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重于治
苏治国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把预防疾病称做“治未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是谓此而言。这种未雨绸缪“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是中兽医预防学的优势和特长,也是中兽医预防学区别于其它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在指导后世中兽医医疗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防重于治理论体系的形成
防重于治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中兽医学的发展,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都是起源于远古时代,在殷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初步发展,到了汉代以后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近代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1 1形成于《黄帝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始见于《黄帝内经》。其防重于治的精髓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并从医学的角度总结了汉之前的各种预防思想和理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治未病”理论体系,为后世防重于治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兽医学防重于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1]。
1.2 发展于《伤寒论》,丰富于《温病》及历代医家的著作[1-2]
《黄帝内经》提出了防重于治的理论,东汉名医张仲景着重于防重于治的临床实践,将《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予以发展,其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之中,明确提出了无病先防,欲病防作,己病防变。
清代名医叶天士将治未病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要主动预防,并防止疾病传变,控制疾病发展,正如《温热论》中指出:“先安未受邪之地”。此外,诸多历代医家,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治未病”理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孙思邈倡导养生应以食疗为先、用药宜慎为原则,主张治未病的关键是“智者察微,以时早治”;朱丹溪《丹溪心法·不治己病治未病》专论“治未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阐述了“病从浅治”的“治未病”思想;华佗所创“五禽戏”,强调运用健身之法,提高抗病能力,也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1.3 提高于现代
1949年以后中兽医得到了提倡和高度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年来,现代化畜牧业向集约化、工厂化密集发展,动物疫病很容易传播流行,中兽医医药在提高动物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提高产品质量上的应用研究,早已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随着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热潮的掀起及临床实践的深入开展,防重于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层次。
2 防重于治的本质
2.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动物未发病之前,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两个方面,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衰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本,邪气亢盛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邪气侵犯机体后往往通过损伤正气造成抗病能力下降,所以,未病先防,一是重在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二是防止病邪的侵袭。
2.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如果动物已经发生疾病,就应早期诊断、尽早治疗,防止病邪深入、发展和传变。动物患病之初,病情较轻,正气抗邪能力较强,容易治疗。正如《医学源流论》说:“病之处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明动物患病后,如果不及时处理,病邪就逐步深入,由表入里,侵犯脏腑,使病情复杂,当正气损耗殆尽,虽有良医亦无能为力。
2.3 愈后防复
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初期,还要注意维持阴阳平衡,加以饲养管理上的调养和必要的药物巩固治疗,防止疾病复发,病情反复。
3 防重于治的实践意义
3.1 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由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疾病的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大多数养殖户比较重视对于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不是很在意,这势必造成本末颠倒的局面。对于现代养殖业来说,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如何预防好疾病上,把疾病扼杀于“摇篮”之中,而不是放在治疗上,只有从源头抓起,养殖才有出路。中兽医医药拥有丰富的预防保健功能,将防重于治理论应用于疾病防控工作中,能够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3.2 有效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中草药大多是天然植物,不同于抗生素、化学合成药、激素等,对动物机体生理功能无明显损伤等毒副作用。清热类药能激发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抗体的形成,在抗病原微生物方面效果显著。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不仅能提高动物免疫功能,预防疾病,而且在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药物残留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3.3 有效扩大防控范围
中兽医“治未病”方法多样、成本低廉、效果显著,适合大范围进行推广应用,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和资源紧缺地区的动物疾病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3.4 有效丰富防控手段
中兽医防重于治的思想积累了历代“治未病”的手段和方法,为现代动物疾病的防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得疾病防控手段更加多样化,并能显著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4 防重于治的措施
4.1 合理规划养殖场并严格管理
合理规划场地。养殖场的场址应远离城镇、企业、学校,与河流保持一定距离(约5~10 km),且水、电供应方便,交通通畅,有利于隔离、消毒措施。
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兽医卫生和消毒制度以及必要的消毒药品和设备。进出场的工作人员应有严格的防护和消毒卫生制度,上下班均应穿(脱)好工作服、鞋帽;进场的车辆和用具必须经高压水冲洗、消毒后方许入场,并规定路线和地点;场内应有粪尿、污水及病死猪4.2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可以增强动物机体正气,防止外邪入侵,是减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饲养上“饥不暴食、渴不急饮”,管理上圈舍要“冬暖夏凉”,使役上“久闲不重役、久役不骤闲”等,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营养不良、过分拥挤、环境不清洁等往往形成应激因素,进而造成动物免疫力下降,易于患病。
4.3 针药预防
运用针刺和中草药预防疾病,是中兽医的传统方法[3]。
针刺六脉穴,用血针针法刺胸堂、眼脉、带脉、肾堂、鹘脉、尾本六个穴位中的1~2个穴位,使之出血,放血量(马、牛)50~100mL,以调理阴阳,疏通经络,预防疾病。
灌四季药,就是根据季节的变化,给动物灌服调理阴阳、扶正祛邪的中草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即四季灌“太平药”就是“春灌茵陈夏灌黄,秋理肺金冬茴香”(春天灌茵陈散、夏天灌消黄散、秋天灌理肺散、冬天灌茴香散)。
开发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中草药,可以扶助正气,增强抵抗力,并能增加畜禽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的质量。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更是当前中兽医医药研究的热点,而且有不少产品已用于生产。
4.4 免疫隔离
免疫是规模养殖场预防疫病的重要环节。应及时做好免疫工作,建立不易感的动物群,根据动物的品种、来源、进出计划、用途、年龄及以及本地区、本场的情况等,设计全场全年动物群免疫计划和工作制度,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开展免疫监测,免疫后应对动物群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掌控免疫水平和免疫效果,这是建立科学免疫程序,消灭和控制动物疫病发生的必要手段。
隔离是规模养殖场预防疫病的关键措施。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是动物传染病病传播有三个必要环节,在预防工作中,只要切断其中一个环节,就可以避免传染病的发生,甚至可以扑灭疫情、消灭传染病。保护易感动物只是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好隔离工作才能切断传播途径,这才是防止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 贾孟辉.中医“治未病”理论发展史略[C].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74-385. [2]李代翠.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疾病防控的启示和应用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4,(5):128-129. [3] 姜聪文,陈宇库.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49.
本刊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2015年8月刊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