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体系让非洲猪瘟可防可控

“虽然行情回暖,但是我们还没有恢复生猪养殖,我们在等什么?等疫苗。”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非洲猪瘟防控与生猪复养技术推介会上,来自天津的一位养殖场负责人介绍,由于养猪场周边三公里以内还有其他散户养猪,生物安全等级评估不过关,所以不能复养。

生物安全体系让非洲猪瘟可防可控

猪场复养是指猪场发生疫情后,通过清洗消毒等方法清除场内已存在的病毒,并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阻止病毒再次入场,重新引进生猪开始生产的过程。

而对大多数期待恢复生产的养殖场来说,下一个问题同样紧迫:如何科学、安全的复养?

除了对非洲猪瘟疫苗的期盼,规模养猪场也开始反思管理漏洞。一场生物安全意识的洗礼会否成为中国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契机?

一个百年难题

“我们兽医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疫苗是最后一道防线’。”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所长步志高研究员说,生物安全是养殖第一要务,贯穿在始终。如果不强调和坚持生物安全原则,未来可能不得不动用最后一道防线。

从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非洲猪瘟以来,各国科学家从来没有停止疫苗的研制。然而,时至今日,尚没有一个可以商业化生产和使用的非洲猪瘟疫苗。

作为自然界中最大的动物病毒之一,其基因组庞大,蛋白结构异常复杂,功能尚不清楚。百年来,疫苗研制不成功的原因,步志高认为有三个:病毒宿主非常狭窄,只有野猪和家猪;细胞宿主也非常窄,主要是猪的原代巨噬细胞;没有其他近亲病毒可以参考。

这直接导致“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采取基因缺失的技术方案”。2018年8月,非洲猪瘟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农科院第一时间成立了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代表组,开展了联合攻关。

步志高认为,疫苗研制的两个卡脖子问题是安全性和大规模生产工艺。

攻关组拿到毒株以后,首先要遴选构建疫苗的策略。近几年,国际上发表了五种被认为有应用潜力的策略,分别是英国一种、西班牙一种、美国三种。“我们借鉴这五种策略,对中国的病毒分离株作了缺失实验,结果发现其中三种达不到目的,还能够完全致死,或者部分致死;有一种失去了免疫效力。”

剩下一种策略是美国科学家发表的。经过深度生物安全评估,攻关组发现它持续感染时间比较长,而且会在同居猪之间感染;更重要的是在体内连续传代时,这个疫苗株可以发生毒力返强。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欧美所有的现成方案都是不可行的”,必须采取双基因缺失技术方案。安全性评价发现,新的候选疫苗株没有在动物之间水平传播的能力,在体内也没有办法连续传代。“达到了兽用活疫苗的安全要求。”

此外,一直制约疫苗规模化生产的最大瓶颈也得到了突破,实现了原代巨噬细胞工业化生产高效、质量可控、成本经济。近期已向农业农村部提出生物安全评价申请,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认为,哈兽研科研人员的严谨求实精神和能打硬仗作风,高等级P4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高标准SPF猪(无特定病原感染或携带猪)生物质材料,加上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产学研结合的联合攻关平台,为攻克这道百年难关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场深刻反思

“发生疫病之前,我们在防控疾病上主要靠疫苗和保健药物,有一些简单的生物安全措施,但执行的并不是很到位。所以才会发生猪瘟。”

“我们一直把生物安全作为一个负担,很多猪场不愿意执行。”

“这次非洲猪瘟对我们是一个洗礼,管理者都在洗脑,重新对猪场进行生物安全的评估、修正。”

“区域化猪场生物安全如果不解决,事实上全面复养还是有压力的。”

“一定要站在国家的高度重振中国健康养殖的生态体系,要从这次危机当中吸取教训,做好布局、规划。”

与会企业家代表纷纷表达了重新审视生物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做了一些反思,非洲猪瘟固然是养殖业的劫难,但它也是对我们过去过度依赖药物和疫苗,可以说是漠视生物安全的惩罚,是行业提档升级、浴火重生的契机。”哈兽研研究员仇华吉说。

他认为,生物安全体系不是对非洲猪瘟的权宜之计,它应该成为今后防控任何疾病的有利武器,而且应该是所有猪场的“标配”。

通过实践,仇华吉发现,非洲猪瘟并不是百分之百致死。“在防控度很好的情况下,存活率可达20%到30%。”虽然很难根除,但是在一个猪场之内净化它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仇华吉介绍,生物安全的核心理念就是单向流动、脏净分区和互不交叉。通过多重阻断与杀灭,确保每个环节互相配合,如果前面有漏洞,后一个环节能够有所弥补。同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为了防控非洲猪瘟进入猪场,应当建立四道屏障:外围区防御,建立必要的硬件设施,包括车辆洗消中心、一级隔离点、物资中转站等;场外区域防御,包括实体围挡,物资、食物消毒间等;场内区域防御,包括生活区-生产区围挡等;不同生产区之间的防御。

“做好生物安全,同时做好营养、环境管理等各个方面,提高猪舍的健康度、舒适度,保证猪的健康福利。我认为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的。”仇华吉说。

一次复养实验

大北农集团黑龙江北镇二场发生了我国通报的第一个规模化养殖场非洲猪瘟疫情。当时存栏量24.5万头,发生疫情后,捕杀了将近2万头生猪,造成经济损失达1.3亿元,对行业、对大北农集团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介绍,截至9月9日,全国及时处置非洲猪瘟疫情153起,今年以来疫情发生的势头总体上减缓。目前全国29个省区的疫区都全部解除封锁,生猪生产正在逐步恢复。近期猪价较快上涨,主要原因是供应不足。

“猪粮安天下,中国不能没有猪。”大北农集团副总裁丛培原说,“所以我们必须复养”。在与哈兽研接触之后,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

在复养前,哈兽研联合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和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分别研发了8种非洲猪瘟快速诊断与检测技术与产品,以及病毒消杀技术,为复养提供了技术支撑。

基于对非洲猪瘟的科学认知,以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哈兽研等机构共同研究建立了全流程复养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形成了“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猪场复养技术要点》,指导猪场开展复养工作。

该猪场6月底以来已转入基础母猪6504头、分娩3205窝、家庭农场投苗32户,10月中旬将实现满负荷运转。猪只的口腔棉拭子、血液棉拭子,共检测4636份,结果都是阴性。

“其余疾病发生次数明显降低,抗生素用量、用药成本大幅下降,并为下阶段部分疫病净化创造了条件。”丛培原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大北农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充满信心,也充分意识到与科研院所合作带来的巨大效益。

陈光华认为,该技术要点是9月4日印发的《感染非洲猪瘟养殖场恢复生产技术指南》的技术操作规程。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冯忠武认为,相关措施和标准操作程序可为其他养猪企业复养及非洲猪瘟防控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中国动物保健·官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62338

(0)
上一篇 2019年9月19日 下午2:17
下一篇 2019年9月18日 下午5:23

相关推荐

  • 【微课堂】动物病原微生物、动物疫病以及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一、动物病原微生物 根据动物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传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2005年农业部令第53号》中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1.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包括: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疱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

    2018年12月11日
  • 影响家禽饲料代谢能的因素及其测定

    代谢能的测定方法很多,且各有利弊,同时测定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究竟用那种方法比较好,动物营养界也没有统一的规程。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导致许多数据间没有可比性和通用性。 1、测定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的测定方法是排空强饲法(Sibbald,1975)。由于试禽采食量较小,试验过程中每个操作的微小误差均会影响最终测定值。AME随采食量增加而升高。用内源…

    资讯 2018年1月3日
  • 鸡猪养殖大户2014年经验赢不过运气

    猪肉、鸡蛋,是两种大多数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虽分属一畜一禽,却在2014年,价格同时经历了一轮暴跌和暴涨;山东省莱芜市茶叶口镇的养猪户和养鸡户,也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共同经历了一场大悲和大喜,呈现出一幕幕颇具戏剧化的市场景象。 养猪大户陈加贞:这过山车行情,22年没遇过 位于莱芜市最北部的茶叶口镇,因山区分布广阔,使得养殖业较周边更为发达,加之与济南、淄博搭界…

    行业 2014年8月21日
  • 热科院与新疆畜牧科学院签订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为积极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和农业部工作部署,深入推动农业科技援疆工作,切实加强双方科技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促进我国西部农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引领和支撑西部农业发展,11月29日,热科院与新疆畜牧科学院在海口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农业科研合作、人才交流事宜,并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热科院王庆煌院长和新疆畜牧科学院王力俭院…

    资讯 2010年12月11日
  • 解密人类与禽流感的抗争

    因为野生鸟类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之一,禽流感病毒似乎会飞,足迹遍布全球。禽流感病毒就像一个旅客,搭载着天然的“飞机”,在“飞机”经停的每一站都留下“到此一游”的标记。… 2011年,由凯特·温丝莱特参演的好莱坞科幻大片《传染病》轰动一时。影片中,一种靠空气就能传播的致命病毒,在全球迅速蔓延,病例在香港、东京、芝加哥、纽约、伦敦、巴黎等地相继出现…

    2014年10月17日
  • 2018畜牧养殖设备展览会

    养猪设备  禽业设备 牛羊设备 环保设备 2017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国家有关一系列养殖的政策法规也纷纷出台,自从禁养限养法规出来后,许多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逐步退出规定区域,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养殖场成为现阶段养殖业发展的主流。 未来养殖模式也向着“规模化、无污染、分区集中养殖”的方向发展。养殖企业对畜牧设…

    会讯 2017年11月8日
  • CAFA青岛年会,用数字解读动物安全与食品健康

    合作伙伴(持续更新) 大会日程 演讲嘉宾(持续更新中) 联盟企事业单位 参会名单 会议费用 1、联盟成员单位参会,请联系秘书处咨询注册优惠码。2、非联盟成员会议注册费1200元/人,包含餐饮、茶歇和材料费用。2019年8月23日前注册费优惠为800元/人。3、大会官方报名网站链接:http://www.cafa.org.cn/dwjklt,点击在线注册,根据…

    2019年8月23日 会讯
  • 冷鲜肉生产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 “冷科技”让冷鲜肉产业“热”起来

    5月29日,记者从河南科技学院了解到,由该校承担的一项省重大科技专项,研发推广先进的冷鲜猪肉和冰(冷)鲜鸡肉生产关键技术,不仅带“热”了冷鲜肉类产业,也促进了我国肉类行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 目前市场上加工和销售的生鲜猪肉主要有热鲜肉、冷冻肉和冷鲜肉3种。项目主持人、河南科技学院科技处处长马汉军告诉记者,冷鲜肉是指屠宰后在24小时内迅速冷却到0℃~4℃,并在后…

    2019年5月31日
  • 5月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禽肉等替代品供应增加

    截至6月16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37起,其中今年以来发生38起,月均发生起数明显减少,且均为点状发生。目前,已有26个省(区)解除疫区封锁,生猪调运秩序逐步恢复。禽肉等猪肉替代品生产加快发展,1—5月鸡肉产量同比增长16.1%。奶业振兴行动深入推进,1—5月牛奶产量增长5.3%;水产品供应充足,1—5月水产品总产量2145万吨,同比基本持平。 

    2019年6月24日
  • 中国已渡过缺少美豆困难期

     2018年经历了阿根廷大豆减产和美国大豆进口减少,中国通过增加国内生产、投放临储大豆、扩大进口来源等措施成功消除了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影响,2019年在全球大豆供应充足、国内需求下滑的情况下,即使持续不进口美国大豆,也不会影响国内大豆市场供给。 上周五美国再度上调中国输美商品关税,实质上可能是对中美经贸磋商的一种极限施压手段,这会给中美贸易带来哪些影响还需进…

    2019年5月1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