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旦正巷前
近年来,随着养羊业的不断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羊病频发,给养羊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绵羊痘又名绵羊“天花”,病原体是绵羊痘病毒,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病变部位常发生于羊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粘膜上,以痘疹为特征,发展到后期形成水疱、脓疱,最后干结成痂,脱落而痊愈。绵羊痘在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1 病原体
绵羊痘的病血液原体是绵羊痘病毒,隶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本病毒是一种呈椭圆形的亲上皮性的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羊的皮肤、粘膜的丘疹、脓疮及痂皮内。病羊鼻粘膜分泌物和发热期羊的内也有病毒存在。绵羊痘病毒对外界抗力较强,但是对阳光直射和高热敏感,碱性消毒药物及常用的消毒剂均有效,2%石炭酸15 min可有效杀死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6~8周。
2 流行特点
自然情况下,绵羊痘只发生于绵羊,不传染给山羊和其他家畜。病羊或带毒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疱之中。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本病主要在冬末春初季节,呈地方性流行。气候严寒、雨雪、霜冻、枯草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有助于本病的发生和加重病情。羔羊易感性强,病死率高。羊只发生绵羊痘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性能。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平均为6~8d。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 ℃,食欲减少,鼻孔有浆液性分泌物流出。经1~4d后形成痘疹,痘疹多发生于股内侧、唇、鼻、尾内侧、乳房、阴囊等少毛部位。开始为红斑,逐渐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增大,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的隆起结节。结节在几天之内变成水疱,之后形成脓性液体。化脓期间体温再度上升,形成坏疽,具有较深的溃疡,发出恶臭。最后变成棕色痂块,遗留瘢痕。整个病程为3~4周。
非典型病例也称为顿挫型羊痘,通常不发烧一般仅表现轻微症状,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在丘疹期停止,不继续发展形成水疱,多呈良性经过。
4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是在咽喉、气管、食道、肺和胃等部位出现大小不同的扁平的灰白色痘疹痘疹,有些表面破溃形成糜烂和溃疡,有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糜烂或溃疡。肺部有卡他性炎症变化。
5 诊断
典型的绵羊痘可结合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作出初步诊断。如体温明显升高,精神沉郁,眼、鼻有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经1~4d后出现痘疹,起初发生在无毛或少毛部位,以后有毛的部位也受到侵害。典型绵羊痘一般要经历红斑期、丘疹期、结痂期和脱痂期。非典型性病变发展到丘疹期而终止。
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
本病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疱病区别。羊传染性脓疱病多无发热,全身症状不明显,病变多发生于唇部及口腔(蹄型和外阴型病例少见)。
6 防控措施
6.1 预防接种
每年定期预防接种,参考使用绵羊痘活疫苗,即羊痘鸡胚化弱毒羊体反应活疫苗,用于预防羊痘。既可用于成年绵羊、羔羊、怀孕母羊及瘦弱羊,也可用于山羊。预防绵羊痘,注射后4~6d产生可靠的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按说明书注明的用量,不论绵羊大小,一律在尾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 mL。3月龄以内的哺乳羔羊,在断乳后应加强注射1次。正常注射后5~8d,在注射部位出现豌豆大至核桃大硬结肿胀,一般1~2周后即可消失。由于本疫苗属于活苗要避免受热和散毒,剩余的疫苗及空瓶不得任意丢弃,须经加热或消毒灭菌后方可废弃。在非疫区使用本疫苗时,先要对不同品种的绵羊先做小群试验,安全无异常后再全群使用。
6.2 饲养管理
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工作,羊圈经常打扫消毒,保持干燥清洁。冬、春季节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增加羊只的抗病能力。
6.3 发病的处理
发生羊痘时,立即隔离病羊,对羊圈彻底消毒。
根据早、快、严、小的原则。一旦发生可疑的绵羊痘,要组织专家及早确诊,鉴定血清亚型、毒力和致病性。对活羊及其产品流通进行限制,扑杀销毁感染羊只,疫点隔离、封锁和消毒。对病死羊、扑杀羊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羊排泄物和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垫料、污水等均需通过焚烧、密封堆积发酵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病死羊、扑杀羊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6.4 引种时严格检疫,禁止从绵羊痘疫区引进种羊。
6.5 有治疗价值的,皮肤上的痘疱,可以涂紫药水。黏膜用0.1%高锰酸钾液充分冲洗后,涂拭碘甘油。控制继发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6.6 中药治疗
取板蓝根6 g、当归12 g、防风6 g、黄连6 g、金银花15 g、白芷9 g、连翘9 g、黄柏6 g、龙胆草6 g、栀子6 g、荆芥6 g、蒲公英9 g,混合粉碎喂羊或煎水灌服,1d/次。
原创文章,作者:下一站天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