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本病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可达90%以上。鸭肝炎病毒,在污染的雏鸭舍内可存活10周以上,2%漂白粉、1%甲醛、2%苛性钠需要2~3 h才能杀灭。
2 本病特征
本病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鸭死前发生痉挛,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特征姿势,病变特点是肝肿大和出血。
3 流行特点
本病在一般情况下只感染鸭,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尤其是5~10日龄最易感,3~5周龄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可感染但不发病,可成为带毒者。发病率可达100%,一周龄以内雏鸭死亡率可达90%以上,1~3周龄雏鸭病死率在50%以内,4周龄以上小鸭病死率较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主要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
4 临床症状
1) 本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一般死亡多在发病后3~4 d内。病初精神萎靡不振,缩颈下垂,行动呆滞,跟不上群,常蹲下,眼半闭,厌食。
2) 发病半日到一日即发生全身性抽搐,病鸭多侧卧,头向后背、角弓反张,故称“背脖病”。同时两脚痉挛性反复踢蹬,呈划水状,有时在地上旋转。发现抽搐后约十几分钟即死亡(如图1)。
(图1.鸭病毒性肝炎病鸭侧卧,头向后背,
两腿向后踢,呈角弓反张状。)
3) 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色或绿色稀粪。1周龄内的雏鸭疾病严重暴发时,死亡之快令人吃惊。
5 剖检病变
特征性病变是肝肿大、质脆、色暗红呈土黄色或淡红色斑驳状。肝脏表面散在有针尖大小不等的深紫色的出血斑点或条纹状出血,严重时像涂了一层“黑漆样”(图2、3)。
(图2.鸭病毒性肝炎病鸭肝脏
出血,严重者出血点呈黑色。)
(图3.鸭病毒性肝炎病鸭肝脏不同程度的
颜色变浅和多量出血点。)
胆囊肿大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图4)。肾脏常肿大、色淡有出血点。心肌质软,呈熟肉样。
(图4.鸭病毒性肝炎病鸭,脾脏肿大,有出血斑点。)
6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肝脏特征性剖检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或血清学试验。
7 防治措施
发病后或受威胁的鸭群,皮下注射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mL,可起到降低死亡,制止流行和预防发病的作用。
1)预防:使用鸭肝炎弱毒苗给临产蛋种母鸭注射免疫两次,1 mL/次。头开产前10~15 d注射1次,间隔2周注射第2次,产蛋高峰前再加强免疫1次,母鸭产生抗体至少维持4个月,其后代雏鸭母源抗体至少保持2~3周左右,即可渡过危险期。未经免疫的种鸭群,其后代1日龄时颈部皮下注射0.5~1 mL的弱毒苗即可受到保护。在一些条件差,常发生本病的疫场,在雏鸭10~14日龄时仍需进行1次加强免疫。
针对病毒性肝炎的高发日龄,可在3~5日龄,8~10日龄于饲料中添加黄芪、板兰根、等治疗肝病的中药预防,可降低发病率,同时加上抗菌药防止继发鸭浆膜炎。
2)辅助治疗:每100只鸭用因陈100 g,香薷、大黄、龙胆草、栀子、黄芩、黄柏、板兰根各40 g,煎水取汁加白糖500 g,给鸭饮水或拌料,1剂/d,连用3 d。同时每50 kg饲料加禽用多维素50 g,酵母100片捣碎拌匀。
(本文原发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2015年,第8期)
原创文章,作者:zhaoxiaosong99072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4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