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纤维在母猪饲料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对猪的营养研究逐步深入,特别是对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营养需求的认知,使母猪的营养性疾病大为减少。但由于目前猪饲料仍然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其中的粗纤维成分含量高、变异大,在不同的猪场会引发不同的问题。本文拟对粗纤维在母猪营养上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为母猪的饲喂提供借鉴。
1粗纤维的含义粗纤维作为一种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是一个比较粗略的概念,传统测定粗纤维的方法是对样品经稀酸、稀碱消煮后,剩余的成分即为粗纤维。这不是一种精确的分析方法,因为实际上粗纤维中还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成分,这些成分营养特性存在很大差异。鉴于此,目前发展了以Vansoest的可溶性为基础定量测定纤维素的方法,即通过中性洗涤剂(主要成分通常是十二烷基硫酸钠)、酸性洗涤剂(主要成分是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对样品进行消煮,直接测定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洗木质素的含量,中性洗涤纤维是对总的植物细胞壁含量的估计,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酸性洗涤纤维是对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估计,根据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差值可估测饲料中半纤维素含量。
2粗纤维的营养特性反刍动物瘤胃有很强的发酵能力,可较好地消化利用纤维类成分。单胃动物由于其生理特点,对粗纤维中不同成分的利用程度有较大差异。单胃动物的胃和小肠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利用能力都较差,但在大肠部位,可通过寄居于大肠的微生物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进行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与反刍动物类似,大肠微生物很难分解木质素,已有研究表明,木质素含量及其与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结合程度,会影响大肠微生物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利用。单胃动物对纤维素的利用程度因纤维素的来源、木质化程度、饲粮水平和加工程度不同而变化很大。对纤维素的利用也受日粮的物理和化学组成、饲喂水平、动物年龄和体重、对纤维源的适应性及猪只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各种研究报道中,纤维素消化率变化很大。据估测,挥发性脂肪酸提供给猪的能量占维持需要量的5%-28%。猪利用大肠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的能量,其利用效率低于小肠能量利用效率,原因可能是母猪为了消化和代谢饲料中的粗纤维,使得肠胃蠕动增加,产生过多的热量,这些热量猪只本身无法吸收利用,却造成母猪额外的负担与应激,所以当母猪摄取含有高纤维的原料时,会产生过多无法利用的热量。有研究表明,提高日粮纤维素水平会降低蛋白质消化率,但也有报道认为,当纤维源为日粮提供的蛋白质极少时,增加纤维水平不会显著影响蛋白质消化率。这也说明粗纤维作为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会限制与其结合的蛋白质及细胞内蛋白质的利用。
3高纤维日粮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向猪饲料中添加粗纤维可降低日粮消化能浓度。为了维持DE进食量,猪通常增加对这种饲料的采食量。然而,当日粮中粗纤维含量超境下,母猪可通过增加采食量,使低能(高纤维)日粮能够维持猪的妊娠和泌乳需要,达到与喂高能日粮时相同的效果;但在高温条件下,由于受采食量的限制,低能(高纤维)日粮一般难以满足妊娠和泌乳需要。高纤维日粮可增加热应激,夏季母猪如果采食高纤维日粮,会导致体热增加,产生热应激。尤其是怀孕后期的母猪,常因热应激造成气喘、不安、厌食及发热等现象,导致无乳、缺乳及养猪者经常忽略的非炎症性乳房水肿。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会影响养分的吸收利用。高纤维饲料通过胃肠的速度会加快,导致养分的吸收利用率降低,饲料效率变差,原因:一是由于母猪肠道末端的微生物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饲料中的养分,而影响猪只对饲料的利用。二是在自由采食状况下,随着粗纤维的增加,能量的吸收也会变差。试验证明,每摄取1kg高纤维饲料可减少267.78kJ的消化能。同时,过多的纤维素还会影响饲料中矿物质的吸收与利用。若饲料中粗纤维含量高时,其中含有的植酸、草酸盐及矽酸盐等,会与矿物质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等,从而影响钙、磷等的利用率。母猪本身对钙、磷的需求量高,若粗纤维量偏高,影响钙、磷的吸收利用,将导致母猪营养失调、泌乳不正常、离乳后母猪后肢脆弱等。粗纤维含量过高,饲料内的其他养分相对降低,而必须大量提高单原料的用量,亦不符合经济原则。
4低纤维日粮对母猪的影响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太低,会引发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一系列问题。如易引起母猪便秘,原因可能是饲料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太长,水分吸收太多,粪便干燥而引起便秘。另外,工厂化养殖中母猪的胃溃疡等消化道问题,可能与日粮纤维素含量过低有关。妊娠前期的母猪如果喂低纤维日粮,受采食量的限制,很难有饱腹感,会引发跳圈之类的问题。
5合理调控母猪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要确定各生理阶段母猪饲料中粗纤维的适宜含量,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妊娠前期母猪饲喂纤维含量较高的饲料肯定有好处。妊娠后期由于胎儿的发育,母猪腹压增加,对营养摄入亦增加,因此不宜大量采食容积过大的饲料(高纤维饲料),但同时应考虑便秘问题,纤维含量不宜降得太低。哺乳母猪由于泌乳的需要,不可使用低能(高纤维)饲料。对妊娠母猪甚至哺乳母猪,提供青绿多汁饲料,在解决便秘等问题的同时,可补充部分维生素。但这种办法在规模化猪场中,会因为生物安全体系的限制等原因而很难具体操作。实际上也可考虑在饲料中添加苜蓿草粉等高品质纤维类饲料,亦可收到相同的效果。综上所述,粗纤维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饲料,对母猪生产性能都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夏天,温度高再加上高纤维饲料,对猪只生长将造成很大的热应激,而热应激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是目前养猪业最大的困扰。但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太低,又会使母猪产生便秘、厌食和可能的消化道溃疡等问题。根据母猪的不同生理阶段、营养需要以及饲料原料的不同品质,合理搭配日粮,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992

(0)
EditorDEditorD订阅者
上一篇 2012年5月29日
下一篇 2012年5月25日

相关推荐

  •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文件 农市发[2007]7号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批发市场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资讯 2007年4月6日
  •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号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2月14日经农业部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部长 孙政才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

    资讯 2007年4月12日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已经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第18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

    资讯 2007年7月28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各级政府负有“统一领导”的责任

    新的《动物防疫法》正是针对新形势、新阶段下,进行动物防疫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明确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等。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既是努力目标,又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动物防疫法》新的内容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责任方面。《动物防疫法…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潜藏巨大散毒隐患

    由于自家苗在制备过程中不能对病毒进行彻底的灭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使传染原扩大。自家苗中未灭活的细菌或病毒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在动物群中的流行,而且这种流行属于人工感染后的流行,病原体的致病力比自然感染时更强,也更难以控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自家苗灭活不全的另一个最大害处,就是导致猪群产生免疫耐受。低剂量的病毒感染是…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和谐养殖”新理念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单独地生存于非生物环境中,它总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周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既有共同的环境,而又互为环境。对某一特定的生物来说,周围这些对它产生影响的生物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生物在物质上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既有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互惠互利的种内关系,还有更多的互不伤害的共栖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互相排斥和制约…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奶牛疾病预防的误区:“本末倒置”

    90%以上的常见病都是由于营养与饲养管理不当所造成。其中,由于营养平衡被忽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要达到营养平衡和科学管理,所必需增加的支出并不多,但由此获得的回报却十分巨大。专家指出,在广大农村养殖户和小型奶牛场,对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问题却都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因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经常可见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疾病治疗培训…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堵住源于动物营养方面安全的隐患

    畜产品质量安全,简单的说就是畜产品的质量有安全保证,食用后不会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引发疾病,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或潜在的损害、危害或威胁。畜产品的安全涉及面很广,包括饲料的原料和加工、畜禽的饲养、屠宰、加工、贮藏等全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笔者就动物营养方面带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问题,从各个危险点如饲料原料…

    资讯 2007年12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