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防控主要依赖于生物安全体系,但饲料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那么营养免疫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可以起到多大作用呢?
中国工程院印遇龙院士表示,可以通过饲料调控生猪免疫状态来保护易感动物、防控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强毒型致死率可达100%,防控上仍无有效疫苗,只能依靠检测和扑杀。印遇龙院士对非洲猪瘟病毒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非洲猪瘟病毒是相关病毒科唯一成员,拥有庞大而复杂的基因组,有着独特的宿主和生态循环,而且具有超强的体外生存能力,并且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非常复杂。
众所周知,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是预防传染病的三大要素。印遇龙院士认为,保护易感动物可通过饲料调控生猪免疫状态!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非洲猪瘟自身免疫特点异常复杂。强毒型非洲猪瘟致病猪在3-4天死亡的可能因为细胞因子风暴。在5-7天导致病猪死亡的可能因为免疫复合物加剧血管内皮损伤,器质性病变加重,主要器官出现循环衰竭而死。而10-15天死亡的可能因为免疫复合物-III型超敏反应。
另外,在非洲猪瘟病毒的免疫反应中,抗体和T细胞在病毒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保护ASFV中的起了关键作用;CD8+T细胞在感染中细胞优先增殖。
在没有非洲猪瘟疫苗的情况下,通过改善抗体、细胞因子和T细胞活性来提高生猪存活率是否可行呢?
印遇龙院士认为这是一个研究方向。已有研究表明,精氨酸等多种功能性氨基酸具有激活肠道天然免疫反应而预防仔猪ETEC感染的功能效应;天然植物提取物激活相关非特异免疫因子,对畜禽养殖可起到提高免疫、抗菌防病、抗病毒等作用;混合肌注白细胞介素-4、转移因子、生理盐水,能有效提高猪的抗体水平和免疫状态。
印遇龙院士强调,天然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功能性氨基酸、免疫因子添加剂、饲料预消化技术等可以调控生猪免疫状态,对疫病预防是有帮助的。
除了营养免疫方面的内容,印遇龙院士还就饲养管理方面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进行了简要介绍。
饲养管理:要保障精确营养安全、生物防控安全及环境控制安全。精确营养上,要确保饲料、猪舍内的空气以及猪舍内用水的安全性,并确保猪舍内能接受到阳光照射。
生物防控:要求猪场严格管控人流、物流、车流、猪流;建立针对老鼠、苍蝇、蚊子、鸟类、蛇类的防控体系。
环境控制:猪场外要做到远离、隔离、阻断、中转;猪场内要做到独立、干燥、通透、阳光照射。
自从去年我国在血浆蛋白粉原料中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后,饲料生物安全已然变得尤为重要。当然,也有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既然血浆蛋白粉是高危带毒原料,那以后不用含血浆蛋白粉的饲料就没事了。但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饲料由于其生产、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繁多,污染的机会实属不少。尤其是自配料养殖户使用的原料,大多都无来源追溯,也无用前检测,只是简单的粉碎混合,其感染风险极大。
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受多种因素污染,如:原料带毒、人员和车辆携带病毒、虫害鼠害、以及有害微生物发酵等。饲料产品的制成从原料的筛选到一定的生产工艺,最后出厂运输到养殖户手里,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是精髓。无论哪个环节出现污染,必将后患无穷。
虽然,非洲猪瘟病毒的宿主是家猪和野猪,主要通过间接和直接接触传播。但是发病猪、隐性感染猪、病猪排泄物和污染物、以及软蜱等吸血昆虫媒介都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源,这些传染源可以通过车辆、人员、甚至空气等媒介传播开来。
因此,饲料厂虽然没有猪群,但是人员和车辆的流动、生物媒介等,都有可能造成饲料携带非洲猪瘟病毒。
文章来源: 中国猪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关乎动物健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