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和完善的消化道系统是保障家禽健康的先决要求

家禽有三大管道系统的一端或俩端与外界相通,这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生殖道。由于消化系统承担了动物在维持生命活动、生长发育以及发挥生产性能等方面营养供给的绝对司职,因而,在机体与内外环境进行双向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或代谢活动中,极易成为多种疾病的起源,众多禽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家禽的胃肠管道系统有关。其中,关于生物原性或传染性疾病的表现最为显著,是否感染这类疾病常常取决于消化道系统的平衡与完善状况。
虽然,我国对添加抗菌药物或促生长类抗生素的限制性规范并未严格执行,亦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但并不能达到根本目的。从保障人类食品安全的要求看,这种状况将越来越难以令人接受;当然,耐药性与用药的副作用在维护家禽健康上又表现出矛盾的一面。
尽管如此,但通过供给合理的营养物质和对病原菌的全局掌控,建立和保持一套完备的微生态平衡体系是切实可行的。在最近由美国奥特奇(Alltech)公司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四位国际公认的专家和学者就这个话题谈了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在维持和提高家禽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方面,拥有一套平衡和完善的胃肠管道系统非常重要。

1建立肠道平衡
建立完善的肠道平衡体系是保证家禽健康状态的先决条件,来自美国奥本大学(AuburnUniversity)的EdMoran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理论和经验。一方面,胃肠道消化系统接触大量的饲料原料,从中汲取其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它们要遭遇一系列的健康困扰。
小肠绒毛对于调节家禽的消化能力至关重要,它对饲料更换等应激情况非常敏感,能够对外来威胁做出快速反应。就小肠绒毛的适应性调节而言,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为细胞的新陈代谢率,二为其外在的吸收表面。单位面积肠腔上的绒毛数量决定了它与食糜的接触空间,而适时改变的绒毛长度则提供了另一种优化机制。我们将小肠绒毛一分为二,其上半截表面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具有消化、吸收等功能;其下半截被一层粘液胶质所覆盖,称为粘液素,该物质是由邻近的杯状细胞所分泌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
血管系统对于维持小肠绒毛正常的生理活动至关重要,主动脉在肠道组织一再细化,最终在绒毛和隐窝部位分裂成无数的小动脉,分别执行各种不同的功能和任务。每个小肠绒毛都含有一条小动脉延伸至其顶部,然后与一条小静脉吻合,向下拓展至其底部。在此过程中,血液沿着无数的动静脉分支流经绒毛的表皮细胞。位于绒毛顶端的物质交换为肠道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机能发挥提供了必需的氧气,同时,小肠绒毛吸收的营养分子被迅速移走,肠粘膜两侧保持应有的浓度梯度。此外,在绒毛的下部表面含有许多未成熟的上皮细胞,持续不断的血液流动为这些细胞的生长发育以及其它老龄细胞的更新换代,带来了必不可少的氧气和养分供应。
位于隐窝底部的干细胞不仅是小肠粘膜所有上皮细胞的来源,而且还决定着小肠绒毛的增殖和凋亡。肝脏合成的营养分子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素信号经小动脉传递至隐窝,使干细胞的分化与机体全身的物质代谢相辅相承。位于绒毛根部的新生细胞最初没有生物学功能,直至与来自隐窝和绒毛顶部的静脉血接触。此时,血管系统带来的营养物质为消化酶系的适时激活奠定了基础,同时,免疫球蛋白也开始分泌,不断向粘膜表面附着,肠道防御机制趋于完善。随着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的逐步成熟,干细胞的分化慢慢减少。一般而言,不管在肠道的哪个位置,成体细胞的更新换代都需要大约3天的时间,才能对未来环境做出快速或持续的适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保持肠道系统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敏感性非常必要。

2了解微生物区系
据来自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家禽诊断和研究中心(PDRC)的MargieLee教授称,随着人们对于共生型细菌的行为活动的研究热情与日俱增,科学家们对于细菌参与肠道保健的内在机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最近几年,促生长类抗生素的全面禁用致使坏死性肠炎和菌群失调症在家禽生产中广泛流行。其中,前者的致病菌为魏氏梭菌,它是一种几乎无处不在的厌氧型芽孢杆菌,新生雏鸡在早期阶段极易感染。日粮组成是影响家禽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肠道粘膜受损或微生物区系失衡,诱使家禽患病。
在动物消化道内,细菌的栖居数量超过1012个,如此庞大的一个微生物区系对于肠道的形态结构、营养供应、病理变化和免疫反应具有重要影响,其组成在维持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方面起着的尤为关键的作用。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生长是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区系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之一,有关研究表明,无菌家禽在体内重新植入乳酸杆菌或肠道链球菌后,对于魏氏梭菌入侵的抵抗力显著提高。此外,某些肠道菌落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增强粘膜免疫功能。
由于培养技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分子方法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菌群分析。几项致力于雏鸡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的研究表明,乳酸杆菌和肠道链球菌的数量非常充足,而梭状芽孢杆菌的种类和数目则随着日粮变化以及益生素和抗生素的应用而飘忽不定。有研究分离和鉴定了几种新型的梭状芽孢杆菌,认为它们可能对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有利。现已证实,它们当中的某些能够促进肠道系统的发育,并不具备致病性。一方面,这些梭状芽孢杆菌可以作为肠道系统的共生生物;另一方面,它们可以扮演竞争性抑制系统的角色,降低魏氏梭菌在小肠内部的毒力。
总而言之,了解和弄清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发育规律,对于减少家禽的病原菌负荷量、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治疗肠道疾病以及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饲喂家禽,而非有害微生物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University)联系紧密的实用营养学家WoodieWilliams教授讲述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供给应定位于家禽而非微生物的必要性以及该目的是如何通过使用饲料酶制剂而实现的。
谷物类饲料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它是由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一种大分子聚合物。在评定其能量价值时,水解酶类必不可少。但是,饲料中的非淀粉多糖(NSPs)不能被动物消化道所分泌的内源酶分解,在这种情况下,其所含有的能量就不能被宿主动物有效利用。饲料中诸如此类复合物(非淀粉多糖和低聚糖)的存在与否,可能会给胃肠道中的微生物区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效应。其中,不利影响包括促进病原菌繁殖、诱发肠源性疾病等。此外,由于非淀粉多糖不能被水解,而不能作为日粮的能量来源。
因为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复杂,种类多变,所以寻求有效的外源酶制剂成为一种必然。为促进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良性发展,提高饲料原料的有效能含量,开发和应用一系列外源酶制剂已是大势所趋,顺理成章。

4球虫病的控制
世界禽病协会(WVPA)现任主席,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eUniversity)的Hafez教授受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做了有关球虫病控制的演讲。
球虫病是家禽最主要的一类寄生虫病,因造成机体吸收障碍、降低饲料转化率、减少日增重和较高的死亡率,每年都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用于治疗和预防的抗球虫药物和疫苗,在生产成本中占有重要比例。
球虫是一种原虫,寄生于小肠或盲肠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力极强。目前,感染家禽的球虫主要有7种,统属于艾美耳属(Eimeria)。在实际生产中,如果此前禽舍遭遇过球虫污染,那么,要想彻底重新净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某些艾美耳球虫感染后可引发临床症状,但亚临床感染在养殖实践中更为普遍。它们通常不易被发现,在悄无声息中给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建立在卫生控制、化学处理和免疫接种的基础之上。几种常用的抗球虫药物包括化学合成类和离子载体类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受耐药性的影响,这些抗球虫要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功效会逐渐降低。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1年8月刊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908

(0)
上一篇 2011年8月19日 上午10:48
下一篇 2011年8月19日 上午10:39

相关推荐

  • 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冻干型)

    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冻干型)丁敦志1 石仕权2 吴仲明3陈月华4(1.四川省乐至县畜牧食品局,乐至641500; 2.内江市东兴区畜牧中心,内江641003;3.乐至县大佛镇畜牧兽医站,乐至641500;4.四川世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乐至641500)摘要:采用四川世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预防乳猪57头,无一头发病,而对照组乳…

    兽医 2006年5月10日
  • 犬、猫疾病诊断实验室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地方各级兽医部门的工作需要,提高地方犬、猫防疫水平,全面推动新世纪中国兽医行业快速、稳步、可持续发展,解决各级兽医部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6月特举办“全国宠物(犬、猫)疾病防治实用技术研修班”,望有关单位积极参加,本次培训工作由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对外联络部协办,北京国邦农学研究院具体承办。一、研修内容:☆ 犬、猫…

    兽医 2007年5月15日
  • 夏季谨防牛边虫病

    边虫病也叫无浆体病,病原体以往被认为是巴贝斯虫发育周期上的一部分,故将其分类于原生动物,称为边虫,但后来发现,它的大小、形态、生物学性状等均与立克次氏体相似,加之它缺乏细胞浆,故现将其列入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无浆体属,所引起的疾病也相应称为无浆体病。  一、流行病学  本病在我国主要见于南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区的黄牛和水…

    兽医 2007年6月19日
  • 采用哈兽研蓝耳灭活疫苗对已发热猪蓝耳病临床紧急接种与药物综合治疗法的探讨

    以下是本人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使用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维科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蓝耳灭活疫苗” 与其它厂生产的“蓝耳疫苗”对非疫区健猪场与疫区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 ” 猪场的临床试验结果,与各位专家学者探讨,敬请指教。(本人的综合治疗法可以在国内任何一个疫区的发病猪场试验。存活猪可7至10天康复) 猪蓝耳病临床诊断统计表:01 …

    兽医 2007年6月21日
  • 浅谈生猪蓝耳病与猪瘟等高热病随气温变化发病情况的探讨

    笔者今年6月17日撰文《采用哈兽研蓝耳灭活疫苗对已发热猪蓝耳病临床紧急接种与药物综合治疗法的探讨》,所描述6月份接诊的几十例生猪高热病几乎都是以蓝耳病为主的继发感染。但是随着气温的升高,晴空万里,加之久旱无雨,空气湿度在30一40%以下,太阳的紫外线对蓝耳病毒有独特的杀伤力。(湖南省衡阳市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的平均日气温在35℃一39℃之间)笔者6月初至7月…

    兽医 2007年8月17日
  • 实施“处方化”免疫程序

    降低免疫成本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我国养殖行业整体来讲,饲养是行业链的起始端,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基本特征是利润微薄,并且缺少完整的保护机制,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是需要国家支持的弱势群体。由于政府宏观管理反馈缓慢,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基层很难真正或全部落实到位,导致养殖行业价位低迷时无人过问,价格上扬时又通过简单的限价进行调控,风险全部转嫁到饲养企业和农…

    兽医 2007年11月12日
  • 关注猪结核病新动向

    近几年,猪场和屠宰场发生的结核病例有上升的趋势,提醒我们必须注视这种人畜共患病在猪群中传播的情况。笔者指出,目前,全球还没有直接措施能消灭猪的结核病。在美国曾一度认为,1917年开始采取的消灭结核病的措施已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但是有结核病变的猪的百分比多年来一直不断增加,猪结核病胴体的加工处理费用也较高,因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已是迫在眉睫,生物安全体…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 实施单元内疫病防治

    笔者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疫情本身的新特点和积极有效的指导及措施缺位,是目前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提出,本次疫情的暴发,防控工作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应急处置方案不科学,未能及时将其纳入重大动物疫情防治范畴。由于专业主管部门未能及时集成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药物学、中兽医学、物…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 鸡大肠杆菌病分析与控制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自然界中,在人类公共卫生中是重点防御的一类病原,而在畜牧业生产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却往往被忽视。鸡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极易污染饲料、饮水和器具,带菌鸡通过呼吸道和粪便排出病菌形成鸡舍内大肠杆菌强大的污染源。某规模化种鸡场曾进行过实验,在进行严格消毒后在饮水中和地面上没分离到细菌的情况下,在空气中却分离到大量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其中致病…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 健康养殖不可缺失的“支点”

    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动物行为研究的科学,在国外已经作为动物学和兽医学领域的一门专业学科,在国内这项研究还是很少的。动物行为学以动物行为训练为根基,帮助兽医了解动物的行为语言,指导主人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之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训练,让人和动物相处更加自然和谐,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伴侣动物的乐趣。随着动物行为学的发展,与之有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大部分研究处于发展阶段…

    兽医 2007年11月1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