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外来种猪为“良种猪”祸国殃民

随着“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民族在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资源(如文言文、繁体字、国学经典等)的同时,也丧失了许多传统的物质资源。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史无前例的破坏,更让中华民族几乎失去了赖以信仰的文化基础,几乎失去了自身民族的精神印记。通过一些所谓“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鼓噪,崇洋媚外的奴性心态在满足了部分人的口舌之快的同时,也让民族性的根基开始动摇。“良种猪”的概念便随着这些运动自然而然地产生了。[O_U user_role=”Administrator,Author,Contributor,Editor,Subscriber,Customer,Shop Manager” blocked_meassage=”请登录后继续浏览“]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延续,为满足居民的肉食需求,我国引进了很多快速生长的外来猪种,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如品种改良站、繁改站、畜牧技术推广站等来专门从事这些外来种猪的推广。

这种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物质需求,引进快速生长的外来种猪本来无可厚非,但越来越多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却让国人颜面扫地,过度看重经济学指标也最终刺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改革开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使中华民族失去了高尚的信仰和基本的道德观。邓小平曾谆谆告诫,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现代社会中“良种猪”其实并不是优良种猪的缩写,而是特指那些来自国外的猪,如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猪、汉普夏猪等,而土生土长的品种一律被称为地方猪种,如果本地品种被外来猪种导入部分基因,则一律称为“土杂猪”。无论是地方猪种,还是土杂猪,都成了所谓“良种猪”的对立面,即“劣种猪”,民族的劣根性和民族虚无主义从此暴露无遗。

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有关部门最近甚至还成立了生猪产业体系,从本质上来看,该体系的最重要作用便是为外来种猪摇旗呐喊。

将外来种猪看着是“良种猪”,主要基于如下的考虑:

1. 用饲料报酬率衡量猪种的优劣。在现代猪营养学研究中,饲料报酬是一个被广泛滥用的指标,成了评价饲料配方的唯一所谓“科学”依据,饲料的优胜劣汰完全依靠饲料报酬来定夺。而在现代种猪的选育种工作中,饲料报酬也是一个被高度重视的指标,其加权系数一直遥遥领先其他指标的加权。

2. 用生长速度衡量猪种的优劣。在种猪测定体系中,猪的生长速度也一直被过度追捧,仿佛生长快的猪就是优良种猪,生长慢的猪理应被淘汰而失去其种用价值。由于过度看重猪的生产性能,猪的健康性能被远远抛于脑后,猪肉的食品安全危机便浮出水面。

3. 用产仔率衡量猪种的优劣。在满足了饲料报酬和生长速度之后,猪的产仔率又成了另外一个的重要指标。中国的许多重要地方猪种产仔率一直高居世界种猪的产仔率之首,外来的众多猪种中都含有来自中国猪种的高产基因,但中国地方猪种由于不具备前述饲料报酬高和生长速度快两项特点反而被淘汰出局。

4. 用瘦肉率衡量猪种的优劣。在种猪测定工作中,测定猪的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也成了重要的测定手段和基本的测定技术,甚至已经动用了B超技术。由此可见,瘦肉率指标在所谓“良种猪”的定义中也是举足轻重的。这种过度强调动物瘦肉率的做法让畜牧学的科研内涵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受西方文化思维的影响,被披上“科学”外衣的技术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的教学体系,更被一些对西方“科学”顶礼膜拜的学者和管理者的近乎声嘶力竭地推广,上述几个指标俨然成了中国当代养猪业的黄金标准。

 

中华文化虽然遭受了几次浩劫,但文化之根坚强地存在着,尤其在民间依然植根很深,中国人的味觉并没有被西化。媚外的这些学者和管理者们似乎忘了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猪”。不难发现,外来猪种进入中国后植根于薄弱的外来文化,其命运依然堪忧。

而从东方文化的本源来看,优良的猪种被忽略的品性似乎还应该包括:

1. 肉质。一个哲人讲过:只有文化不灭,才能中华永存。中国人是讲究“味道”的民族。现代养猪业中饲养的多元杂交体系完全违背了中国人对“味道”的追求,那种吃了猪肉好像吃了“木柴块”的感受让中国人对猪肉的感觉渐行渐远。对于中国人来说,肉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指标,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基石。

长期的肉质监测发现,无论如何改良,这些所谓“良种猪”的肉色、大理石纹均不能到达理想状态,肉质表现也越来越差。

2. 环境适应性。猪种的优劣,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猪群的自然适应性。适应环境的猪种就是好的猪种,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自然的适应,而不是通过过度人工改造的适应。空调系统、水帘降温系统、空气过滤系统等用于现代养猪业就是一种违背自然的大逆不道的行为,遭受自然惩罚的命运最终会到来。

2012年国务院下发《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设定了2020年猪病发生率下降到5%的目标。若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和惯用做法,实现此目标简直是痴人说梦。

3. 粗饲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本来就很严峻。如果继续采用西方的玉米-豆粕型的饲料类型,粮食危机迟早会危害国家安全,事关民族安危。耐粗饲的猪种也应该成为中国饲养种猪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受西方思维毒害之深,部分学者和管理者用“科学”作为借口不遗余力地推广玉米-豆粕型的饲养方式,却给其他的饲养方式强加了众多的罪名。

在过去,农村用潲水及剩饭剩菜饲养猪,解决了中国人的部分肉食供应问题,潲水以及剩饭剩菜饲养的猪为中国人的营养供应立下了汗马之功。请问潲水及剩饭剩菜养猪何罪之有?难道剩饭剩菜的质量远比不上西方的莱克多巴胺、抗生素和重金属?

4. 适度规模 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企业追求养猪的规模效应,往往给环境带来了众多压力。为了迎合环保部门的技术指标,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在各种养殖场内比比皆是,沼气技术、水泡粪技术和干清粪技术粉墨登场,但最终给人的感觉还是捉襟见肘。

根据土地拥有量,实施适度规模和农牧结合的饲养方式才是中国未来的养猪之路。外来种猪只有在超大规模和高度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的同时才可能实现其经济价值。然而,采用西方模式饲养外来种猪是对我国生态文明的极大破坏。所以,只有粗放地饲养中国的地方猪种才能实现适度规模和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才能实现中国的生态文明。

5. 无毒猪肉 监测发现:为了追求快速生产,西方养殖模式养成的猪体内存在一定量的毒素,机体无法代谢,表现为营养过剩状态,导致猪肝肾受损,从而影响了猪肉的品质。而采用中国式的饲养模式(粗放饲养)养成的中国地方猪则处于营养均衡状态,机体代谢顺畅,体内无毒素残留,肉质鲜美。家庭农场式的生态养猪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而规模化和集约化只能会让中国的养猪业饮鸩止渴。

 

良种猪和劣种猪的对立不再是简单的科学上的对立,而是文化的对立,是思想的对立;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思考,让外来种猪回去吧,让西方饲养模式在中国销声匿迹,让所谓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寿终正寝;让伟大的东方智慧回归,追溯中华文化的本源,找回中华民族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中国人的思想再次凝聚;“良种猪”的悲剧再也不能继续上演了。

作者: 樊福好(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O_U]

原创文章,作者:郭 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31632

(0)
上一篇 2013年12月13日
下一篇 2013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 疫苗生产企业亟待“添加”管控“功能”

    鉴于目前在动物疫苗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控制方面,国家尚缺乏具体针对疫苗规模生产环境下的管理规定,企业多是参照对相应实验室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为此,专家指出,事实上,在动物疫苗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控制要比实验室环境的生物安全控制重要的多,控制难度也大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在生产大环境下控制的环节很多,在人、物、设备等方面的控制远比实验室要求复杂。因此,对动物疫苗生…

    产品 2007年11月14日
  • 将动物安全推入“深渊”

    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早就联合公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规定了五大类40种药物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除上述药物外,国家质检总局和外经贸部规定出口肉禽禁止使用的药物33种,其中抗菌素类包括:二甲硝咪唑、痢特灵(呋喃唑酮)、甲硝唑、洛硝达唑、氯霉素、泰乐菌素、杆菌肽、氯羟吡啶、磺胺喹恶啉,都…

    产品 2007年12月14日
  • 掌握规律与差异性,辨清“蓝耳病”

    防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现在全国统一用NVDC-JXA1株,对变异毒株有较高保护力(该疫苗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超过80%,据农业部对疫苗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健康猪场经合格疫苗免疫注射后,均未新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但其对经典毒株有无交叉保护力,目前有关疫苗研制单位正进行后续试验。笔者指出,现在许多养猪场(户)在听说有国家调拨苗后,就放松了对经典毒株的免疫,…

    产品 2007年12月14日
  • 农业部关于发布2007年第四期兽药质量抽检情况的通报

    农医发〔2007〕22号 农业部关于发布2007年第四期兽药质量抽检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办):按照我部统一部署,各地组织完成了2007年第三季度兽药(兽用生物制品除外,下同)质量监督抽检计划,现将抽检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本次抽检兽药产品4169批,合格3244批,合格率77.8%,比2007年二季度…

    产品 2007年12月17日
  • 奶牛效益要算安全大账

    未来我国的奶牛养殖规模和水平都将大幅度发展和提高,奶牛饲料资源及其安全性问题将是首先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农业部于1992年发文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动物源性饲料。2001年再次专门发文重申这一规定。2004年10月1日又施行了《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除乳及乳制品外,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血粉等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但随着近期饲料原…

    产品 2008年1月14日
  • 动物细菌病也“疯狂”——洞察探索诱发耐药菌的人为成因

    随着饲料业、养殖业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兽医治疗细菌性疾病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穿梭或交叉用药,而使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此外,饲料中尤其是高档饲料中,添加大量高档抗生素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导致动物长期低剂量采食抗生素,使体内大量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不断向环境中排放,造成环境中耐药菌数量大幅度上升,由耐药菌引发的疾病也显著增加。有的甚至…

    产品 2008年1月14日
  • 农业部捐赠兽药运抵广西助恢复畜牧业生产

    记者今天从农业部获悉:为帮助灾区恢复畜牧业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控,“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捐赠行动”首批捐赠的2020多万头(羽)份动物疫苗和20多吨消毒药品已陆续运抵广西,其余疫苗和药品将于近日运往湖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西等地。2月3日,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发起“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捐赠行动”,倡议大型兽药企业为灾区捐赠疫苗和消毒药品。有关兽药生产企业迅速响应,积…

    产品 2008年2月15日
  • 选择使用兽药确保动物食品安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倍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众的普遍关注,人类已进入“食品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食品安全,健康第一”已成为当今饮食文化的最高准则和至上追求。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问题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工程,影响动物源食品的因素很多,农药、工业污染、兽药、饲料添加剂、病源微生物、寄…

    产品 2008年2月18日
  • 兽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目前兽药行业的特点:1、 药GMP认证生产企业大量减少。根据农业部相关规定,2005年12月31日为兽药GMP报名的最后截止日期,2006年6月30日为验收通过的最后日期。2006年4月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通过兽药GMP的企业共有1232家(另有200多家正准备通过验收)。这样通过兽药GMP验收的厂家约为原来2600家生产企业的53%左右,生产企业…

    产品 2008年2月20日
  • 兽药GSP将引发经营领域新变革

    近来农业部兽药监控企业屡屡上榜曝光,屡屡弹奏出诸多不和谐音符,但应清醒的看到,随着GMP在生产领域的实施,生产领域兽药生产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生产组织及质量控制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也有目共睹,GMP相当于在生产领域做了一次大手术,企业由原先两千多家,整合至一千多家。2006年抽检结果显示,兽药生产环节兽药合格率94.9%,经营环节合格率为71.8%,使用环…

    产品 2008年2月28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