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牦牛新品种填补无角舍饲化国际空白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联合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发布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该成果填补了牦牛无角舍饲化国际空白。兰州牧药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阎萍研究员带领科研成员,历经20余年自主创新、联合攻关,继成功培育大通牦牛之后,再次培育出牦牛新品种,对满足牦牛产区多元化饲养模式,降低草原载畜量,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将在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牦牛新品种填补无角舍饲化国际空白

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重要的生活和经济来源,然而由于品种退化、养殖方式落后等原因,致使民族地区依靠牦牛产业脱贫攻坚难度较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藏高原生态十分脆弱,开发和保护、建设和吃饭的两难问题始终存在。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牧业生态体系,在提高畜牧养殖效益的同时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是我国高原牧区及农牧结合区的重大的生产和生态需求。

“阿什旦牦牛”对标重大产业需求,对提高高原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发展水平、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实现控制净增、扩大出栏、加快周转、缓解草畜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该品种适宜在青藏高原寒旱草原生态区及其他类似地区推广利用,能有效解决牦牛养殖长期依赖天然草地分散放牧、生产方式单一,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其推广应用,完善了牦牛产业“放牧、放牧加补饲、完全舍饲化”的发展结构,能有效促进牦牛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粗放型向经营型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构建更具发展潜力的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丰富高原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产业发展的种源需求。

产肉性能好,抗逆性强,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高的“阿什旦牦牛”深受牧民群众欢迎。培育期间,向青海、甘肃等省区中试推广种公牛3950头,改良当地牦牛品种。改良后裔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平均繁活率为59.98%,比当地牦牛提高11.72个百分点;死亡率为1.24%,比当地降低4.32个百分点;18月龄体重平均为92.77kg,比当地同龄牦牛高18.38kg,提高了24.71%,增产增效十分显著。

牦牛育种是一项极其艰苦的研究工作。在育种的漫长岁月,团队在海拔2900~4600米的大通种牛场,以青海高原牦牛为育种素材,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应用测交和控制近交方式,通过建立育种核心群、自群繁育、严格淘汰、选育提高等主要阶段,集成开放式核心群育种技术体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等现代先进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2个,也是研究所培育的第2个牦牛新品种。

团队成员20余年始终如一,终年在严酷的环境下进行牦牛育种,不畏艰险,克艰攻难。克服了长期离所离家带来的巨大困难、地域环境造成的严重身体不适以及艰苦生活环境造成的生活不便。在没有道路的牦牛夏季牧场,团队成员常常徒步爬山涉水,骑牛骑马,足迹遍布大藏区,同当地藏族群众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一起抓绑牦牛,一起测定生产性能,在雪山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了一曲创新克难的美丽藏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中国动物保健·官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61041

(0)
maning9618maning9618编辑人员
上一篇 2019年6月28日 下午2:49
下一篇 2019年6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