最早报道,近几年在蛋鸡群病例也有报道,并呈现上升和暴发趋势。其不仅可以间接造成疫苗免疫失败,还能直接造成多组织性肿瘤和生长迟缓,以及生产性能下降,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我国蛋鸡和肉鸡生产。鸡白血病病毒是一种反转录病毒。分为内源性病毒和外源性病毒,外源性ALV有两种传播方式: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在ALV流行病学上非常重要。水平传播对保持和促进垂直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孵化期间和孵出的第一周。有时通过水平传播的母鸡感染可以发展为持续的感染,并将病毒传播给子代。本病不容易通过间接接触(饲养于不同鸡舍或不同的笼子)传播,可能是由于病毒在鸡体外存活时间相对较短的缘故。一般来说,鸡对各种类型肿瘤发生的抵抗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ALV-J在6周龄内最易感,成年鸡感染后一般不发生肿瘤,只引起生产性能的下降。传染方式:①种蛋垂直传播,比例不高,但导致鸡群长期存在ALV病毒和逐代蔓延;②横向传播,可发生,但较弱较慢,主要在雏鸡早期,特别是孵化厅和雏鸡箱中感染;③其它,昆虫、针头、污染的疫苗。传染源:病鸡、带毒鸡和感染的种蛋是本病的传染源。无症状的带毒鸡,由于缺乏临床症状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造成更大的危害。感染母鸡经蛋传播病毒的能力在18月龄以下比较强。传染性病毒粒子可在肠道、肠腺体、胆道的上皮细胞内繁殖,特别是肝脏和胰腺更适合病毒的繁殖,因此,病毒常随排泄物排出,污染周围环境,成为水平传播的传染源。禽白血病病毒污染疫苗造成的流行不容忽视,不断发现ALV污染禽用疫苗、犬用疫苗,甚至人用疫苗的报道。蛋鸡ALV-J的来源:崔治中教授指出,现在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历年来引进的蛋用型种鸡带有ALV-J感染。目前,ALV-J在蛋鸡中的普遍流行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我国某些公司没有完全按照科学规则实施生产和相应的扩种繁育。很多种鸡公司对国外引进的种鸡随意扩大使用的代次,且每一代也不做检测来净化鸡群,也同样会引发鸡白血病的扩散。鸡群使用弱毒疫苗污染可能是另外的一个原因。如果鸡群ALV-J和ALV-AB的抗体阳性率高于30%,就应怀疑所使用的弱毒疫苗中是否有ALV污染。二、我国SPF鸡群的生产现状SPF鸡是指生长在屏障系统或隔离器中,无国际、国内流行的鸡主要传染病病原,具有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性能的鸡群。SPF鸡所产的蛋即为SPF蛋。SPF疫苗是利用种鸡所产种蛋,通过一系列生物技术制成的生物制品。我国农业部规定,SPF鸡必须不含有19种特定的传染性病原体。SPF鸡所产的种蛋必须不含有ND、IBD等近20种疫病的抗体,不含有 ILV、CAV、REV和REOV 等17种外源病毒。种蛋纯净,适于培养病毒,从而制成优质的SPF疫苗。高质量的生物制品是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保障,SPF鸡胚生产疫苗是提高生物制品品质的重要保证。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李慧娇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 SPF鸡蛋生产企业有14家,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的有 2 家。2008年统计年产蛋约为1467万枚,预计2009年产量达到3000万枚。我国SPF鸡群生物学监测状况:2000年5月1日正式实施《SPF鸡微生物学监测总则》(GB/T17998-1999),共检测19个项目(14种病毒、3种细菌、2种支原体),与美国标准比较,缺少禽肾炎病毒、鼻炎病毒、禽轮状病毒、禽结核、腺病毒II群、沙门氏菌其它种、禽副粘病毒2型和3型,及不同血清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我国SPF鸡群微生物学监测标准不完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有缺陷。国内检测试剂不全、不稳定,质量存在问题,国外试剂进口困难等。各SPF鸡群生产企业多数未经过认证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认证,各企业监测技术不一致,很难真正反应产品质量状况。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对10个SPF鸡群共122份血清进行了13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除了一个鸡群的11/11份血清样品均为阴性外,其余9个鸡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阳性,检测结果见表3。此外,4个鸡群的125枚鸡蛋,用ELISA检测鸡蛋清中的禽白血病抗原,结果5/125(4.0%)阳性。如果禽用活疫苗采用非SPF鸡胚制备,难免混有禽白血病、禽脑脊髓炎、网状内皮增生症等病原微生物,接种疫苗本身就是人为传播疾病,可能引起免疫抑制、免疫失败或直接导致免疫动物发病,影响正常疫苗免疫,造成垂直传播、恶性循环,以致疫病屡防不止,从而影响整个养禽业的健康发展。三、我国禽用病毒活疫苗SPF化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SPF蛋的产量不够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验需求,部分禽用活疫苗仍然采用非SPF鸡胚来制备。国外报道使用污染REV的鸡痘疫苗或MD疫苗出现腺胃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和淋巴瘤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内报道使用HVT活疫苗出现生长迟缓,死亡率增加。SPF鸡群的监测管理不规范,缺乏国家标准的认证体系。疫苗外源性病原检测方法和标准不完善,现有标准中不包括REV和CAV的检测,ALV的检测采用的是COFAL法,很难操作,且未强制执行。禽用活疫苗中污染ALV的检测 45批ND活疫苗检测结果均为阴性;66批IBD活疫苗的ELISA法和PCR检测出24批阳性(36.4%),其中SPF鸡胚制备的疫苗3/36批阳性(8.3%),普通鸡胚制备的疫苗21/30批阳性(70.0%)。COFAL法检测22/66阳性(33.3%),其中SPF鸡胚制备的疫苗2/36批阳性(5.6%),普通鸡胚制备的疫苗20/30批阳性(66.7%)。禽用活疫苗中污染REV的检测 对203批次活疫苗用IFA法进行了REV的检测,2种(MDHVT和鹌鹑化鸡痘苗)8批次呈阳性(3.9%)。选取上述阳性样品的MDHVT疫苗4批次和鸡痘疫苗3批次,REV阴性 MDHVT疫苗5批次和鸡痘疫苗5批次,与《中国兽药典》2005版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的符合率100%。禽用活疫苗中污染CAV的检测 应用PCR的方法对国内外禽用活疫苗110批次进行了CAV的检测,包括IBD疫苗50批次(SPF疫苗9批,普通鸡胚苗41批);ND疫苗40批次(SPF疫苗4批,普通鸡胚苗36批);MD疫苗8批(全部为SPF疫苗);进口禽源活疫苗12批次(全部为SPF疫苗),结果110批疫苗中9批呈阳性(8.2%)。具体结果见表4。表5为中国兽药监察所2005~2009禽用活疫苗外源病毒监督检验结果。生产禽用活疫苗所用的鸡胚必须无相应的病原和母源抗体。但是,我国生产家禽用灭活疫苗的普通鸡胚来源和质量也很难保证。一是外源的污染问题,包括细菌、支原体或病毒的污染;二是母源抗体的问题,可干扰接种疫苗病毒的增殖、直接影响疫苗的质量。中国农业大学孟迪、何诚等报道,自2006年来,我国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使用某些含甲醛浓度过高的灭活疫苗后,产蛋鸡难以达到预期的产蛋水平,高峰期产蛋率仅维持在65%~74%。由于该现象主要集中于使用个别厂家的疫苗,且发病具有广泛性,因此,可以排除蛋鸡品种退化因素、营养性因素和传染性疾病因素。OIE规定福尔马林浓度在灭活的任何时间内均不应超过0.1 %(即0.04%甲醛溶液);β-丙内酯溶液灭活的最终浓度不超过0.1 %~0.4%。中国兽用疫苗也规定,含梭状芽抱杆菌的制品中残留不得超过0.5%的甲醛溶液量,其他制品中不应超过0.2%甲醛溶液量。免疫甲醛含量高的禽流感灭活疫苗,临床出现鸡冠萎缩、鸡冠发白。剖检主要病变集中在生殖系统:成熟卵泡数量减少,卵子体积萎缩,卵泡颜色由黄色变成墨绿色,子宫腔体积萎缩、严重出现卵黄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云南省江川县畜牧局梁中枢等报道,采用禽流感重组灭活疫苗,对海兰灰所做的试验表明,免疫3~4天后,注射组蛋鸡产蛋率下降最明显(5.97%~7.61%)。目前,国内部分油乳剂灭活疫苗在注射过程中出现粘度较大、注射困难、毒副反应较强(过敏),引起注射部位红肿、疫苗不吸收、化脓等现象,这与白油佐剂的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矿物油的副作用比较明显,但由于矿物油价格比较低廉,疫苗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内,因此,矿物油仍然是油乳剂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佐剂。四、家禽疫苗的选择鸡疫苗市场有多大?详细情况见表6。撇开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单从蛋鸡来计算,如果……中国蛋鸡存栏15亿只,其中产蛋鸡12亿只1. 如果每只鸡每年少产1枚蛋,则是12亿枚鸡蛋12亿枚×0.35元/枚=4.20亿元2. 如果死亡淘汰率差1.0%,每只鸡2.0千克,每千克8.00元12亿只×0.01 ×2.0 ×8.00元=1.92亿元3. 如果饲料报酬差0.10,年产2000万吨鸡蛋,每吨饲料2000元2000万吨×0.10 ×2000元=40.00亿元由此可见,生产性能的差异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差别远大于疫苗免疫成本的差别。疫苗选则应注意的几个方面:①GMP—选择来源明确的、正规的、管理规范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产品;②SPF—弱毒疫苗必须是使用无特定病原的鸡胚生产,灭活疫苗的抗原也应使用相应的非免疫鸡胚来制造;③血清型—了解当地和本场鸡病的血清型,选择相应血清型的疫苗进行免疫,才能取得好的免疫效果,如IB、AI、IC等疾病;④毒力—能用弱毒疫苗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中/强毒疫苗;一些疫苗并非毒力越强免疫原性越好;⑤种毒代次—过多的传代会造成疫苗毒株免疫原性的改变;⑥效价—抗原含量,所用的疫苗必须达到规定的免疫剂量。如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嗜斑单位(PFU)必须达到2000以上,新城疫疫苗或疫苗抗原灭活前的胚胎半数感染量(EID50)108以上。五、生物安全是控制家禽疫病之本所谓生物安全是指防止把引起畜禽疾病或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引进畜禽群体的一切饲养管理措施。因此,生物安全是预防问题的系统,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系统。生物安全是一个综合性控制疾病发生的体系,即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害虫排除在外的所有的有效安全措施的总和。养殖业安全生产 家禽安全 ——不提倡巨人企业,不得疫病,人禽和谐,健康生存,快乐生产;企业安全 ——长久盈利,长久存在,做精做强。适度规模,全进全出,密闭饲养;行业安全 ——加强监管,有序竞争。竞争促进行业发展,竞争保障交易公平;食品安全 ——无人畜共患病。无公害食品,无有害微生物,无药物残留,无有害添加物。家禽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大多数情况下都与我们在管理中所犯的错误有关。鸡场中存在诸多传染因素,见表7。养禽生产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易感家禽群体。因此,要抓住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必须注意群体之间的影响,原则上讲,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群体之间,往往有不利的影响。故在一个家禽生产场内,群体的数量越少越好——全进全出;二是群体结构,群体的一致性对于生物安全是最有利的,在生产中反应一致性性状的指标是均匀度。均匀度差的家禽群体中对于疫苗反应不一致,将使各种针对家禽群体的安全措施难以实施奏效。同时均匀度低的群体内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必然降低生产性能和存活率;三是抓住家禽群体非特异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关系。目前全世界的养鸡生产除了SPF鸡群之外,没有一个饲养者不为鸡群接种疫苗,使其产生获得性免疫。然而,过度频繁的疫苗接种,不仅不会使家禽群体免疫抗体水平提高,反而容易产生因为体制下降而发生免疫麻痹。而通过环境、营养、管理措施使家禽群体体质改善,则有利于免疫效果的提高。对于养禽者,若在饲养管理时能重视疾病的预防,那么他们不需要掌握多少详细的家禽传染病知识。人有病去医院,禽有病找兽医,不要把养禽场办成禽病研究所。从禽群中迅速清除死禽和濒死禽,就是为了减少迅速传播的传染性生物的数量;对禽舍、用具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不可能使其完全无菌,但可减少传染性微生物的数量,从而不至于引发疾病。无菌、温控的密闭式禽舍,在防止禽舍之间和牧场之间的疾病传播上,要比开放式饲养方式的饲养场好些。饲养规模应服从于疫病防制的需要,服从于发挥生产潜力的需要,服从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服从于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的需要,服从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处于环境保护和疫病防控的考虑,养殖业不应提倡发展巨人企业,未来的家禽养殖业应是,适度规模、全进全出、密闭饲养,优美环境、优质产品、优秀效益。养殖场根据饲养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大型养殖场、中型养殖场和小型养殖场,见表8。使用疫苗的目的在于预防传染病发生,所以,疫苗选则的原则应是安全、有效。否则,会导致免疫失败,甚至造成某些疫病的人工感染。疫苗的使用是家禽疫病防制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因为任何疫苗的保护率都不会是100%,那种认为畜禽一旦免疫了疫苗,动物安全就有了绝对保障的想法是错误的和危险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鸡群,提高家禽健康水平,增强机体自身的非特异性抗病力才是预防家禽传染病的根本措施。疫苗免疫是必须的,但不是万能的,好的疫苗代替不了好的环境、好的营养和好的管理。

原创文章,作者:段, 艳红,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9304

(0)
上一篇 2011年8月1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1年8月1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文件 农市发[2007]7号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批发市场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资讯 2007年4月6日
  •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号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2月14日经农业部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部长 孙政才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

    资讯 2007年4月12日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已经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第18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

    资讯 2007年7月28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各级政府负有“统一领导”的责任

    新的《动物防疫法》正是针对新形势、新阶段下,进行动物防疫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明确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等。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既是努力目标,又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动物防疫法》新的内容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责任方面。《动物防疫法…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潜藏巨大散毒隐患

    由于自家苗在制备过程中不能对病毒进行彻底的灭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使传染原扩大。自家苗中未灭活的细菌或病毒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在动物群中的流行,而且这种流行属于人工感染后的流行,病原体的致病力比自然感染时更强,也更难以控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自家苗灭活不全的另一个最大害处,就是导致猪群产生免疫耐受。低剂量的病毒感染是…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和谐养殖”新理念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单独地生存于非生物环境中,它总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周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既有共同的环境,而又互为环境。对某一特定的生物来说,周围这些对它产生影响的生物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生物在物质上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既有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互惠互利的种内关系,还有更多的互不伤害的共栖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互相排斥和制约…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奶牛疾病预防的误区:“本末倒置”

    90%以上的常见病都是由于营养与饲养管理不当所造成。其中,由于营养平衡被忽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要达到营养平衡和科学管理,所必需增加的支出并不多,但由此获得的回报却十分巨大。专家指出,在广大农村养殖户和小型奶牛场,对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问题却都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因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经常可见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疾病治疗培训…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堵住源于动物营养方面安全的隐患

    畜产品质量安全,简单的说就是畜产品的质量有安全保证,食用后不会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引发疾病,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或潜在的损害、危害或威胁。畜产品的安全涉及面很广,包括饲料的原料和加工、畜禽的饲养、屠宰、加工、贮藏等全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笔者就动物营养方面带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问题,从各个危险点如饲料原料…

    资讯 2007年12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