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繁殖母猪适宜配种因素的分析

摘要:从繁殖母猪的排卵因素和规律等方面论述了对配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从母猪胎次、配种次数、配种时机和配种原则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其与母猪繁殖性能的关系和影响,并指出生产实践中比较切合的配种方法和时机,以期能为猪场的母猪配种生产起到指导作用。[O_U user_role=”Administrator,Author,Contributor,Editor,Subscriber,Customer,Shop Manager” blocked_meassage=”请登录后继续浏览“]

关键词:繁殖母猪,配种,胎次,次数,因素

 

繁殖母猪配种工作是养猪场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猪场生产效益的一道非常重要的难关。配种工作做得是否到位,不仅对公猪的精液品质和数量有更高的要求,且要注重母猪的正常发情及促排优质卵子,还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先进的配种技术,因此,对于掌控猪场母猪的发情排卵规律及相关影响要素在生产中尤为重要。

1.母猪的排卵规律

母猪的排卵时间在其发情开始后的24~48小时,排卵高峰一般在发情后36小时,排卵持续的时间约为4~5小时或更长些时间。公猪射入的精子在母猪生殖道内的存活时间最长为42小时,但精子本身具有受精能力的时长仅为25~30小时,它在母猪生殖道内经过2~4小时后才具有对卵子受精的能力,所以只有获得受精能力后的精子才能与卵子结合而使其成为受精卵。

繁殖母猪窝产仔数的多少,与母猪的排卵数、卵子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息息相关。母猪的排卵数也与母猪的品种和胎次有显著的关系;卵子受精率的高低则与母猪卵子的质量、公猪精液的品质及配种是否适时有关;而卵子和精子的衰老都会降低胚胎的成活率[1]。母猪在第一个情期之后,它的排卵数随着月龄或情期次数的增长而增加,一般在第五个情期后,排卵数基本稳定。

2.母猪卵子和公猪精子的生理性质

自卵巢排出的卵子,由伞部进入输卵管的膨大部,只有在这一部分输卵管内相遇的精子和卵子才能够受精。卵子通过这部分输卵管的时间也就是卵子保持受精能力的时间,约为8~10小时,最长约15小时。若卵细胞和精细胞在此处没有受精,则沿输卵管继续向子宫角移行,卵细胞则慢慢衰老并被分泌物所包裹,并阻碍精子的进入而使其失去了受精的能力。卵子到达输卵管峡部时,受精能力迅速下降,到达子宫角以后就完全不能授精,因此,适时配种很重要。公猪和母猪交配后,精子要经过2~3小时游动才能抵达输卵管上端,并与卵子结合而受精。

正确掌握母猪的发情和排卵规律,了解公猪和母猪的生理习性,了解精子和卵子在母猪生殖道中的存活时间,适时地给予交配或输精,使精子与卵子在生殖力最高的时候相遇并结合,以达到最佳配种受胎的效果。

3.胎次与母猪繁殖性能的关系

据研究,母猪的第1胎与2~6胎的平均窝产活仔数存在极显著差异,所以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青年母猪的排卵数较成年母猪的排卵数显著较低,特别是前2次排卵,这可能是造成养猪生产中头胎母猪窝产仔总数较低的重要因素。头胎合格仔猪数、出生重也显著低于其他胎次,这说明头胎母猪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受孕养胎能力较差,胎儿发育受到影响,以及母体发育的不完善导致分娩过程胎儿死亡增加[2]。生产实践显示,如果后备母猪身体状况能够充分发育成熟,继而再配种生产,其繁殖性能则能得到明显的改观,而且后续胎次生产成绩的提高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充分考虑母猪的情期和身体发育情况,重视头胎母猪排卵数和孕胎性能提高,重视影响头胎母猪繁殖性能的各方面因素,将能大大改善猪场的生产成绩。

4.配种次数与母猪繁殖性能的关系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配种次数的增加,母猪窝产仔数有递增趋势。配种次数为4的窝产仔数最高,与配种次数为2相比,差异显著,但其不合格仔数也最高。配种次数为3次的母猪,其合格仔数最多,仔猪平均窝重最大。

5.发情母猪的配种时机和次数

5.1不同胎次和品种母猪的配种原则

掌握母猪配种的原则非常关键,配种的原则是精子先于排卵,在生产实践中需要将精子的获能时间考虑在内,保证精子和卵子在最佳状态进行结合是适时配种的关键。配种过早时,母猪还未进行排卵,则不能使母猪受胎;若配种太晚,精子到达配种部位时卵子已不具备受精能力也不能达到授精,配子活力太弱而变成了衰老的配子。

试验证明,精子到达母猪输卵管内的时间很短,经过获能作用后,具有受精能力的时间比卵子具有受精能力的时间长的多。所以,必须在母猪排卵前,特别要在排卵高峰阶段前数小时配种或输精,使精子等待卵子到来。

经产母猪和老龄母猪的发情时间短,排卵时间也会提前,其配种工作应提前,可在发情后第1、2天配种。初产母猪和低龄母猪发情时间较长,排卵期会推迟,其配种工作应延后,可于发情后第2~3天配种,中年母猪发情适中,其配种工作也要适中掌握。培育品种的母猪发情持续期较短,其配种可在发情1~1.5天后进行配种;本地品种母猪发情期持续较长,可在有发情征状第2天进行;杂交母猪的发情和配种时间一般应介于上述两个品种之间进行。一般来说,培育品种(特别是国外引入品种)母猪的发情表现不如地方猪种明显[3]。简而言之,根据母猪年龄的不同,配种工作可遵循“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原则;根据品种的不同,配种工作可遵循“培育品种早配、本地品种晚配、杂交猪中间配”的原则。在实际配种工作中,要勤于观察,仔细鉴别,特别留意不同胎次和情期的繁殖母猪,及时发现和寻出某猪种甚至个体的发情受胎规律,配种逢时,防止失配和空怀。

5.2配种时机和次数

相关资料表明,发情母猪的排卵持续期通常接受公猪的爬跨行为,母猪卵子的排出具有高峰期特性,并不是均衡的和一成不变的。发情母猪接受公猪爬跨行为后24~36小时的排卵高峰阶段,其排卵数比例为总数65%,因此,选择配种点务必是在母猪的排卵高峰前的数小时内。

掌握发情母猪的配种时机和次数非常重要,配种的适宜时间,应是母猪排卵前2~3小时,即母猪在发情开始后21~22h左右。但在实际配种工作中,母猪发情的准确时间不太容易掌握。另外,猪是多胎动物,一个情期内排卵18~26个,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以上,一次交配输入的精子难以覆盖整个卵子的排期,为了提高母猪的产仔数与生产力,通常采用重复交配或输精的技术措施,母猪在一个发情期最好配种2~3次,以达到最优的配种效果。一般将配种工作置于母猪出现静立反应时即开始第一次配种,间隔10~12小时进行第2、3次配种。研究结果表明,配种次数为3次的繁殖母猪的产仔能力最佳,表现出窝产活仔数多、窝重大和生产力综合指标较高等优势。而4次配种,产仔数虽然有所提升,但合格仔猪数反而下降,可能是仔猪数过多超出母猪养胎承受能力所致,在实际生产中经常见到这种情况,也应值得我们注意。

生产实践中可根据母猪发情征状确定适宜的配种时期以及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当母猪食欲不正常、烦躁不安、鸣叫、爬圈拱门、爱爬跨、眼角上挂有泪水,外阴部从充血红肿过渡到出现皱纹、带有浓稠粘液、阴道粘液粘稠到吊线,有时还沾有垫草,用手按压母猪后腰部出现静立反应,并将臀部靠向配种员有配合反应时或者允许公猪爬跨后12小时,是给予母猪配种的最佳时机,间隔10~12小时进行第2次输精配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许多规模猪场采取2~3次重复交配或输精等配种技术措施,比如在上午配种后,在下午和次日上午再次进行配种1次,或者下午配种后,在次日上午、下午再各进行配种1次,以确保母猪的受胎率以及增加母猪的产仔数。[4]

6.结语

母猪发情后的适宜配种时机和次数是配种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母猪适配期把握不准确,可造成母猪的受胎率低、产仔数少、生产性能不佳等结果。不同品种、不同胎次繁殖母猪的发情表现不尽相同,发情持续期、高温季节、疾病因素都与母猪的配种指标休戚相关,了解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配种的效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敏芝,王荣春,章炯生,叶润全.配种次数、配种方式与母猪产仔情况的关系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07,28(6): 64-66.

[2]叶润全,吕敏芝,李慕婵,尹爱娟,罗卫强,顾万军.不同胎次母猪繁殖性能及相关回归分析[J].畜牧与兽医,2006,38(5):20-22.

[3,4]张美荣,寸彦铭,赵秀全,刘静.母猪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J].养殖与饲料,2011,(3):9-11.

(作者:吕政印,高俊荣,刘庆波)[/O_U]

原创文章,作者:郭 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31232

(0)
上一篇 2013年11月7日
下一篇 2013年11月6日

相关推荐

  • 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冻干型)

    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冻干型)丁敦志1 石仕权2 吴仲明3陈月华4(1.四川省乐至县畜牧食品局,乐至641500; 2.内江市东兴区畜牧中心,内江641003;3.乐至县大佛镇畜牧兽医站,乐至641500;4.四川世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乐至641500)摘要:采用四川世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预防乳猪57头,无一头发病,而对照组乳…

    兽医 2006年5月10日
  • 犬、猫疾病诊断实验室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地方各级兽医部门的工作需要,提高地方犬、猫防疫水平,全面推动新世纪中国兽医行业快速、稳步、可持续发展,解决各级兽医部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6月特举办“全国宠物(犬、猫)疾病防治实用技术研修班”,望有关单位积极参加,本次培训工作由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对外联络部协办,北京国邦农学研究院具体承办。一、研修内容:☆ 犬、猫…

    兽医 2007年5月15日
  • 夏季谨防牛边虫病

    边虫病也叫无浆体病,病原体以往被认为是巴贝斯虫发育周期上的一部分,故将其分类于原生动物,称为边虫,但后来发现,它的大小、形态、生物学性状等均与立克次氏体相似,加之它缺乏细胞浆,故现将其列入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无浆体属,所引起的疾病也相应称为无浆体病。  一、流行病学  本病在我国主要见于南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区的黄牛和水…

    兽医 2007年6月19日
  • 采用哈兽研蓝耳灭活疫苗对已发热猪蓝耳病临床紧急接种与药物综合治疗法的探讨

    以下是本人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使用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维科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蓝耳灭活疫苗” 与其它厂生产的“蓝耳疫苗”对非疫区健猪场与疫区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 ” 猪场的临床试验结果,与各位专家学者探讨,敬请指教。(本人的综合治疗法可以在国内任何一个疫区的发病猪场试验。存活猪可7至10天康复) 猪蓝耳病临床诊断统计表:01 …

    兽医 2007年6月21日
  • 浅谈生猪蓝耳病与猪瘟等高热病随气温变化发病情况的探讨

    笔者今年6月17日撰文《采用哈兽研蓝耳灭活疫苗对已发热猪蓝耳病临床紧急接种与药物综合治疗法的探讨》,所描述6月份接诊的几十例生猪高热病几乎都是以蓝耳病为主的继发感染。但是随着气温的升高,晴空万里,加之久旱无雨,空气湿度在30一40%以下,太阳的紫外线对蓝耳病毒有独特的杀伤力。(湖南省衡阳市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的平均日气温在35℃一39℃之间)笔者6月初至7月…

    兽医 2007年8月17日
  • 实施“处方化”免疫程序

    降低免疫成本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我国养殖行业整体来讲,饲养是行业链的起始端,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基本特征是利润微薄,并且缺少完整的保护机制,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是需要国家支持的弱势群体。由于政府宏观管理反馈缓慢,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基层很难真正或全部落实到位,导致养殖行业价位低迷时无人过问,价格上扬时又通过简单的限价进行调控,风险全部转嫁到饲养企业和农…

    兽医 2007年11月12日
  • 关注猪结核病新动向

    近几年,猪场和屠宰场发生的结核病例有上升的趋势,提醒我们必须注视这种人畜共患病在猪群中传播的情况。笔者指出,目前,全球还没有直接措施能消灭猪的结核病。在美国曾一度认为,1917年开始采取的消灭结核病的措施已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但是有结核病变的猪的百分比多年来一直不断增加,猪结核病胴体的加工处理费用也较高,因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已是迫在眉睫,生物安全体…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 实施单元内疫病防治

    笔者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疫情本身的新特点和积极有效的指导及措施缺位,是目前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提出,本次疫情的暴发,防控工作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应急处置方案不科学,未能及时将其纳入重大动物疫情防治范畴。由于专业主管部门未能及时集成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药物学、中兽医学、物…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 鸡大肠杆菌病分析与控制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自然界中,在人类公共卫生中是重点防御的一类病原,而在畜牧业生产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却往往被忽视。鸡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极易污染饲料、饮水和器具,带菌鸡通过呼吸道和粪便排出病菌形成鸡舍内大肠杆菌强大的污染源。某规模化种鸡场曾进行过实验,在进行严格消毒后在饮水中和地面上没分离到细菌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却分离到大量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其中致病…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 健康养殖不可缺失的“支点”

    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动物行为研究的科学,在国外已经作为动物学和兽医学领域的一门专业学科,在国内这项研究还是很少的。动物行为学以动物行为训练为根基,帮助兽医了解动物的行为语言,指导主人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之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训练,让人和动物相处更加自然和谐,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伴侣动物的乐趣。随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与之有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大部分研究处于发展阶段…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